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蛟河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蛟河

  地方资讯
拉法街加强春汛防御工作
天北镇志愿者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乌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全力
拉法街春节前慰问老党员
河北街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市教育局全力做好单元长网格化工作
市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成果展示亮
我市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推
 
  节约行动
河南街多措并举 杜绝餐饮浪费
新站镇加强机关食堂管理 杜绝餐饮
节约网座谈“浪费之风必须狠刹”纪
节约网有自己的“减少浪费日”
节约网,坚持节约再出征
节约网与农民节
节约网与“厕所革命”
2018长春资源节约论坛成功召开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巴拉文化
时间:2019-2-11  来源:蛟河市政府网站  
  据中国满族文化研究学者关云蛟考证:巴拉人是女真人的一个分支,巴拉为女真语,意为“行为轻狂之人”,明末清初努尔哈赤征讨女真各部时,为了躲避战乱迁移到深山里。
  
  巴拉人生性狂放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生活自我封闭,以狩猎、捕鱼为生。在长期的密林生活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称之为巴拉文化。
  
  蛟河为巴拉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它位于长白山西麓、松花湖畔,唐渤海国时,为满族先民居住地,属都城敖东所辖范围,金代为女真人主要居住地,隶都城上京,明代为女真乌拉国所辖渔猎之地,清代为朝廷采贡中心打牲乌拉的贡山、贡河之地。
  
  蛟河境内遗留下很多巴拉人的足迹,有些地名都是巴拉人留下来的。像窝集口(密林、沟河边居住)、半拉撮罗(巴拉人窝棚)、额勒赫(平安屯)、乌林沟河(富有的河)、少拉哈子(山梨)、青背(浅河)、拉法山(拉法,音东方,意为熊)、威虎岭(尖山)、义气岗(黄茬松)等,不胜枚举。
  
  这些巴拉人遗留下来的山名、河名、地名,承载着巴拉人生活的信息,是巴拉人历史的见证,人们把它称为“写在大地上的历史”。
  
  蛟河前进乡接近深山老林,是当年巴拉人居住密集的地方,前进是驿站名,又叫抟(tu1n)团,土语又叫倭瓜,满语为路引的意思。那里现存的老式苞米楼子、过年节时树灯笼杆挂红灯、冬储、渔猎、狩猎等习俗,都是后人延续巴拉人的习俗而来。
  
  晚清时期,长白山解除封禁。当时,山东、河北等地闹灾荒,大批的汉族人逃难闯关东来到东北的长白山区。巴拉人与汉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谋生存与发展,而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
  
  巴拉人与汉族共同生活,使巴拉人吸收了汉族的先进农耕文明,促进了巴拉人的社会发展。而汉族则汲取了巴拉人的山林文化,学会了怎样就地取材建造房屋,怎样渔猎、挖参,怎样避险自救,使从华北平原谋生而来的汉族人,掌握了在莽莽林海中生存的本领与法则。
  
  蛟河的渔猎文化也传承了巴拉人的特色,巴拉人依山临水而居,狩猎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渔业则是重要的经济补充。清代,蛟河是打牲乌拉所属的贡山、贡河范围,也是采捕东珠、鲟鳇、细鳞等水产贡品的地方。现在松花湖的“三花一岛”还有少量尚存,细鳞在冷水河里也偶能见到,像东珠、鲟鳇这样的珍贵水产,已近乎绝迹。现在所延续的捕鱼方式,也会用旋网、鱼钩、皮筏、扒网等原始工具,冬天湖上捕鱼所用的捋钩和搅罗子就是巴拉人常用的冬捕工具。
  
  祭江是巴拉人延续下来的,也是世代捕鱼人古老的习俗,他们把江视为神,把捕来的鱼视为神赐给他们的礼物,所以,对江的敬奉到了痴迷的程度。“文
  
  革”时期这一习俗曾因那个特殊年代的原因被放弃,但是,也有渔民偷偷地祭江。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时,对各部落进行征讨、强抢、杀戮,常常是“获人畜两千而回”,或是“获人畜一万而归”等,所到之处被抢掠一空。
  
  但是,那时女真人过渔猎生活,居住分散,努尔哈赤的兵马一到,有的就闻讯逃到深山密林里。松花江、牡丹江上游、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地深山都是他们的生活区域,因为一直躲在林子里,所以没有被编入八旗之中。
  
  满族入主中原后,对这些不在旗的女真人异常排斥。在旗的人家,不和他们结亲,黑龙江省的尚志县和吉林省的舒兰、蛟河、桦甸等地,都有他们的足迹。
  
  巴拉人居住偏僻,山高林密,社会封闭,又疏与外界社会交流,因此,他们不同于入旗的满族人,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使巴拉人能够长时间地延续女真人的古俗。至今在敦化、蛟河、宁安等地区还有叫巴拉窝集、巴拉顶、半拉撮罗(巴拉人又称为半拉人)、半拉山等旧时名称,当地的民风仍可找寻到巴拉人生活遗留下的风俗。
  
  这些巴拉人大部分是在清代后期陆续下山耕田的,个别的到民国年间才走出山林,从此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些巴拉人的后裔,也被称为当地的土著民族。
  
  清末,由于长白山区封禁的废除与开发,关内汉族人的大量涌入,使巴拉人密切地接触汉文化,并逐步走出了大山,从事亦农亦猎的生活,只有很少部分巴拉人仍留居深山,从事渔猎生活。
  
