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吉林大桥竣工通车以来,不仅交通比以往更加便利,更有双桥飞跨成为江城一大新景观。而隐藏在双桥中间的老桥从未淡出公众的视野,笼罩在其身上的谜团亦从未散去。
“年龄”:
媒体与志书众说纷纭
去年4月19日,吉林大桥改造工程正式开工。从此,这座连通松花江两岸的桥梁就牵动着每个江城百姓的心,不仅新桥建设每天的进展吸引着大家的关注,即将完成自己使命的老桥的前世今生,也激发着人们追问、探知、求证的兴趣。
那么老吉林大桥究竟何时建成,它为江城百姓服务多少年了呢?其实关于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早在2008年吉林大桥加固维修时,我市媒体曾刊文《吉林大桥建成通车时间存疑》。文中提到,吉林大桥于1938年开始动工兴建,而竣工通车时间存在“1940年说”和“1943年说”。“1940年说”来自于《吉林市志》(见《吉林市志·市政公用设施志》),“1943年说”则有多方面依据:我市收藏家珍藏的为纪念吉林大桥建成通车而发行的明信片上标明“1943年9月25日”;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92年8月出版的《昌邑区志》记载兴亚大桥(即吉林大桥)“1943年9月建成通车”。应该说,后面这两个日期已经很接近真实情况。
但是,2014年吉林大桥改造工程开工之后,新闻报道在继续关注大桥“年龄”时,却很少提及老桥建成的时间,偶有提及亦采用“1940年说”。
2014年6月13日,省内媒体刊发报道《77岁吉林大桥现裂缝》,称“1937年,吉林市富商王百川投资筹建吉林大桥。”报道中没有提及建成通车时间。同日,本市媒体也刊发报道《“服役”76年,吉林大桥“休病假”》。报道中称“吉林大桥始建于1938年……老桥部分已使用76年”。在“相关链接”的“吉林大桥的前世今生”中,记者引用《吉林市志》的记载:吉林大桥始建于东北沦陷时期。1937年日本推行《第一个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后,拟在丰满建设大型水力发电厂,并把江南划归市区,为此决定建造市区通往江南的大桥。由伪吉林省土木厅对松花江进行多次勘测和水利试验,于1938年开始动工兴建,工程费总额预算伪国币40万元,由省土木厅负责监修,于1940年竣工。并介绍说,“现在的吉林大桥施工单位也是据此向新闻单位提供基础文字材料”。
“真相”:
亲历者日记的准确还原
真相来自于第一手历史资料。吉林市档案馆收藏了当时在吉林任职的伪满军官施明儒近十年的日记(1937年7月至1947年12月,其中缺1944和1946两个年度),我们从中可以确定出老吉林大桥最后竣工时间为1943年9月15日。
现将日记中的有关记载照录如下:
(1943年)九月十五日,阴历八月十六日,水曜(星期三),晴
……
横断松江连结南岸的吉林大桥,屡建屡颓历工五年矣,于今业竣工,本日举行盛大庆祝纪念行事,一时轰动中满。——晚上七时许,余亦偕芸往观,由三道码头沿江东行,唯见仕女如云浮动江畔,衣香鬓彩擦肩摩踵,花枝招展极引悦人目,尚有黄童白叟老妪少妇,练腕横行,蟹游道上,一时百怪十丑尽为神秘风花所蔽,唯觉万头攒动于迷天黄尘里,呼吸异样辨不清是粉香是汗臭!我扶护着芸妹排众直行,俄顷已抵大桥,桥上人更拥挤,较沿江一带尤甚,斯时上流已放下河灯,烟花片片,红光点点,如万朵游莲乘流直下,幻成水上奇观中流异景!余与芸前行至河灯直上处,凭桥栏下视,指点着点点莲盆喁喁细语,斯景斯人,感觉甜美旖旎之至,既而彤云密布,闪电连连出没于漆黑之天际,与放射之花火交互辉映若雨之将至?芸乃促余折归,此时江中出现灯舟三四,上坐日本女优及艺妓奏乐歌唱顺流而下,余与芸伫立人群中欲观不得,乃望然去,又前行至三道码头,见音乐又起,人群中花灯乱舞,知秧歌已至,乃与芸靠堤栏上伫立以待,忽遇琴及萧、冯三女士亦在此,此时人潮到处忽现异观,“龙灯”、“灯官”、“高跷”、“秧歌”接连走过,宛如新年灯节,极尽热闹之能事,于此庆祝游行过去后,琴等尚欲观大桥与河灯去,余与芸乃与之致别而归。
抵家已过十时,但游兴勃勃余味津津尚未已也。
日记为当事人的亲见亲闻,不仅具有独特的私密性,而且具有真实性、可信性和准确性。作者施明儒,吉林省梨树县人,毕业于奉天伪满军官学校,曾任伪满军吉林独立通信队副队长,一度转入伪满“江上军”,后调回吉林,是个有抗日救国理想并付诸实施的有志青年。文中“芸”是施明儒妻子李芸儒。1943年9月15日这天的日记,不仅给出了吉林大桥竣工的准确时间,还详细描写了庆祝纪念的场面。
