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吉林缸窑镇 车间内缸窑烧制均手工制作

李明是窑厂里的手工师傅,已经干28年了,他做出来的缸要稍贵一些

这是东北最大的缸窑,有100多米长,窑边常年保持着40℃以上的温度

因为是手工制作,车间里的脏和累,外人难以想象

烧好缸不怕水,所以都是露天存放
距吉林市区40多公里,有一个闻名东北的小镇——吉林缸窑镇,因当地著名的缸窑烧制技艺而得名。 东北人习惯在秋季腌酸菜,日常用水也要用大缸来储存。但现在,“缸”这个词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昔日繁荣的镇子,现在只剩下破旧的厂房和被人遗弃的大缸小罐。 缸窑镇被称为北国陶都,有丰富的白黏土资源,景德镇50%以上的原料都由这里供应。而缸窑烧制技艺要追溯到300多年前。康熙二年(1662年),曾经当过瓷窑技术工人的赵岩龙随着逃荒难民来到溪浪沟,在山坡上结草为庐住了下来,把烧制瓷缸的技术传到这里。溪浪沟就是后来的缸窑镇。 大缸虽然风光不再,但陶瓷公司或者是小作坊,还有几家。 目前镇里最大一家陶瓷公司的一位老师傅自豪地说:“要是在以前,我们可是高收入人群,工人最多的时候能达到4000多人,生产的陶器有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四大类800余个品种。现在虽然看着很不景气,但我们有信心将技艺传承下去。” 2007年,缸窑传统制缸烧制技艺入选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吉林市龙潭区政府拟建设大口钦、缸窑球黏土特色产业园区,准备建一个缸窑文化博物馆,把有实力的陶制品厂引进小镇,提高产品的精细性,把缸窑烧制技艺传承下去。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