  日本侵略东北后,为割断抗日军民联系,强制实行“归屯并户”,这部分巴拉人也被强制并入日本侵略者所建的“集团部落”。现在蛟河苏尔哈的一部落、二部落屯就是那时候日本人并屯、并户留下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进行民族普查登记时,巴拉人的后裔,绝大多数申报为满族,现在吉林省东部的敦化、蛟河、舒兰、桦甸等地的满族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巴拉人的后裔。
  
  巴拉人的居住所,多数建在有水源的山脚下,半地穴的“地窨子”较多,称为“乌克墩”。
  
  在“乌克墩”周围围上一圈“嘎防”,即护墙。其外为套院墙,院里建有离地较高的仓库、猪圈、马圈等,院门旁和环围墙设有多处狗窝。
  
  “乌克墩”门东开,室内北、西、南为炕。西炕不住人,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室内还供着窝烈妈,灶旁供奉火神托恩都力。
  
  巴拉人居地,条件好的或距入旗满族近的噶栅,则建有划房,称为“口袋房”。在深山打猎的猎户,也有用“木刻楞”或联木为栅再覆以桦树皮的房屋。有的较简单,类似鄂伦春人的“仙人柱”。巴拉人的民居虽然很简陋,但保暖性能较好,较为实用。夏天,天气炎热时,有的人家就在室外临时搭建撮伦(窝棚),这种撮伦以老人为中心,儿女的分别建在四周。他们居住的地窨子、马架子、祭祀的寺庙都是以草、木、土为原料建造的,这些土屋经不起风霜雨雪的摧残,所以现在难觅其踪影。
  
  巴拉人冬季以穿动物皮毛为主,最具特色的是反毛皮大衣(他们称袄)、皮帽子、鹿皮乌拉、皮衩裤、皮套袖。夏季为自家染的麻花布、兰布、青布,均是用山货和山外交换购置的。巴拉人的防雨衣服为草编的蓑衣和草编帽子,不但防雨,而且还防风。鞋是用莆草编的,冬暖夏凉。巴拉人的被褥多数是皮的,主要有羊皮、鹿皮、狍子皮、猪皮等皮被褥。其中狍子皮为最常用,凡出门狩猎都要带张隔凉隔热的狍子皮,可在山地上随时铺上歇息。
  
  巴拉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谷糜子、荞麦、豆类等,由于他们采用漫撒籽和大垄耕作,产量较低,口粮仍不足,需以猎物和采集的山野菜为其补充。巴拉人喜爱烧烤和炖菜,调味儿不使用花椒大料,而是使用漫山遍野随处可取的野生产香植物作为调料。主要有芭蒿、山花椒、五味子藤、山葱、野蒜。使用的调味酱油、醋、酒也是自己酿制的,酱油是用炒糊的黄豆加芭蒿、山花椒、
  
  茴香、盐用水熬制成的,醋和酒是用黄米加工酿制的。
  
  巴拉人继承女真人古老的传统婚俗,如引歌求婚、抢婚、室外茅屋坐帐、萨门撇盏、拜祖等。育儿风俗由于生活环境特点,也颇具特色,如满族用悠车育儿,巴拉人则较具原始而用皮袋系于树上或室内。
  
  巴拉人在山林里世代的渔猎生活中,约定俗成形成各种山规,并人人恪守,世代相传。为了保证狩猎资源,巴拉人都自觉地恪守春不打母、秋不打公、夏不打崽,任何时候都不打吉祥鸟的风俗。为了保证狩猎者自身的安全,巴拉打猎者人人牢记打狼不打群狼,不打狼崽,打猎不打孤猪的古俗,否则将惹杀身之祸。他们狩猎时,相互间不管认识不认识,有困难就要相互帮助。有人遇险,路遇者就得挺身而出,奋力相救。猎人都恪守不捅别人的“趟子”(狩猎场所),不追杀别人打伤的猎物,不拿别人打的猎物。猎人打猎饿了,食物又吃没了,可到就近的巴拉人家吃饭,主人会以好吃好喝相待,绝不
  
  拒绝。
  
  巴拉人主要信奉的是“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流行于亚洲和欧洲北部等地区。现在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巴拉人的娱乐、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他们有粗犷豪放的“野人舞”(巴拉莽式)“拉客齐”“马虎戏(戴假面具)“阿巴舞”、还有男女缠绵的“放歌”。体育活动有射柳、布库、民楚赫、扣砟、窜箭杆、打嘎拉哈等。巴拉
  
  人受汉文化影响也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本民族的节日有“杆子节”(祭天)“阿巴节”“虫王节”“纵偷日”“鬼节”“乞巧节”等。巴拉人冬天围猎,天寒地冻,常常饮酒御寒,为了助酒兴,他们还创造了带有浓厚渔猎色彩的行酒会。这种酒会,简学易行,情调健康,不仅有娱乐作用,而且形象地再现了猎人的实际生活。
  
  巴拉人的交通方式分为陆行和水行两种。陆行主要有马、牛、花轱辘车、爬犁、滑雪板;水中交通主要是船、皮筏、快传子、木排等。
  
  巴拉文化是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也是蛟河旅游文化的源头,它独特的文化、神秘的传说,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江城节约网   桦甸市节约网   舒兰市节约网   磐石市节约网   永吉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