这套日记原件现存于吉林市档案馆。2011年9月,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与吉林市档案局据此编成《辙印深深——一个伪满军官的日记》(四册)出版。2014年,吉林市档案馆又补充了新发现的两个年度的日记,并运用扫描技术尽可能再现日记原貌,编为《心痕手迹》(五册)印行,使东北沦陷时期历史研究的第一手珍贵史料再次面世。
史实:
史料和逸闻来佐证
新桥建设从开工到竣工通车不足7个月,老桥建设却历时整整5年。前后推算,吉林大桥始建于1938年也是准确的。那么,为什么建成时间会存在“1940年说”和“1943年说”两种说法呢?引用日记的开头部分已经提供了答案,即“屡建屡颓”,可能1940年已接近竣工,但因为“颓”(即崩坏、倒塌),而且“屡”(不止一次),所以只能不断返工,竟“历工五年矣”,直至1943年9月15日,才最终竣工。
老吉林大桥的“屡建屡颓”,还有相关的史料和逸闻来佐证。
吉林城东莱门外松花江北岸旧有松花江神庙,系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敕建,奉祀松花江神和云雨风雷四神。祭松花江、长白山与祭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五镇(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同为清代国家大祭。清朝灭亡后,祭祀的礼仪不复存在。到了1934年,因修建江堤,松花江神庙与东关帝庙、龙王庙一同拆除。几年后修建吉林大桥,即将合拢时,恰逢雨季,江水猛涨,将桥墩冲垮,相继沥青起火,烧毁建筑材料甚多。对这一因建桥技术水平不高、施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生产事故,当权者迷信地认为是拆除江神庙招至江神发怒而给予的惩罚,所以又在原址北移百米处重建了一座小于原来规模的松花江神庙,并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祭奠江神仪式,由和尚、道士做道场。因为新修的江神庙是临时的土坯结构,专为建桥而立,大桥竣工后便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到吉林市解放前已经坍塌。
“身世”:
相关经历、人物和墨迹
1938年,吉林大桥始建时,工程预算总额是伪国币40万元,其中有吉林巨商王百川捐资数万。王百川在民国初年曾任吉林永衡官银钱号(省级银行)长春分号经理,后升任吉林永衡官银钱号总经理。1932年任伪满中央银行吉林分行总经理,三年后退职,任新京大兴公司董事长。吉林大桥修建期间,王百川堪称吉林首富,目前其住宅仍存,位于船营区德胜路,是目前吉林市唯一尚存完好的清代至民国年间吉林典型的四合院民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建为市满族博物馆。
因为吉林大桥是在沦陷时期始建,一度有兴亚大桥之称,但1943年建成后即称吉林大桥。全桥有14个墩、15个孔,为钢筋混凝土双悬臂梁式桥。其中两个边孔跨径为23米,中间13个孔跨径为28.5至31.66米不等。桥宽9米,全长448.92米。
1946年5月28日,驻吉林市东北民主联军奉命撤出吉林市,因战略需要,炸毁吉林大桥南端三孔。国民党军队进驻吉林市后,用枕木临时补修,大桥可以通车。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5月5日动工修复,同年8月15日竣工通车,修复后仍保留原桥的结构。
1974年,因吉林市人口和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旧桥已远远不能满足交通的需要。为此,在老桥西侧加宽13.5米,建成后总宽为22.5米。加宽工程于1974年8月5日开工,1975年9月1日竣工。我市著名书法家赵玉振题写的桥名镶嵌在桥头堡上,至今年正好40年。
2008年和2012年,吉林大桥进行两次维修加固工程。
2014年11月,新吉林大桥双桥建成通车后,由著名书法家吴玉珩题写桥名。同时题写的吉林大桥改造工程简介也镶嵌在桥头堡上。 ( 责任编辑:孙洪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