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2-1 来源:全刊杂志网 作者:曲辉 |
早在新石器时期,集安市内就有人类活动。特别是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迁都集安,作为高句丽国的国都长达425年之久,当时是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集安地域史上最辉煌时期。清朝时期,清王朝认为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之地、龙兴之脉”,于康熙十七年(1687年),在辽东修筑柳条边墙,将长白山地区进行封禁予以保护,原居民全部迁出,近190余年荒芜人烟。所以,先前的地名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淡出记忆,除史书记载的国名和个别州、府、县名外,其余的全部消失。到了清朝道光年间,陆续有闯关东的流民不顾清朝的禁令,私自进入。光绪三年(1877年)经盛京将军崇实奏请,“龙兴之地”得以解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盛京将军增祺奏请光绪皇帝,将通化县划出“聚”字5保和滋生保、怀仁县划出“和”字5保,共11保59牌建立了辑安县(1965年改称集安县、1988年改称集安市)。因此,现今地名大都是清朝末年开始启用的,解放后人民群众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更改了部分低俗的地名,给地名赋予了新的内容,使地名也充满了活力。 2011年,集安市做为全国试点单位,完成了第二次地名普查任务,共收集11大类29个子类的实体地名2424条。经对其信息分析、梳理和研究,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由于集安市特殊的历史渊源,使集安市的地名显现出4个特点、11个依托和4个发展趋势。现具体阐述如下: 一、集安市地名的特点 集安市地名史与集安市特殊的历史渊源息息相关,由于先前的辉煌与沧桑、早期的封禁与开发和后期的形成与更改,使其地名别具特点: 一是形成的时间短。由于先前的地名已经无人知晓,现今地名都是清朝末年重新开发时,由闯关东的流民叫出来的,时间比较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距今不到150年。如果按重新建县的时间计算,仅有110年。 二是以记忆性为主。集安市的地名大部分是闯关东的流民为了劳动和生活以及互相联系、交往而叫出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记住这个地方,说出的地名大家都知道在什么地方。 三是早期地名文化内涵浅。集安市的地名以解放前后为界线,截然不同。这里说的早期地名是指解放前形成的地名,都是以地形、物产、江河、姓氏等为依托形成的,基本上没有文化内涵。相传的都是大台子、大甸子、梨树沟、大阳岔、江沿、二股流、老头沟、毕家堡等地名。 四是后期地名寓意深刻。这里说的后期地名是指解放后形成的地名。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地名的形成和更改上显现强烈,绝大多数都有思想寓意,有的有时代感,有的有美好的思想寄托,有的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出现了胜利、解放、跃进、新兴、兴农、复兴、团结、黎明等地名。 二、集安市地名的依托 集安市现今地名由于是早年闯关东的流民随意叫出来的,比较杂乱,加上解放后又更名一部分,因此形成的依托比较多。笔者以集安市现有的村、屯地名总数708个(其中村126个,屯582个)为基数,可以看出各占有的比例: 一是以地形为依托。如:头道阳岔、二道崴子、五道岭、大川、大甸子等。计361个,占村屯地名总数的50.98%。 二是以物产为依托。如:爬宝、六叶、韭菜园子、板栗沟、蚕场等。计89个,占村屯地名总数的12.57%。 三是以江河为依托。如:苇沙河、二股流、大湖、老虎哨、万宝淳等。计66个,占村屯地名总数的9.32%。 四是以姓氏为依托。如周家街、胡家、李大院、唐家堡、张家沟等。计64个,占村屯地名总数的9.04%。 五是以文物古迹为依托。如:大碑街、太王村、山城子、外山城子、高丽墓子沟等。计23个,占村屯地名总数的3.25%。 六是以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为依托。如:窝棚沟、米架子、热闹街、爬犁道、驮道等。计21个,占村屯地名总数的2.97%。 七是以曾经有过的野生动物为依托。如:黑瞎子沟、鹿圈、獐子沟、狍圈、老鹰沟等。计15个,占村屯地名总数的2.12%。 八是以重要设施为依托。如:海关、电话局、桥头、头道桥、站前等。计10个,占村屯地名总数的1.41%。 九是以商铺为依托。如:皮德记、三人店、火勺房、富源海、三集合等。计5个,占村屯地名总数的0.71%。 十是以良好的思想愿望为依托。如:兴农、自兴、双兴、光明、东升等。计46个,占村屯地名总数的6.50%。 十一是以时代特点为依托。如:上解放、下解放、胜利、黎明、复兴等。计8个,占村屯地名总数的1.13%。 以上1—9种地名,基本都是早期地名,没有文化内涵,纯属记忆性地名。10-11种地名是后期地名,是解放后结合群众意愿经过研究、推敲和有关机构、领导审定的地名。大部分是因为原有地名文化内涵低,不能表达村民的心情或不雅而改叫的,也有的是新设立的村屯地名。其特点:一是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名字就能知道人们所寄予的希望;二是有极强的时代感,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年代命名的。(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