|
|
|
时间:2016-1-30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沈惠一 |
甘做女儿双腿同谱精彩人生 ——记集安市农家妇女范淑英 在集安市清河镇,有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多次腰椎骨折,却用坚强的脊梁背着女儿行走38年;她不懂浪漫,却默默地为女儿种花、采枫叶;她目不识丁,却全力支持残疾女儿完成自传体小说出版问世;她年迈体弱,却推着女儿一起做志愿服务……她叫范淑英,今年70岁,荣获2014年吉林省“十大杰出父母”荣誉称号。她用无私的母爱,为残疾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集安市清河镇居民范淑英的小女儿传红,14个月时罹患双下肢瘫痪,这对一个母亲而言,就是一场灾难。那段日子,她时常精神恍惚,背着女儿在烈日下铲地,干着干着,扑通一声就跪在地上,嘴里念叨着:“谁能救救孩子,让她站起来吧!”她曾背着女儿徒步百里求医问药,上过当,受过骗,伤过心,流过泪。最终,她接受了孩子不能走的事实,选择了坚强面对。 从此,她与女儿的生命捆绑在一起,她就是女儿的双腿,38年如一日,事无巨细地照顾,没有一句怨言。一年冬天,她背女儿上厕所,由于雪天路滑,加上力不从心,摔倒在院子里,造成腰椎骨折。那些日子,她每天吃红药片和止痛药,走路要手扶着墙,一步步挪动,还双腿颤抖着坚持照顾女儿。 花开满园 范淑英原本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但是,为了让足不出户的女儿有个好心情,她在房前屋后用玉米秸秆围成花园,种上各种不知名的小花。花开时节,女儿只要打开窗户,就能闻到扑鼻的花香,坐在炕上就能看到花开满园。 秋天的时候,无论在山上干活有多累,不管山路多难走,看到枫叶,她就要去采摘几片,把火红的枫叶带到女儿面前。她把完整的叶子,放到女儿的书本和日记里,把家里到处都插满红彤彤的叶子,让女儿仿佛置身在秋天的枫树林里,看着女儿开心的笑容,她说:“再累都值得。” 有一次,她看到女儿在电视里看向日葵花时很兴奋,为了能让女儿看到成片的向日葵花,她在家附近种了一整片向日葵。花开季节,母亲背着女儿,脚步颤巍巍地沿着开满向日葵花的小路,一路走,一路看。村里人问:“你们娘俩儿在这干什么呢?”她笑笑说:“我背传红出来看看花儿。”邻居笑着说:“你们娘俩儿还挺浪漫的。” 甘当信差 曾经,传红的世界里只有一铺炕,一扇窗。在闭塞的小山村里,她通过收音机结交了一些笔友,书来信往的日子里,使她的生活里平添了一些色彩。母亲为她高兴,女儿的世界里终于少了一些寂寞,多了一些乐趣。 村里不通车,收信寄信不方便,每次寄信要到7公里外的清河镇。女儿与笔友通信的十多年里,母亲就成了她的信差,定期去村头看一看有没有女儿的信。每次去镇上邮信,她就以步当车,把省下的车费钱,给女儿买信封、邮票和信纸。 一年秋天,她患上重感冒,传红的朋友十一假期要来做客。为了让城里的朋友吃上新鲜的玉米,她带着病,一大早背上背筐,拄着一根木棍,去村里最高的大顶子山上采摘鲜玉米。来回走了6个多小时。女儿担心母亲,趴在窗台上等了6个多小时,直到看见山坡的树林里,有一个左摇右晃的影子,在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时,传红悬着的那颗心才放下,鼻子酸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帮女寻路 范淑英知道女儿要强,想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她送女儿去学习电脑打字。每天早晨把女儿送去,中午接女儿回家吃饭,然后再送女儿去学校,傍晚再接回家。每天走几个来回。那段时间,清河镇的大街上,每天早午晚,都会见到范淑英,推着轮椅上的女儿,步履蹒跚的身影出现在茫茫人海中。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别人说有一种手工艺叫“十字绣”,不仅好看,还可以卖钱。女儿听了非常动心。她带着女儿进城买十字绣。