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安(1900-1936年),原名于德俊,字哲名,曾用名于学韬,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一个农民家庭。曹国安是东北革命军事武装的早期领导者、组织者,在抗日部队中享有很高声誉。1985年,浑江市(今白山市)政府修建了曹国安将军殉难地纪念碑。
1935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兼政委曹国安率领部队在游击作战中,按照杨靖宇的部署回师柳河。在柳河与三源浦之间的黑山嘴子,把伪东边道讨伐司令官邵本良的老七团两个精锐营,一个不剩地全部消灭了。400多敌人就像盛夏季节里的一摊水,瞬间蒸发,不留痕迹。这一战,让邵本良这个铁杆汉奸大伤脑筋地说:“杨靖宇就够对付的了,怎么又出来了个曹国安!”
曹国安(1900-1936年),原名于德俊,字哲名,曾用名于学韬,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一个农民家庭。母亲早逝后,他在姐姐们的照料下长大,五六岁就开始随同一些小伙伴给地主放猪,13岁才被父亲送到私塾里读书。因成绩优异,老师免收了他三年学费。1919年,私塾先生把他介绍到吉林省议会议长关锡山家当帮工。关锡山见曹国安聪颖机敏,认为他将来必能有所造就,于是自愿为他缴纳部分学费,送他到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二十二班读书。
吉林省立一师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优良的校风对曹国安的濡染至关重要。1924年冬,曹国安从一师毕业。为了筹集学费上大学,他来到吉林第一中学任教。次年8月,考入山东军政大学。1928年春,又到北平毓文学院(亦称北平毓文大学)插班学习。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青年组织的学生运动,经常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1930年毕业后,留学苏联未成后,化名于学韬,来到绥远军队某部担任参谋长。因在士兵中宣传革命思想,受到特务的严密监视,只好挂职离队,重返北平。
同许多爱国青年一样,曹国安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组织和领导北平大学生走向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倾注着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同年10月,他参加了北平学生赴南京请愿代表团,呼吁南京政府实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恢复东北主权”的主张,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镇压。无情的事实教育了曹国安,从此他积极靠近党组织,不久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春,曹国安和他的外甥宋铁岩受党组织的派遣回东北做兵运工作,机智地打入驻在乌拉街的伪铁道警备第五旅十四团迫击炮连,准备利用士兵们的抗日思想基础,组织哗变。他以交朋友、拜把子等方法,秘密在士兵中做动员,培养反日骨干。不久,迫击炮连先后移驻吉林市东大营、磐石县烟筒山镇,担任守备吉海路的任务。
端午节的午夜,兵营里一片寂静,曹国安的头脑却像天上细细的弯月一样清晰——起义的时间到了。他机智勇敢地打死毫无防备的伪连长,率领60余人的队伍携带枪支、迫击炮、炮弹、子弹哗变成功,来到磐石玻璃河套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磐石县委将起义队伍正式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总队迫击炮大队,曹国安任大队长,宋铁岩任政委。这次起义如同重磅炸弹炸开了敌人的堡垒,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伪军们动摇不定,纷纷哗变参加抗日。
从此,曹国安率领迫击炮独立大队,经常出没在吉海铁路沿线,截击军用列车、装甲车,制造列车脱轨等20多次。1933年6月,在连续粉碎敌人数次大规模的“围剿”的同时,又主动地向敌人发起了攻击,连续攻打了营城子、大兴川。8月,杨靖宇会合各抗日友军,打击敌伪,取得节节胜利。曹国安跟随杨靖宇将军转战南北,战斗在武装抗日斗争的最前线。他率军英勇作战,“迫击炮”作为一支队伍的名声和一件重磅武器,吓得敌人不敢轻易出来。
抗日斗争的形势需要队伍的提升。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于1933年“九一八事变”两周年时,正式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下设一、三两个团,曹国安任三团政委。独立师的建立,标志着我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崛起,引起了敌人的恐慌,1.2万多日伪军先后三次向磐石玻璃河套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秋、冬季大“讨伐”,妄图消灭这支抗日武装力量。
