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于权伸(1904——1973年)原名于泉伸,辽宁西丰县人。1904年1月生于东辽县建安镇香泉村,先后任东北军排长、连长,晋察冀中军区人民自卫军大队长、团长,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后改名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华北军区二0九师师长,绥远省军区参谋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独立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11月24日去世,终年69岁。 早期活动 1915年,于权伸入西安县二道河子区(现东辽县建安镇)私塾读书。1918年入西安县(现东辽县)县立高级小学读书。1921年回西安县二道河子区香泉村私塾任教。1923年在家务农。1925年入县初中学习,后转入省师学习,在省师学习期间参加了沈阳“五卅”爱国运动。 1925年8月,入东北军第七师补充团任缮写员。1926年4月到东北军四方面军团司令部任上士。8月考入东北陆军第五期教导队。1927年1月考入东北军第一期讲武堂分校。1928年8月毕业,分配到一二七师六团任准尉见习生,后任准尉排长。1933年任连长。 1936年7月,到陕西省西安市王曲镇受训,听到一些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情况。归队后,由沙克介绍,参加了吕正操组织的抗日先锋队。1937年6月,在石家庄,由杨经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民自卫军二团 1937年9月,吕正操团(691团)在晋县改称人民自卫军,于权伸任第九大队长。10月,参加进攻高阳城的战斗,该部消灭了冀东保安队殷松山部6个中队。 1937年10月,冀中人民自卫军北上深泽县,队伍发展到5000多人。11月,吕正操在河北晋县小樵镇,将他的部队——国民党军第53军130师691团改编为冀中人民自卫军,成立了3个步兵团,1个特种兵团,赵承金任1团团长、于权伸任2团团长、沙克任特种兵团团长。 人民自卫军第二团在高阳组建后,翟家骏任二营教导员。高蠡暴动失败后,翟家骏已不能在保属地区立足,便去北平团省委,负责巡视北平地区的团支部工作。后被派到石家庄直中团特委任宣传部长,在正定曾被国民党警察抓进监狱,大姨夫得知,花钱把他保出。因直中团特委被破坏,他便到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七七”事变,回到家乡。人民自卫军打下高阳,他即参加人民自卫军。 12月12日,人民自卫军开赴平汉路西山区整训。 抗日斗争 人民自卫军在高阳期间,和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取得联系。于权伸按聂荣臻指示,率领第二团开始开展以蠡县地区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战。1938年春,于权伸争取清苑48村联庄会,改编为人民自卫军独立第一支队,壮大了抗日队伍。 1938年1月,于权伸率部袭击保定南关;中旬袭击石桥敌据点,当转移到于八村时,遭敌包围,与敌激占竟日,将敌大部歼灭,击毙敌中队长,俘日军7名,缴轻机枪一挺、掷弹筒一个、步枪数十支,这是冀中痛歼日军的第一个硬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上级奖励奖期一面,慰劳款400元。 5月,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等冀中主力部队统一改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于权伸任第8支队兼第2军分区司令员,辖22、24、25三个团和一个特务营,继续开展抗日斗争。 1938年1月底,按去时的路线,返回冀中。于权伸率领的第二团,仍从定县通过。这个团是以六九一团的一部分为基础,又充实了一些自愿参加抗日的冀中青年,无论是政治素质,还是军事素质,都比较好,是人民自卫军的主力团队。 铁的纪律 在定县,离火车站不远,有一座美国传教士开设的名为救世军的医院。战争时期,伤亡势所难免,医药非常珍贵。二团想在此购置药品,然后炮击火车站。 救世军医院,坐落在一片空旷的地方。这天夜晚,二团一营毫无声响地进到了医院的里面。外面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突然进入医院,暖气扑面,指战员们顿时感到异常舒适。医院院长一家五六口人,从睡梦中惊醒,一个个身披睡衣,从寝室转出,来到客厅,见屋里挤满了军人,不由一阵惊慌,以为大祸临头。翟家骏因负责政治工作,又是冀中人,便走上前去告诉医院主人,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接着又说明了来意。医院院长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队伍,并没有什么认识,但亲眼看到人民自卫军规规矩矩,纪律严明,说话和善,态度友好,情绪也就开始镇静下来,疑虑逐渐消失,若有所思地问询起来:“知不知道吕正操团长?” “我们就是吕团长的队伍。”于权伸立即回答。院长听了,这才放下心来,惊恐全然消失,流露出赞赏和信任的神情,满口答应人民自卫军提出的要求。 人民自卫军卫生处想派人去药房看一看,医院主人高兴地带着去了,主人说,可以任意选取药物。于是,人们从药房的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头,来回转游,却没有一个人取下一瓶药来。