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市是一个革命老区,1927年,共产主义者就开始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1930年春这里就诞生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组建了中共磐石县委;1931年8月组建了中共磐石中心县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磐石中心县委领导磐石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以磐石赤色游击队为基础创建的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满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成长的摇篮;杨靖宇在磐石创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380名优秀的磐石儿女,就是在这里跟随着杨靖宇杀上了抗日的战场,征战在白山松水之间。
党领导的群众抗日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根据中共中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中共磐石中心县委立即把组织和领导磐石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很快在磐石一带点燃熊熊的抗日烈火。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磐石县城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示威游行,抵制日货,反日斗争情绪不断高涨;农民协会、妇女协会、青年同盟会、反日同盟会、铁路工人工会、农民自卫队、青年义勇军等,各种反日组织迅速发展。
1932年1月,日伪在磐石成立了反动的亲日组织“朝鲜人民会”(也称保民会),成立了日本驻磐石警察分署,妄图维护殖民统治,然而,在磐石中心县委和农民协会的领导下,磐石反日群众斗争就像点燃的油库一样,猛烈地燃烧起来。四个月之内就连续开展了“二七”“二九”“四三”“五一”“五七”“五八”等7次大规模的群众反日锄奸斗争。这些连续不断的大规模反日斗争,使磐石地区的抗日烈火越烧越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同时,发动了群众、组织了群众、锻炼了群众,为后来开展武装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1932年2月9日,磐石县“朝鲜人民会”会长朴春圃带领3名伪巡查和60名伪军骑兵,到磐东区的郭家店逮捕了23名反日群众。磐石中心县委和磐东区委组织抗日力量,利用很短的时间,就在呼兰小孤山集合了700多人,以金芦素等3名女共产党员为首、带领共青团员、童子团及反日群众赶到郭家店,高呼口号,包围了伪保卫团团部。经过两天两夜的斗争,夺回了全部被捕人员。这一胜利激发了群众反日斗争的热情,增强了群众反日斗争的必胜信心。
1932年5月7日,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磐北蛤蟆河子召开了有500余人参加的反日大会,磐石赤色游击队、磐北区委、磐西区委带领反日群众前来声援,最后暴动队伍达千人之众。会后,孟洁民、李红光率领群众组成民众法庭,把一些罪大恶极的日本走狗当场公审处决。接着,暴动群众在附近10多个村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反日口号,愤怒的群众烧毁了吉海铁路10余华里的枕木和电话线杆,中断了吉海铁路的运输。
党领导的武装抗日斗争
1930年8月磐石县委在伊通流沙咀子成立了第一支农民武装,队长是共青团员李红光,队员20多人。1930年8月县委为了保卫县委机关安全,建立了“特务队”,队长陈玉振,副队长朴翰宗,队员7人。1932年3月,磐石中心县委把劳农赤卫队与“特务队”合并,组成磐石赤色游击队,李红光任队长,李松波任政委。磐石赤色游击队成立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配合群众干掉亲日的走狗组织“保民会”。
1932年6月4日,在磐东区呼兰小孤山的西山坡上,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杨林的协助和指导下,创建了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这支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这支队伍第一次打出了红地黑字、绣有镰刀斧头的军旗,指战员都佩戴着写有“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字样的袖标,对内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或“磐石游击队”。磐石游击队成立后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袭击了驻郭家店附近的伪骑兵队,俘敌10余人,在黑石镇北的一片岗地上,巧妙地伏击了讨伐队,击毙日军数人。之后,他们又打散3个百家长的会兵,缴获了大批土炮和“抬枪”。游击队连战连捷,士气大振,群众也受到了极大鼓舞,纷纷要求参加游击队。
1932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代理军委书记、巡视员杨靖宇,在桦甸县常山屯的蜂蜜顶子,将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也称磐石游击队),由孟洁民任总队长,初向辰任政委,王兆兰任副总队长。
南满游击队创建不久,几位主要领导相继牺牲。杨靖宇在海龙闻讯后,立即结束了对海龙的巡视工作赶回磐石,分别召开了中心县委会议和游击队党的特支会议。整顿队伍,总队长由袁德胜担任,代理参谋长李松波,杨靖宇亲自代理政委(后经省委批准实任)。下设三个大队、一个教导队,开始了新的战斗。