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的情况下,为了保存抗日力量,独立师和中共磐石县委决定,留一团和少年营坚持游击区的反“讨伐”斗争,师部和三团南渡辉发河开辟新的游击区,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共同消灭敌人。在师长杨靖宇率领下,师部政治保安连和三团一起越过辉发河,进入金川、柳河一带。
一系列战斗又开始了,这块土地向来不缺乏慷慨壮歌。三团先是在金川旱龙湾碱水顶子北部与伪混成第六旅独立第三营邵本良发生遭遇战,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接着声东击西,奇袭柳河重镇三源浦,乘虚占领了全镇;进城后捣毁铁路工程局、伪警察署和兵营,缴获大量武器和物资,解决了部队的冬需;转而将计就计,智取凉水河子,毙敌、俘敌数十,再次收缴大量军需物资。
1934年,曹国安率三团与独立师一团联合当地抗日义勇军,攻入临江县敌伪的重要据点八道江镇,在通化袭击日军运输队,击毁汽车11辆,击毙日军大佐,缴获了一批武器和日军搜集的有关独立师的机密情报。
这年10月间,濛江县新开河上掌和摇金沟一带,山里已下过两场大雪,高山林海披上了银装。这里的冬天来得早,冷风刺骨,寒气袭人,但战士们却还没有换上冬装,冻得浑身发抖。一天夜里,曹国安接到杨靖宇派人送来的信,告知驻守濛江(今靖宇)县城的敌伪军第二天从朝阳镇领冬装回来,路经铺板石岭,并命令曹国安带部队到途中高山隘口伏击敌人,抢夺冬装。看完信后,曹国安率部队连夜急行军,在天亮前赶到了伏击地点。部队刚埋伏好,满载冬装的敌人大车队就顺着山路从山下向岭上爬来。眼见先头敌人已到岭顶,三声总攻信号枪响后,曹国安带队向敌人冲了过去。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敌人死伤惨重。后卫见势不妙,掉头就逃,抢占了一个山头,用轻重机枪封锁了山路,使我军无法搬取俘获的物品,妄图拖延时间,坚守待援。曹国安迅速组织好突击队冲了上去,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刺刀捅弯了,战士们就用嘴咬,用石头砸,经过激烈地拼杀,将山头的敌人全部消灭干净。打完这一仗,战士们全部穿上了冬装。
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南下以来,连续克敌制胜,抗日军民的胜利信念大增,各路抗日义勇军纷纷向我军靠拢并愿意接受领导,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阵容和声威得以壮大。独立师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后,曹国安任二师师长兼政委。为了扩大反日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政权和根据地,杨靖宇率军部和一师,深入敌后,到清源、兴京、桓仁、宽甸等地区开辟新的游击区。曹国安率领二师留在辉发河南北老游击区继续抗击敌人。
曹国安活动于桦甸、抚松、濛江、磐石、双阳、伊通等地,发动群众,建立地下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一时间声名大振。1935年2月,二师发表了《为粉碎日伪春季大讨伐告民众书》和《为扩大反日统一战线告民众书》,号召各抗日武装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消灭日本侵略者。为了与东满打通联系,开辟新游击区,曹国安率二师机枪连、少年营以及苏营、臣军等队伍来到桦甸溜河和抚松三四区一带,与其他游击队建立共同指挥机关,联合作战,曹国安任副总指挥,在攻击日本在桦甸投资开掘的夹皮沟金矿、日本“大同植产会社”经营的老金厂金矿和抚松县万良镇战斗中连传捷报。
1935年初夏,在一师师长李红光牺牲不久,曹国安部队随杨靖宇回到金川河里地区进行整训,不久就全歼了邵本良的老七团两个精锐营。1936年,曹国安率二师回到辉发河北,与敌人激战数次,歼灭了伪军骑兵教导团,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游击根据地。抗联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后,一军二师暂归抗联二军领导。曹国安率领二师返回辉发河以南,和四、六师配合,坚持开展长白、抚松、临江等县的抗日游击战争,策应一军主力西征。10月,二军六师在黑瞎子沟一带和大批敌人遭遇,陷入困境。曹国安得知后,立即率部趁机抄敌人后路猛袭过去,协同六师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尸横遍野。
1936年冬,敌人大举“讨伐”抗日联军,曹国安率领二师经抚松、漫江,转战到长白境内。当他得知日本守备队和马金斗的伪警察大队准备联合袭击抗联六师的消息后,急率部队援救,在十二道沟二道岗抄了敌人的后路,把马金斗“讨伐队”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当地朝鲜族群众都亲切地称曹国安为“曹司令”。
12月20日,敌人集结伪靖安军金泽守备队和临江县伪治安队共500多人尾追上来。曹国安率部在七道沟的江边大道甩弯处的一个险要地点布下埋伏。战斗中,曹国安突然被敌人冷枪击中胸部,身负重伤。他忍着剧痛顽强指挥作战,敌人在强烈的反击下狼狈溃逃,曹国安却因伤重壮烈殉国,时年36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曹国安成长为抗联部队优秀的指挥员,是东北革命军事武装的早期领导者、组织者,在抗日部队中享有很高声誉。1985年,浑江市(今白山市)政府修建了曹国安将军殉难地纪念碑。
注:本文标题系编者所加 ( 责任编辑:李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