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发生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事变第六天,冯占海率领的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于9月24日在永吉县官马山村向吉林全省各县发出抗日通电,把所部的卫队团改称为“抗日自卫军”,后改为“抗日义勇军”——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全国第一支以抗日为宗旨、成建制的抗日武装。
一
1931年9月18日,日军占领沈阳后,9月20日侵占了长春。当时驻吉东北边防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回锦州为父治丧,全省军政大权由参谋长熙洽代理。熙洽是清皇室成员,一心想借日本势力复辟,所以积极主张和组织投降。9月21日,熙洽召集吉林省军政两署及省各主要部门负责人会议,提出邀请多门二郎来吉林谈判。会上省府委员诚允反对并退出会场。但熙洽仍派副司令公署秘书张燕卿携函去长春见日寇师团长多门二郎,表达投降的意愿,“于9月23日迎接多门及所带天野旅团部队进占吉林省城”。“熙洽当日晚与多门密议后,翌日(24日)召集地方各团体开会,遵照日寇的指示,宣布成立伪‘吉林省长官公署’,他自居长官”。9月26日,建立了以他为长官的伪吉林省政府。
熙洽实施整个投降计划期间,生怕下属军队变故,以上级电令“避免冲突”、主张中日冲突由国际调停,首先于9月19日下午约谈了冯占海。19日傍晚,已回到北山大营驻地的冯占海接到熙洽的命令,命驻省城各部队一律轻装出城数十里待命。开始冯占海不同意此方案,并据理力争,指出吉林境内当时有正规军及地方武装6万多人,民间所藏枪支有20余万,完全可以拒敌,但是熙洽用花言巧语蒙蔽了冯占海,于9月19日夜间,令驻省城(吉林市)15师25旅张作舟所辖32团刘宝麟部、33团夏鸿漠部撤至乌拉街,令冯占海的卫队团撤往永吉县的官马山一带。冯占海命令所属各部多带武器弹药和物资,这给以后冯部初期抗战积以丰厚的物资准备。
冯占海的部队在9月19日夜撤至今永吉县口前镇南的蓝旗屯一带宿营。该部所辖有“步兵三个营,骑兵一个营,炮兵一个营,迫击炮一个连,重机枪、通信各一个连”,总计3000多人,是一个加强团,实力比较雄厚。熙洽和多门为防冯部有变,令日寇骑兵进占口前车站,与冯部对峙。起初幻想可利诱冯部,故双方未发生实质性冲突。
9月20日,冯占海部队撤至永吉县的红旗屯、官马山、三家子一带,司令部安在官马山的陈家大院内。
从9月24日开始,熙洽先后派永吉县县长关荫轩、省参议杨沛然、吉海铁路帮办艾迺芳持亲笔信到冯团驻地劝降——诱以高官厚禄,许以赠款出国,胁以抄家进剿,逼以担当屠城罪责等,种种手段均遭到冯占海的严词拒绝。冯占海所属卫队团,在9月24日熙洽成立伪“吉林省长官公署”的当天,“官兵对熙逆的投敌卖国真相大白之后,均义愤填胸,一致表示决心抗日讨逆,并向吉林全省各县发出通电。电文略谓:‘日寇侵我国土,掠我省库,杀我同胞,熙洽卖国求荣,认贼作父,丧权辱国,罪大恶极。希我吉林爱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坚决与寇抗战到底,克尽保卫国土的神圣职责。我团全军敢效前驱,愿与我吉林全省爱国同胞共勉之’”。
9月24日,离9月18日的事变仅6天,冯占海团队就通电抗日。
二
冯占海卫队团宣布抗日后,在官马山住到中秋节左右。在此期间,除补充后勤物资,又在当地附近招募了一些兵员,同时在战略上做了梳理和谋划。冯占海等人认为,“鉴于当时驻军的官马山和松花江西岸一带地方,因偏处吉省西南,地势狭隘,有走牛角之势,必须渡过松花江进入吉省北部广大地区,对抗日形势方为有利”。冯占海部离开官马山的第二天早晨,日军还不知道,仍派飞机轰炸官马山驻地。据当地岁数大的老年人回忆,飞机围着官马山村扔下了三颗炸弹,其中一颗炸弹扔在方家大店的院内,当时院内停着40多台马拉大车,炸坏20多台车和数十匹马,还有好几十人。这些车马都是从桦甸去吉林在此住店的,当地一个姓韩的人被炸死了。有两颗炸弹扔到了草垛上没爆炸,飞机走后,由当地的葛六爷领人将其挪到河套用草点燃炸毁。虽然飞机没有炸到冯团官兵,但官兵听说后,更增加了对日军的仇恨。
