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2-1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吴石 |

集安老火车站 图片来源:吉安信息网

鸭绿江大桥
有一张照片,镶嵌在一个城市的记忆里,那就是集安老火车站。 打开几种版本的集安县、市志,你都可以见到它;打开梅集(梅河口—集安)铁路的档案,你也可以见到它。集安火车站,是历史节点上的一个符号,它结束了集安没有铁路的历史,它开启了中国的一个重要口岸。 集安老火车站,是一座宛如庙宇似的大屋顶建筑。瓦是灰色的,墙壁、烟囱、檐板是黄色的,而椽头染成了蓝色。排列在檐头的瓦当是莲花图案。主体建筑东侧为候车大厅,西侧为售票处和办公场所。有一部分偏厦超出承重墙,建筑师采用6根大红柱子支撑着,每根立柱都是40多厘米的红松。候车室的东侧有水泥制成的灰白色栅栏和车站出入口。 这座建筑完全是砖瓦、木石结构,墙基的明石都是方型石块,墙壁用砖砌成,室内地面用方形石块铺设。除门窗采用红松外,其他木料均采用落叶松。建筑物上的每根木料,不管粗细大小,全都刨成光滑的圆柱形,并刻成凸凹面结合在一起。整个车站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没用一个铁钉,但特别坚固,这足以让今天的人们惊叹。 集安的老火车站1937年5月动工兴建,1939年5月竣工,同年6月6日卖票试行运营,9月下旬正式通车。开始通车时仅通一节车厢的大车,后来增加到四节的客货混合列车。车站的设计者据说是日本人,但付出智慧的工匠和苦力均是中国人。 1993年春,因建新火车站,老火车站“让位”被拆除。此后,集安老火车站,只能以一张照片的形式留存在档案里。人们真希望那座“很个性”建筑留下来,去佐证一段历史。 火车由集安开出,沿鸭绿江上行6公里,驶过鸭绿江上那座驰名中外的钢铁大桥,到达朝鲜的边境城市满浦。 鸭绿江大桥全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有桥墩19个。 鸭绿江大桥有着屈辱的过去。 鸭绿江大桥是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物资资源的又一物证。鸭绿江大桥所连接的铁路线均为我国钢铁、煤炭等重要矿产和木材资源聚集的宝库,所以这几条铁路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吸血管。 鸭绿江大桥1939年9月竣工时,伪满洲国总理张景惠率通化公署、集安公署和沿线村长三十余人,参加了鸭绿江大桥的通车典礼。张景惠拿起铁路工人用的铁锤在铁道上敲了三下,宣布“梅集”(梅河口—集安)铁路正式通车。此后6年间,日本侵略者通过鸭绿江大桥把我国大量宝贵的物资,源源不断地经朝鲜运回日本。 鸭绿江大桥有着辉煌的篇章。那辉煌篇章从那场震惊中外的朝鲜战争开始。 1950年,朝鲜半岛战火蔓延到了鸭绿江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神圣使命,在夜色的掩护下,乘坐一列列火车,从鸭绿江大桥上疾驰而过,奔向朝鲜战场。 鸭绿江大桥擎起一趟趟列车,把大量的军需物资送往朝鲜…… 那时日,集安人常常会看到,被击中的美军飞机冒着黑烟,歪着膀子栽到了鸭绿江里…… 鸭绿江大桥弹痕累累,但它是一条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在抗美援朝的两年零九个月时间,有42万大军,17.2万担架队从集安过江;15万车皮军用物资通过鸭绿江大桥进入朝鲜战场,18.2万伤员由此返回祖国。 如今,来集安观光的人总要去瞻仰鸭绿江大桥,总要在当年的防空炮楼前驻足,总是对桥墩上的片片弹痕凝望…… 鸭绿江大桥仿佛在告诉人们,并不是世界上哪一座大桥都可以被炸断的。 那一个个弹痕,正是这座英雄的钢铁大桥至今仍闪烁在胸前的勋章。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