1933年9月18日,磐石中心县委和南满游击队在西玻璃河套猪腰岭长寿宫庙前广场隆重举行大会,正式改编南满游击队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又称磐石人民革命军)。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中心县委委员刘用国任党的特支书记。以青年义勇军和少先队为基础,设立了少年营。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的武装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抗日队伍壮大了,战斗力增强了,成为南满地区抗日武装的领导核心。为此,日伪统治者感到十分不安,把磐石称为“治安之癌”,于是调集重兵,从1933年10月1日开始,以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为中心,进行了长达40天的“大讨伐”。参加讨伐的日伪军12000多人。日伪军所到村屯,一律烧光血洗。玻璃河套、拐子炕等地,房屋几乎全被烧光,大批群众惨遭屠杀。西集场子(吉昌)日伪军仅三天就杀害民众200多人,在明城、烟筒山等地,一周内杀害民众300多人。
日伪军对其他抗日部队,除进行残酷镇压外,还施行欺骗政策,以造成各义勇军与独立师的对立。致使一些反日队伍被击溃、被瓦解,个别队伍投敌。10月下旬,其他抗日队伍大多离开磐石一带,独立师联合各抗日武装共同退敌计划已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保存实力,开辟新区,独立师和中心县委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精神,决定独立师主力渡江南下,到辉南、金川、柳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后,在辉发河南北新老游击区经过一年战斗的锻炼,部队得到较快发展,战斗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到1934年11月,部队已由成立时的380人发展到700余人。此外,还有由柳河、通化、临江、金川、清原等县群众抗日武装、农民自卫队编成的东边道游击队,人数达1000余人。1934年11月7日在临江县四道二岔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
1936年7月初,在南满抗日游击战争不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中共南满特委在金川县河里后方根据地会家沟,召开了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由杨靖宇和李东光主持。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安光勋任参谋长,军部下辖教导团和第一、二、三师,第一师下辖第三、四、六团和少年营、保卫连、第二师下辖第八团和少年营、保卫连,第三师下辖第五、七团,军部设有秘书处、军需处和军医处,全军共3000人。
由于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东满、南满的抗日游击区已经连成一片。为了加强领导,统一指挥,1936年7月7日,抗联第一、二军主要领导干部15人在金川河里召开了联席会议。根据东满、南满地区的斗争形势和任务,决定将抗联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并成立了统一指挥机构总司令部,杨靖宇为总司令,王德泰为副司令,司令部下辖第一、第二两个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各辖三个师,总人数达6000余人。
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和南满游击队于1932年冬开始了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建立了以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方圆几十里,北至明城、吉昌,南至大炕山,西至朝阳山,东至蛤蟆河子,西南部有红石砬子山,西北部有太平山、玻璃河套,东北部有马宗岭,是个难攻易守的地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满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党在东北地区最早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随着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形成了磐石西部、伊通东南部、双阳南部一带的抗日游击区。
党联合各种抗日力量一起战斗
为了争取各种抗日力量共同抗日,纪儒林、李承雨等人带着杨靖宇的亲笔信和传单,奔走各地,宣传党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政策。
在南满游击队团结抗日的感召下,磐石地区抗日武装积极向南满游击队靠拢,形成了南满游击队与其他抗日武装大联合,共同对日伪军作战的新局面。
1933年7月下旬,在桦甸八道河子附近山中,杨靖宇主持召开了南满游击队和各抗日武装的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各队首领共计70余人。会议协商成立了抗日军联合参谋部,推选杨靖宇为政治委员、毛作彬(毛团)为总司令、李红光为参谋长。南满游击队及殿臣、毛团、宋团、马团、赵团、常占等10余支抗日武装3000余人参加了联合参谋部。会议还决定联合攻打磐石县东部重镇东集场子(今呼兰镇)。东集场子是磐石县东部重镇,驻有日伪军、伪县警察队和高希甲反动地主武装。此战,联合军击毙了反动地主武装头目、伪自卫团长高希甲和日军军官中岛等9人,击伤16人。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在磐石的大地上,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和磐石各族人民,凭借心手相连、共御外侮的爱国情怀,凭借血肉之躯、前仆后继的奉献精神,凭借艰苦奋斗、拼搏到底的顽强意志,铸造了英雄的磐石之魂、磐石精神。这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 责任编辑:孙洪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