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1-31 来源: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 |
在刚刚在开封闭幕的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展中,李艺发的又一力作《八十七神仙卷》荣获金奖,他本人也荣获“省级民间文化艺术大师”称号。 1963年出生的李艺发从小就酷爱中国民间剪纸与刻纸艺术,至今在刻纸艺术上已浸淫了近40年。他在刻纸艺术上的传承,富有鲜明的家族母系特征。姥姥单秀兰生于光绪24年(1898年),生在剪纸艺术盛行的胶东沿海城市乳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剪纸艺术,练得一手剪纸绝活,后来随父母闯关东至东北吉林鸭绿江边上的的临江县苇沙河,也把胶东沿海地区民间流行的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剪纸带到了该地区。那时,林木资源丰富的长白山世世代代生活着靠放木排为生的木把式(木帮),每年阳春三月跑桃花水时节,木把们把从长白山上采伐了一冬天的木头运到鸭绿江边上,扎成木排,准备顺江放到安东(今丹东)出售。由于放排要经过无数的激流险滩,排散人亡的事时有发生,所以放排的木把要在放排前举行古老神秘的祭祀活动,单秀兰的剪纸作品于是就成为祭品之一,每年都单独为祭祀活动准备避灾袪祸的剪纸符。谁曾想这一年放排的木帮突然增多,单秀兰原来准备的剪纸符突然不够用了,现剪又要错过选定的放排的吉时良辰,情急之下,单秀兰抄起刻纸刀,在一沓纸上刷刷几刀,一叠简洁精美的刻纸作品惊现眼前,博得一片喝彩。刻纸艺术也在这一瞬间应运而生。后来单秀兰把这一独特的刻纸技法传给了李艺发的的母亲宋桂珍(1918——1986年),宋桂珍在母亲单秀兰精美剪纸的艺术基础上,发扬光大,开始尝试着改进刻纸刀具,用裁纸刀、锯条刀尝试刻纸,同时发现,一次刻纸要比一次剪纸成品量高出10倍。1963年李艺发出生后,年稍长,即跟随母亲、姥姥学剪纸、学刻纸。1983年在通化铜矿工会当美术员,至1993年调至吉林集安制药厂作商标设计,一直专攻刻纸艺术,并于该年末开办了“艺发工艺美术社”,用刻刀潜心研制刻写画。在研习刻纸画时,李艺发被博大精深的古高句丽民俗艺术深深吸引,观摩研究了大量的绘在高句丽王陵和贵族墓室内的壁画,李艺发刻纸画融进了高句丽壁画艺术,他精美的刻纸作品深深吸引了女儿李桥,她也开始跟着父亲学刻纸。在近26年的“工艺美术”创作中,李艺发在继承了姥姥和母亲刻纸画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融会贯通,结合自己刻纸实践,独创出一整套刻纸刀法,并命名为“艺发刻纸艺术技法”(五步刀法)——1、快刀法;2、颤刀法;3、花刀法(反刀法、腕刀法、方刀法、横刀法、圆刀法、鱼网连接法或阴阳法、双刀法);4、刀笔法;5、三指微刻法。 中国剪纸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的五幅团花。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刻纸源于剪纸,又不同于剪纸,二者同属“镂纸”艺术,都要求画面线条“线线相连”。所不同的是,剪纸用剪刀剪,多用“阳刻法”;刻纸用刻刀“刻”,多用“阴刻法”。比较而言,剪纸作品,多粗放简约;刻纸“以刻代剪”精细巧密;线条更明快丰富,构图疏密有致,俊秀优美,剪纸幅面不大,常用于宗教曲线,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刻纸多用于工艺美术等艺术创作和收藏,具有不可复制性。 在26年刻纸艺术创作中,李艺发借鉴中国画的白描技法,刻意追求虚实、疏密关系的对比,用五步刀法先后创作出《八十七神仙卷》、《五百罗汉图》、《红楼梦人物》、《高句丽人文系列》等多部刻纸长卷。尤其是长55米、宽0.6米的巨幅黑白长卷《五百罗汉图》更被艺界称为“黑色精灵的舞蹈”。2006年、2007年应邀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个人刻纸艺术展,两国佛教艺术团体愿出高价收藏。2007年8月21日,作品“五百罗汉图”入选吉林省文化厅在日本美术馆剪纸艺术展。2007年11月中央电视台4套《走遍中国》栏目组来拍摄,并于2008年6月11日向海内外播出,命名为“集安三奇”之一。2008年北京现代管理大学聘李艺发为客座教授“刻写画艺术研究”,讲授刻写画及艺发刻纸艺术技法。2008年10月份,2008年还应邀赴韩国首尔举办个展并讲学。2009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授予艺发刻纸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刻纸作品“八十七神仙卷”入选中国剪纸艺术名人大典一书,2010年6月3日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吉林省活动周并举办刻纸技艺展示和演示,由“艺发刻纸艺术技法”创作的艺发刻写画,源于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剪纸(刻)艺术,并在其典型的母系传承中变革创新,借鉴高句丽壁画艺术,独树一帜,一脉传承。 相对而言,刻纸艺术,南方比北方发达,东北刻纸艺术因地域原因,稍逊风骚,就是在这几乎荒漠的东北刻纸艺术世界里,生活在吉林省集安市的刻纸艺术家李艺发,在继承家族母系传承刀法的基础上,创新出艺发刀法,并用此刀法刻出刻纸画卷《五百罗汉》,震惊了白山黑水关东大地,经央视4套《走遍中国》专集播出后,更是蜚声海内外,日、韩等国内外艺术团纷纷要求高价收藏。 李艺发加入九三学社后,积极参加组织上的各项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作品曾在中央四台走遍中国“集安三奇”,2012-12-0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窗华语之声(艺发刻纸艺术)韩国首尔sbs电视台作专题报道,央视7台、10台,省、市电视、新闻媒体多次做出报道。曾多次参加大赛并获大奖,连续三年参加国际艺术交流展览。在日本、韩国成功举办个人刻写画艺术展,2010年6月5日入选上海世博会吉林活动周并举办刻纸技艺艺术展,作品入选(中国剪纸艺术名人大典)一书,作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荣获金奖,被中国红色记忆博物馆收藏。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作品(兰亭青花韵)获银奖,全国鱼文化剪纸大赛作品(福禄寿喜图)获铜奖,2012年6月7日中国民协举办“辉发杯”全国剪纸大赛作品(鸿运当头)荣获铜奖。作品(朝鲜族风情系列刻纸)被韩国碑林博物馆收藏,2009年6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厅授予艺发刻纸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优秀传承人,2013年四月中国(开封)首届工艺美术展,荣获金奖。2013年11月,被吉林省文联、文化厅、省民协授予“民间文化艺术大师”荣誉称号。艺发刻纸技艺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