卖十字绣的在二楼,范淑英的腰椎受伤,不能负重,却硬是把女儿背上了楼。 她一只手托着女儿的身体,另一只手把着楼梯栏杆。像拔河一样,手在栏杆上挪一下,脚吃力地往上抬一步。女儿趴在母亲的后背上,胳膊紧紧地搂着母亲的脖子,听着母亲呼气紧促,感受着母亲身体的抖动。女儿心疼地说:“妈,我不买了,别往上走了,咱们回去吧!”她气喘吁吁地说:“我没事,我不累,都走到这了,怎么能回去呢!”当她把女儿背到楼上时,卖十字绣的人心疼地说:“您这么大岁数了,还背着女儿上楼,真是太不容易。” 传红忍着身体的疼痛,不分昼夜地绣,完成了近20幅十字绣作品。2008年迎奥运,她还特意绣了“奥运五福娃”,和母亲一起赠送给集安市政府,表达一个残疾女孩对祖国,对奥运的祝福。还通过网络卖出一幅十字绣,挣了2000元钱。 送女深造 2009年初,传红得知长春有一个为残疾人办的免费学习班,她想借机出去学习、锻炼一下。范淑英知道女儿不甘心总在家里,想和其他人一样出去学习、工作。于是,范淑英痛快地答应了。 在一个飘着小雪的初春,哥哥背着传红,范淑英带着沉甸甸的心情,踉踉跄跄地拎着大包小裹,一起把传红送到了长春,开始了两个月的学习生活。 回到家后,范淑英就病倒了,去医院检查时,意外地检查出胃里长了个瘤。这件事,她怕女儿知道,不能安心在外面学习。所以,她不让家人告诉传红。每次传红来电话,她都说家里挺好的,嘱咐女儿照顾好自己。得知女儿在长春挺好的,还得了优秀学员的称号,范淑英的心才放了下来,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做了手术。 助女圆梦 传红从长春回来后,开始跟张大诺老师学习写作,张老师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指导她。一个只有小学三年半学历的人,竟然要写书。这件事,在很多人眼里都认为不现实、不靠谱。范淑英却坚定地相信,女儿一定能够做到。为了鼓励女儿,她戴着老花镜,开始学绣十字绣,决定绣《马到成功》送给女儿,她告诉女儿:“你好好写,我好好绣,咱俩比赛,看谁先完成。”在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下,2012年5月,传红16万字的处女作——自传体纪实小说《活着,一件如此幸福的事》出版了。 范淑英陪女儿一起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参加新书发布会。当女儿赢得鲜花和掌声的那一刻,她却默默地坐在台下回想:十年前,女儿的一篇征文获奖,得到一台29英寸彩电,她陪女儿去参加颁奖晚会;十年后,女儿的自传出版,她陪着女儿来北京……想起这些,她沧桑的脸庞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也有泪水悄悄地滑过,泪水里包含了太多的辛酸,更多的是幸福和自豪。2013年,传红参加省残联举办的“我的中国梦”征文评选获奖,收到荣誉证书和奖品那天,家人都去翻看奖品,而她这个大字不识的母亲,却爱不释手地捧着女儿红红的证书,好像识字一样,认真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满脸欣慰地说:“不用给奖品,能给这个红本子比什么都好!” 陪女传爱 传红说,在出书的前前后后,她得到很多人无私的帮助,所以,她想把售书收入的5000多元钱,做为善款用于公益,算是自己对社会的一种爱的回馈。有人知道了说:“传红,你家生活也不宽裕,好不容易盼着你挣了点回头钱,你竟然要捐出去,你可别犯傻了!”然而,母亲却坚定地对女儿说:“我明白你的心,别人帮咱了,咱不能忘恩,你用这钱做好事,我同意!” 2012年,传红加入通化同心志愿者协会。初夏的一天,母女俩早晨4点半起床。照顾传红洗漱吃饭后,范淑英陪着女儿一起到通化,与志愿者们一起去敬老院为老人献爱心、包饺子。范淑英推着坐在轮椅上满脸笑容的女儿,穿行在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忙得不亦乐乎。(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