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蛟河小砬子山城位于蛟河市东北方向拉法小砬子山上。距市区约10公里,海拔高481米,高出附近地区表约200米,山城的东南北三面是连绵起伏的山岗。四面山岗下是由北向南流向的拉法河流入松花湖,河的右岸是拉法街所在地,有长图铁路,乌图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山城西侧1公里处为拉新战役遗址,山城的东部1公里为拉法大砬子山风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山角下北面为新站镇前同心屯,光绪24年,清政府在该地设立了“厢兰旗拉法旧站法尔哈达”,行政管理机构(驿站)。 拉法小砬子山是由七座山峰组成,西北侧三座山峰呈西北东南走向,降比排列。小砬子山城位于山峰西坡、通往山城的主要道路位于西侧和北侧,西侧路非常陡峭,坡度大于40度,从山底到城址约1公里,山脚下有拉法河贯穿南北,而北侧道路相对缓冲许多,坡度小于30度,从山城到山脚下的前同心屯约2公里。山城构建在山峰往下延伸两条呈放射状,山脊下地势低缓地带,城址东墙以山峰脊为壁天然屏障,有人工修整宽3米、高1米燎望通道长120米,山城南侧以陡峭断壁为墙易守难攻,站在城墙上往南面望去一目千里,视野广阔蛟河市区映入眼帘,西墙为人工修建,打探沟查明墙体是红褐色火候较低的烧坯砖彻,墙顶部坯砖已风化土层深约1米,烧坏长约35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10厘米,出土红褐色夹砂烧制的坯砖由吉林市博物馆收藏,垒砌5至12层不等,是根据当时地面情况垒彻坯砖层数,中间低洼处层数较多,两侧较高处垒坯砖层数少些,以求大概高度平等,西墙长1米,基宽8米,顶宽2米,从城内测量高1米,城墙外侧高1.5米。南墙110米,基宽10到15米,东南角和西南角,西北角部位有三外,燎望台直径8至12米,北墙长120米,基宽9米,顶宽2米。站在北墙燎望台新站镇全景收入眼帘,站在城址远望,顿时豁然开朗,可见古人选建城址之高明,距西北角燎望台30米处的一段最为低洼处,低于西北角楼约5米处,为拉法小砬子山城西面门址,城门宽4米,高1米,可见红烧坯砖风化土。整体城址地形是东高西低,平面呈不规则梯形。在城址内有用花岗岩山石铺地每处为3平方米,方形居住址20余处,有木桩可以判断当时居住人应该用草木窝棚式结构住址,省考古所王侠所长到山城考察,捡到铁剑头,省考古专家多次实地考查此山城,鉴定为高句丽时期建筑的军事防御城,构建具有特色用红褐色夹沙土烧坯砖垒筑城墙极为少见,是吉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高句丽时期山城,对进一步研究这时期的军事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其烧制火候较低,应当是就地取土烧制做规格一致的砖,用木炭烧制成坯砖垒砌古城墙。利用山峰筑建城址是高句丽时期山城的一个基本特点。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吉林龙潭山山城,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高句丽好太国,长寿王时期是高句丽强盛时期建筑的典型军事城塞,它不仅是研究高句丽王国城池建筑的重要遗址,而且是研究高句丽北部边疆历史的实物例证。蛟河小砬子山城与龙潭山山城构筑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相同之处,城垣多凭借山脊修筑,吉林省集安丸都山城,蛟河六家子山城都是建筑在地势险要视野开阔,易守难攻的高山上修筑,不同之点为蛟河小砬子山城东、南、北三面利用山脊和绝崖起伏处加以修整筑建,而龙潭山山城都是以黄土羼碎石迭筑,个别地段还采用黄土平整的方法,而新站六家子山城利用东、西、北三面自然陡峭山峰略加修整,南面较平缓,城址内西高东低、山城依山势建于主峰顶上,四周高、中间低、平面呈椭圆形,北面利用山脊为土石混筑的城墙最高处为12米,顶部宽4米,在个别地段低洼处用不规则山石垒彻完整山城,城的南部有一自然山口略加修整成的山门道口宽7米,据村民讲前几年有人在此城内捡到过浇制火候较低的夹砂陶碗四个,可能是当时人们使用的生活工具。居住址有明显人工用自然山石铺地呈方形地面,面积2.5平方米,这与拉法小砬子山城的居住址相同,证明当时两地虽然两山形状不同,其利用陡峭山峰,脊为壁做自然屏障,拉法小砬子山城和新站六家子山城都是建在长图线上的,都是建在重要交通要道口处选筑山城,两地相距约20公里,文化内涵相似,可视为同期筑建山城,从龙潭山山城的构筑形似一致,周围是山脊,中间是漫谷,山城之垣即建筑在山脊之上城墙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较宽,南北较窄,墙壁周长达2396米,城墙大部分为黄土羼凝灰岩碎石迭筑,小部分为黄土夯筑在龙潭山的最高点,俗称“南天门”,台上曾发现过红色绳纹瓦等建筑构件。这与拉法小砬子山城红褐色烧坯砖的烧制火候一致。从城址内北侧都发现蓄水池和水井,主要是由山上的雨水或雪水积成和少量地下水从石缝中渗出,井水终年不竭,清澈透明,小砬子山城水井直径约50公分,四周有用石块垒彻的痕迹,可谓山多高水多高。在新站六家子山城西南侧山脚下百米处曾发现渤海时期瓦片,于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这证明高句丽灭之后,蛟河、新站、吉林龙潭山一带,可能为渤海的“漆州独奏州”城所在地,可进一步考证。蛟河小砬子山建筑用途,根据史料记载,结合教研资料研究,应是为抵御勿吉兵南下袭扰而修建的军事用山城址。据好太王碑文记载“二十年庚戊,东夫余旧是邹牟王属民,中叛不贡,王躬率往讨军到余城,而余城举国骇服”。所指地为今吉林市龙潭山一带,那么蛟河小砬子山城和新站六家子山城相距不到百公里,可想而知此城都是建于好太王在位,公元410年将高句丽王国势力范围扩展到第二松花江修筑山城。利用山险筑城是高句丽山城的重要特征,山城都是造建有山险可利用和便于防守之处,因此城墙壁都是建筑在很高的山脊上,随山势的高低起伏,依山脊同折屈面外伸内缩,其平面布局并无一定形状。山脊的高处筑墙较矮,在低洼处筑墙加高许多,在悬崖陡峭不易攀登处则凭山险不易筑墙。利用两山中间的夹谷地势略平坦地段筑城址,根据所需范围面积确定垒砌墙位置,如吉林龙潭山辽宁凤城的凤凰山,新站六家子山城,蛟河小砬子山城等。拉法小砬子山城与其不同的是山城西城为红褐色烧坯砖垒砌,一般的高句丽山城墙壁多为石壁或土石筑壁,这在该地区及东北亚为之少见。蛟河小砬子山城的城墙及构筑方法和所处的独特地理都对进一步研究高句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经济发展等诸多学科研究及至东北亚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对于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促进我国多民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