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州县委、政府充分利用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这个契机,把节约集约用地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作为县委、政府的中心任务来抓,根据该县农村现有的经济实力、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农村环境建设基础、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出了“规划先行、重在基础;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注重长效、制度保障”的发展思路,结合各村地域文化、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试点示范的原则,在桂林市率先探索整合危房改造、土地整治、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水兴修等涉农资金和科教文化等专项资金,按照“整村推进、多方联建、旧村改造、休闲观光”等模式,初步探索形成了新农村建设节约集约用地之路。
整村推进搬迁模式。对规模小、居住分散、环境差、发展制约因素多的小村庄,利用整村推进搬迁模式,开展农村“三集中”建设工作。例如文桥镇楼梯岭新村,总投资600多万元,结合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实施“三集中”建设,将该自然村整村搬迁到乡镇政府所在地文桥镇集中居住,建成新村总面积22亩,供应44户共147人居住,节约用地26亩,解决了该村群众长期受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以及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等问题,走上了“搬得出、住得稳、有产业、能致富”的发展之路。
多方联建模式。一是开展“党政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安排党政机关、企业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如全州县国土资源局投资30多万元支持蕉江瑶族乡绕湾村委进行村容整治,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和幼儿园,对村道进行亮化,推进了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投资10多万元帮该村引进优质罗汉果和红堤品种,建设了380亩无公害罗汉果生产基地和320多亩绿色红堤生产基地,人均增收2200多元。二是通过采取“村企联办”的方式,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村企共建,重点打造了蕉江瑶族乡大丫、咸水镇新板山等精品样板村,改善了企业与地方的关系,赢得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旧村改造模式。立足村庄原有基础和发展现状,对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等方面实施立体式的旧村改造工作。例如全州镇三河里村,村民自筹资金1500多万元,在政府指导下,对一些影响规划的“空心房”和零星的破旧房、沿村巷厕所、畜棚进行拆除,科学规划,建新房67座,并把节约出来的26亩土地用来发展南方密桔、食用菌等农产品种植,增加了收入。
合作组织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法,也是加快全州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绍水镇霖源村无公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才湾镇毛竹山村无公害葡萄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实施“龙头企业+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与企业合作方式,由企业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收购,农户不仅可以拿到年底分红,还可以从企业挣到劳务收入资金。
自2013年以来该县每年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达1500多万元,按照“生态、环保、节约、集约、宜居”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建成高标准新农村130个,节约用地达630多亩。同时,完成了1277个村内道路硬化建设任务,受益农户达6.1万户,实现了全县行政村全覆盖,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等突出问题,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探索出了一条全州特有的新农村建设节约集约用地之路,2011年至2014年,该县连续四年被桂林市评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一等奖。 ( 责任编辑:李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