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到蛟河煤矿(后窑)是1953年夏,那时我12岁。听说那里盖一座工人俱乐部里面有一盏东北最大的照明灯。出于好奇我歩行20余里从蛟河赶到后窑看到工人俱乐部里的大吊灯。当时蛟河煤矿办公大楼正在建设还没完工,10年后我曾经在蛟河煤矿办公大楼里工作,当时的矿领导:书记徐全矿长栾尚臣副书记韩锡元主管生产副矿长李延宝主管财务副矿长刘志高主管物资副矿长陈国库主管公安保卫副矿长韩友总工程师赵成俊。文革后我也曾在蛟矿一中和三中工作过,那里有我许多难忘的同事。1975年我离开蛟河煤矿去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从事广播电视技术工作。如今早已经退休,现在居住哈尔滨市。蛟河和蛟河煤矿是我的故乡我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每时每刻都在怀念她......
六十年代蛟河煤矿的井口是这样分布的:
前窑有:奶子山立井七井和下盘井
后窑有:乌林立井一斜井(由乌林立井管辖)三井四井五井
当时各井口的技术井长大部分是五十年代毕业的中专生,他们也是蛟河煤矿的主要技术力量,矿机关的技术科室也是这些老中专生承担。(其中也有少数大学生)他们为蛟河煤矿的生产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他们已经是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了。
蛟矿特有的土语——炕琴,立柜,碗架子,茅楼,煤棚子,灯笼杆,脑瓜崩,曲么菜,婆婆丁,刺了牙,冰溜子,粮店卖的大果子,老板子(马车夫),麻吉(绞车),喂朵罗子(泔水桶),绊倒驴(萝卜),地拉姑,小咬,(小飞虫),妈伶(蜻蜓)——包括大老黑、二老黑、小辣椒、大头、大马莲、连串妈伶,妈伶套子,遛地瓜、遛土豆,上(发三音)矿里,外屋地,当院,老登、老脍(三音),棉水乌鲁,棉猴,大饼子嘎巴儿,劈材火(发乎音),回水、回电,烧炕,罩量(漏勺),吹竹,盖莲,鸡毛胆子,点火用的明子,二齿钩子,玻璃的溜溜里的大灯、花瓣,玩溜溜有磕界的打锅的。 ( 责任编辑:马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