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三府” 吉林最典型清代建筑

“魁府”全貌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王强/摄

“后府”一角

“萨府”的厢房已经破败
昨天(2014年5月15日),天空阴沉,偶尔降一会儿细雨,却并不让人烦闷。记者和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一起来到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踏查闻名已久的“三府”。 “三府”其实是三座距离不远的私人府邸,“魁府”、“后府”和“萨府”,均建于清代,“魁府”的主人是副都统,另两座的主人都是打牲乌拉总管,均已被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乌拉街‘三府’是整个吉林地区最典型的清代建筑。”路上,皮福生这样说。 但踏查后记者发现,如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三府”,已经多处破败。乌拉街满族镇党委副书记吴艳萍表示,“三府”现在的这个样子,其实是出于更好的保护。 “‘三府’在2006年就被吉林市政府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规划中,2007年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我们就组织过修缮工作。”吴艳萍介绍,当时因施工单位资质问题,工程曾停工。2012年,施工单位资质符合“省保”标准,重新开始修缮工作。 “但是,当时省文化厅及省文物保护处相关领导表示,修缮工作需要暂停。因为当时正在为‘三府’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如果按照‘省保’标准继续修缮,相关修缮部分还需要拆除。”吴艳萍说,乌拉街满族镇只好派人看护着“三府”,等待审批结果。 去年3月份,审批结果终于出来了。“三府”连同清真寺,以龙潭区乌拉街清代建筑群名义被批准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我们提前做了准备工作,请符合‘国保’资质的单位进行了修缮文本的编制。2012年年末,修缮文本初稿形成。去年5月份,国保批示文号到达我们这后,我们马上提请了修缮文本的审批过程,又按照专家意见修改。现在修缮文本已经通过,报至国家文保局。整个‘三府’加清真寺,抢救性维修资金970多万。”吴艳萍表示,这笔资金到位后,将马上重启修缮工作,“年内有望启动。” 修缮工作完成后,将被赋予新的使命:“魁府”将按照民俗文化展馆建设,连同镇政府门前广场,建成民俗文化园;“后府”将连同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形成片区,建成贡品文化园;“萨府”则将建成谱牒文化园,展示、展演乌拉街满族镇古老的萨满文化和家谱文化。 ■名词解释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是专门负责在东北地区办理给清朝皇室、宫廷进贡的东珠、鲟鳇鱼、松子、人参等东北特产物品的机构。总管虽级别次于吉林将军,但是因为和宫廷联系密切,地位很特殊。 建于清光绪末年,距今已130余年历史。此宅最早的主人叫王魁福,因战而伤,受光绪帝召见,晋副都统后衣锦还乡,赐建宅邸。 镇中心的十字街东转,紧邻镇政府就是“魁府”,青砖黑瓦立于现代建筑间,十分显眼。进入府中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很标准的二进四合院。正房坐北朝南,左右两侧各有两排厢房。皮福生指着厢房之间的柱痕说,这里本来是有二门的,一般的仆役可能不允许进入。 “魁府” 如今多处破败,房顶下沉,砖瓦多有破碎之处。尤其玻璃陈旧、破碎,更添破败之感。 “这是非常完整的清代二进四合院建筑,整体格局几乎没有改动,非常难得。”皮福生连连称赞后又连呼可惜:“这里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开发。” “后府” 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光绪十年竣工,系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第三十一任总管赵云生的私邸,本为二进四合院,大门位于东侧。 “魁府”东北方向300余米,就是“后府”。如今破坏情况非常严重,同当年的豪华程度反差十分明显。 “后府”现在只剩一栋正房,一栋复建一半的厢房,还有十几米长的破落土墙,其余院落结构均不复存在。院子内,甚至已经打好了垄,看守人员在这儿种粮。唯一延留至今的正房,也是多处有裂隙,房顶砖瓦破碎。 “这里可以和北京的王府相媲美,尤其是砖雕,更是出类拔萃,在北京也不见得有这么好的。”皮福生带着记者查看了正房两侧高1.5米左右的“双喜富贵”砖雕,的确栩栩如生,叹为观止。 “萨府” 是“三府”中历史最悠久的,始建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约260年的历史,系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第十三任总管索柱的私宅。坐北朝南,二进四合院结构,做工相对简洁。 “萨府”位于吉林市第三中学院内,四周有围挡,写着“危险勿靠近”的警示。由于曾作为学校使用,4间厢房都被粉刷,但如今已搁置,院内也是杂草丛生。2007年8月,西南侧厢房主体结构坍塌。目前,其余厢房也整体不均匀沉降,山墙开裂,有坍塌危险。 “200多年的建筑,能保存至现在已经不错了。这里很能体现清中期满族民居建筑风格。尤其其正房内的格局,几乎没有变动。屋内门的造型、三面窗格以及外面的窗棂,都是原始状态,最难能可贵。”皮福生评价。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