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岗街是舒兰市水曲柳镇的一个普通自然村。它处于舒兰、榆树、五常三市的交界处,是这三市闻名的农贸交易市场,逢农历的二、五、八是集日。三市赶集的人齐聚岗街村,农贸交易市场的大院根本就不够用,那些卖家就把货摊从街头摆到街尾,只要你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市场基本都可以买到。一个自然村有这样规模的农贸市场在省内并不多见,可是了解岗街历史的人,认为岗街曾经失去了更大发展的机遇。
岗街村东是长寿山,西是银汞洞山,两座山南内侧各有一座小团山,很似“二龙戏珠”,所以岗街最早名曰“双龙堡”。清末此地居民增多,成为当时三县(舒兰、榆树、五常)知名农贸集镇。吉林省造册命名曰“江东官街”,人们简称“官街”。由于“官”“光”二字谐音,多数人就称“官街”为“光街”。
民国初期此地连续遭到两场大火灾,当地居民感到是“光街”带来的灾难,又按此地最具特征的北岗东西一华里生长的天然水曲柳林带,更名为“水曲柳岗”,直至建拉滨线铁路后,才名为今日的“岗街”。
二
百年以前岗街就是一座很繁华、有一定规模的集镇。东西走向的街道笔直,长达千米,中间还有南北走向长五百米的一条街,呈“十”字形;路面宽十余米,街道两边有阴沟,上用木板平展铺设,街道两侧各式店铺牌匾,琳琅满目。街四周有五米高的围墙,四角有炮楼,墙上有炮眼。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门旁有炮楼。城墙外有人工挖成的宽五米、深两米的护城河,是当时舒兰域各方面建设最好的一个集镇。因此,舒兰建县时,岗街的乡绅代表舒兰东北部的百姓要求以岗街作为舒兰的县城,后经舒兰首任知县廖楚璜亲自踏查走访,力排岗街乡绅的要求,择今朝阳镇为舒兰的县城——岗街就这样与县城失之交臂。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水曲柳岗内驻有东北军七十八团二营第七连。设在水曲柳岗的机关和社会团体有:舒兰县立第五小学校、县税务局水曲柳岗分局、县第四区警察分局以及慈善会、道德会等等。街道两旁还有工、商、医、饭馆、客栈等个体商户;著名大商号有广庆湧烧锅、晋发永油坊、德增永木器铺、四盛祥药店、王文和的欧亚医院等。岗街大集成为三县农副产品集散地。那时候就规定逢农历二、五、八为农贸集日。每到集日,街道两旁摆满摊床,农产品、水产品、山货、牲畜、家禽、毛皮、柴草、家具、肉、蛋等比比皆是。街上人山人海,川流不息,买卖交易,叫卖不停,一片繁华景象。以上所述不仅是岗街的商业的繁荣,更主要的是水曲柳岗已发展成为当时舒兰东北部的政治、军事、工业、文化、教育、卫生的重镇。
三
1931年“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东北后,为了大肆掠夺我国资源,日本关东军迫不及待地于同年12月,以“指令”形式通知“满铁”(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修筑拉滨线铁路(蛟河的拉法至哈尔滨)。l932年5月,拉滨线开始实测,选路线、钉标桩。当时确定的路线在舒兰域内是沿细鳞河西岸平行,从四家房(今舒兰)往北经水曲柳岗到五常县的山河屯,这是一条直线。当勘测队钉标桩到水曲柳岗时,路线、站地则发生了变化。
当时,日本侵略者在水曲柳岗南大片平川土地上,指派地方民工,平整了肥沃的耕地,修筑飞机场,占用20多垧土地。相继又要在此地修铁路、建车站,必然还要占更多土地。于是当地的张子经、王赞绪、马四老爷、王守先等一些大户乡绅很怕个人土地被占。这些乡绅想用重金行贿勘测人员,让拉滨线不经过水曲柳岗,来保存自己的良田。
测定路线的勘测队有日本工程师一人,中国翻译一人和几名测量员,到水曲柳岗街后,安排在地主张子经家食宿。张子经系清华大学毕业生,能说善辩,一些大户乡绅委托张找翻译进行周旋,改变线路,大家出钱,暗中行贿。经过一番运作,给翻译大烟土(鸦片)50两,给日本工程师光洋(银圆)1000块,行贿奏效。于是拉滨线在舒兰市东北十公里、岗街西南七公里处向东拐弯,而且还过了细鳞河。拉滨线拐了弯、过了细鳞河,就是使拉滨线绕过岗街。大户乡绅的良田保住了,但是岗街由此丧失日后的发展机遇。
拉滨线路改到水曲柳岗南6公里的周家屯。受贿勘测队所有工程人员为了蒙骗他们的上级,虽然是在周家屯建站,但是站名却必须用水曲柳的名字(今水曲柳站)。在水曲柳站和五常县的山河屯站中间,又增设一平安站。当年的平安站就设在只有几户人家的团泡子屯。平安就是因为有了火车站交通发达,现在是舒兰市的一个镇,而且还是吉林省的知名大镇之一。
四
拉滨路线改变了,水曲柳岗的“水曲柳”三个字还被带走了,水曲柳成为今日舒兰市的一个镇。给水曲柳岗这个当时的重镇只留下了一个“岗”字。当年远近闻名的水曲柳岗,只好叫“岗街”了,由于没有铁路通过,当然就不能建火车站。又因1935年春遭受一次大火灾,它曾经的繁华随之消散,加之交通的不发达导致岗街日渐衰落。时至今日,只有农贸交易市场还能看到水曲柳岗往日繁华的影子。
岗街——当年清末时远近闻名的“官街”,民国时期舒兰的重镇,就是因为拉滨铁路没有在此经过,而今也就是个自然村了! ( 责任编辑:孙洪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