冯占海撤出官马山到肇大鸡山下老营盘的贺家屯,指挥部安在贺家大院。有的资料说冯占海是在贺家大院宣布抗日的,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其通电抗日的时间和地点。无论说是官马山还是在贺家屯通电并不矛盾,贺家屯那时也在官马山管辖范围内。当时的官马山村,为永吉县第七区区公所所在地,从吉林西郊的西团山子、黄旗屯开始,到口前及向南所属五里河附近,直达肇大鸡山脚的老营盘贺家等地,均属第七区官马山所辖。
在贺家屯住了一些天,冯团欲向桦甸进发,当时桦甸驻军是吉林警备五旅十三团。团长任永和得知消息后,召集当地士绅开会,士绅不同意冯团进驻桦甸县城,並派士绅陈登瀛、张子珍和任的副官王某到贺家大院,述说不同意冯部进驻桦甸的理由。冯占海决定“先向桦甸横道河子一带转进”。冯率队伍进驻横道河子时,驻在街东头同泰泉烧锅大院。冯向来看望的群众说:“同胞们,我们要亡国了,日本军队占领了吉林,我们进驻桦甸,就是要打日本鬼子,不赶走日本鬼子,我们就得当亡国奴了。”冯占海声泪俱下,老百姓也失声痛哭。
在横道河子期间,老百姓送粮送草,在此驻扎二十多天,部队开到常山屯、二十家子和马家大院(后两个屯现在为松花湖淹没区),并准备渡松花江。熙洽下令将两岸船只调到东岸,封锁江面,可是老百姓仍然将船摆回,冯团得以顺利渡江北上。
三
从桦甸东山屯渡江后,冯占海团经蛟河、舒兰进入五常,一路上收编了宫长海、姚秉乾等抗日武装五六千人,并不断有抗日群众参军,队伍迅速扩大。
1931年10月12日,张学良命令吉林省政府委员诚允在宾县(原属吉林省、现属黑龙江省)组织抗战政府,主持全省军政务。诚允为代主席,任命冯占海为吉林省警备司令兼第一旅长。冯占海自己回忆是在10月5日在五常宣布就职,实际应为10月15日。冯占海将所部抗日军编为吉林省警备军,下设四个旅、两个支队、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营,其中宫长海和姚秉乾各率一骑兵旅驻守五常和舒兰,总兵力已达两万多人。这时冯占海是以政府正式授命的抗战负责人身份,领导这第一支抗战武装的,并迅速参与了东北各地的抗日战斗。
至于马占山抗日武装在嫩江桥与日军的激烈战斗,发生时间是在1931年11月3日至7日,要晚于冯占海的通电抗战和授命抗战的时间。
1932年初,日寇与伪军进攻哈尔滨。这时冯占海已联合李杜、丁超、邢占清、王之佑、赵毅各部组成抗日自卫军,由李杜任司令,冯占海任副司令兼右路总指挥。1932年1月末,在哈尔滨郊区击败日军,取得歼敌千余的战果。后经方正、会发恒等战斗,取得歼敌五六千人之胜利,队伍增至3万余人。1932年6月,冯占海在宾县召开军事会议,改自卫军为抗日义勇军,制定了“坚持抗战到底”、“收复吉、长,活捉卖国贼熙洽”、“不扰民”、“至死不投降”等七项“抗战公约”。以后在黑龙江、吉林参加了双榆、青山堡、榆树、五常、解放吉林和长春等数十次战役,而且取得辉煌战果,曾一度占领吉林、长春的部分郊区,队伍扩大到四万余人。
冯占海在1933年被张学良任命为63军军长兼91师师长,率队参加了保卫热河的战斗,后辗转入关。1938年被蒋介石当杂牌军排斥并解除军职。1946年国民党政府颁布“退职令”,令其退职。冯占海在1931年9月24日通电抗日后,一直坚持在抗战第一线。
在抗日史的研究中,是谁打响抗战第一枪,有各种说法,但不争的事实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第6天,是冯占海第一个拉起了抗日的武装队伍。 ( 责任编辑:孙洪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