翟家骏一旁催促说:“为什么不抓紧时间下手拿药?” “连一个中国字都没有,不好下手。”卫生处的人说。 “没有时间看字了,”翟家骏说,“小瓶的是贵重药,就拣小瓶的拿吧。”听翟家骏这样一讲,人们便一齐动手,纷纷把小瓶药从柜橱里拿出来。主人见此情景,深感惊异,以为翟家骏是位大夫,懂得药物。翟家骏忙说不是,主人还不相信。翟家骏一时的信口判断,使自己由外行突然变成了内行,成为大家的笑料。 卫生处的人拿了药,回到医院客厅,请主人收款。主人表示,能有机会给抗日军队捐赠药品,求之不得,深感荣幸,坚持不收分文。翟家骏便上前向主人说明,人民自卫军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随便拿群众的东西,连一针一线都不能随便拿,何况是这样多的贵重药品。看到人民自卫军竟然是这样诚心诚意,非要请主人把款收下不可,主人这才答应收款。但又说明,他之所以把款收下,完全是出于对人民自卫军执行纪律的尊重。最后,也只是象征性地收下50元。此事当时上海英文《密勒士评论报》曾予以报道。 1938年冬,于权伸开展了对地方军阀张荫梧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使其部队改编为冀中民军。1938年,于权伸率部镇压了接受日军委任的藁无地区反动会道门武装“大刀会”。 首战石家桥 石家桥位于高阳、保定之间,是军在高保公路上建起的一个最大据点。石家桥有三个自然村落,每个村落都有日军的碉堡和了望楼。正南面,临近公路边上有一个岗楼,日军的兵力主要也都部署在南面。二团决定由东西两侧进攻。随军前来的群众,每人背一捆秫秸,将寨下壕沟填平两条通道。侦察班首先进入村中,点火为号,开始进攻。日军措手不及,二团很快攻人村内,与日军展开巷战,给日军很大杀伤。二团伤十数人,连长翟秀领光荣牺牲。打到拂晓,按计划撤出战斗。待天明保定日军调兵支援时,二团早已离去,杳无踪影。 南于八战斗 高阳城已为日军所占,二团撤到高阳和蠡县交界处,团部和二营驻高阳县的南于八,三营驻北于八,两村相距不足一里。原一营过路后驻在安国,准备扩编,组建人民自卫军第四团,翟家骏任政治处主任。 二团驻下以后,于权伸带领营连干部,察看了南于八村庄周围的地形。这里西距唐河不远,唐河是冀中平原上经常泛滥的一条大河,于八村外,到处是被洪水冲刷而成的天然道沟,村四周,有坑塘、坟墓、枣林、梨园。于权伸据此作了战斗部署,各营连都布置了警戒。于权伸还对高阳县城方向,特意作了安排,警惕那里的日军偷袭。 这一带,是高蠡暴动的中心区,群众基础很好。在南于八西南三里的地方,就是孟庆山的家乡万安村。这一天是阴历腊月十九,万安集,赶年集的过往行人很多,人民自卫军进驻南北于八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周围村庄。 晚上,住在老乡家里,于权伸经过多年军旅生活,已经习惯紧张的战争气氛,睡在坑上,还脱了衣服,不一会儿,就进入梦乡。大约在夜里两点钟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两声枪响,原来是高阳县城日军得到情报,前来实行拂晓袭击。于权伸是职业军人,有很强的敌情观念,睡觉轻,枪声一响,他就听到了,连衣服也没顾上穿就上了房。他对各连的位置,心中有数,马上部署战斗,下达命令:“我这里的机枪不响,准也不许开枪。” 腊月天气,外面很冷。于权伸安排妥善后,这才下房穿上棉衣。等他再上房来,看到有三四十名日军,正要从村南街口进村,他的枪就响了。接着村沿阵地手榴弹一甩,打了日军一个窝脖,没剩下几个。于权伸又下达命令:“谁也不许下房去,敌人还会回来的,再狠狠地打他一次。” 日军在华初期作战,对战斗中死伤人员,一般都不扔下,总要回来抢运尸体。已同日军有过几次较量的于权伸,对此非常清楚。就在这个间隙,他让重机枪搬上房顶,并且准备下大量手榴弹。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七八十名日军,再次摸到村沿,并冲进村中。据守房顶封锁街道的二营战士一阵扫射,日军死伤二三十人,剩下的转身跑出村去。 日军在村外聚拢在一片开阔地上,当中是一个水坑,上面结着冰,平展光滑。于权伸看准这个机会,命令部队包围敌人,并对敌人实行炮击。平射炮击中目标,打哑了日军的炮兵。 驻在北于八的第三营,从南于八的西北口压过来,包围了日军的侧翼。 驻在蠡县古灵山的人民自卫军独立营,绕道万安,也从西南面包围上来。 蠡县抗日游击五支队,也投入了战斗。 南北于八、万安及周围村庄的群众,积极支援部队作战,就像高蠡暴动时的阵势一样,举着锄头、长矛、棍棒,蜂拥而出,追捕漫地逃窜的鬼子兵。 一时间,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响成一片,震天动地。因为年关已近,万安集日刚过,几乎家家都有鞭炮,纷纷拿出,燃放助阵,更加强了围攻敌人的声势。日军几次试图突围,都被打垮。 到下午,战斗结束。一百多名日军,除一二十个逃回高阳县城,其余都被消灭和俘获。日军坂垣师团第四十二联队第三中队中队长旱川丹治大尉被击毙,他的战刀、大衣,成了人民自卫军的战利品。南于八村西南的道沟、水坑、坟地里,到处都是横躺竖卧的日军尸体。 在这次战斗中,活捉了中村彦映等七名日军。缴获轻机枪一挺,掷弹筒一个,步枪数十支。人民自卫军独立营和蠡县游击五支队,也都缴获了武器、马匹。群众缴获了不少大衣、军毯、钢盔、小壶、饭盒。日军贴身带的写有"武运长久"的帕子和护身符、神牌等,都成了人民自卫军战士和广大群众显示的战绩。 当部队带着俘虏,牵着洋马,背着战利品,经过沿途村庄,进入蠡县城的时候,男女老少夹道欢迎。基于对侵略者的仇恨,有的竞拿着刀剪,想把俘虏处死。人民自卫军战士坚决执行优待俘虏的政策,予以保护。但侵华战争初期的日军,因受过长期武士道训练,给他们治伤,有的竞趁机咬人。即是如此,战士们对俘虏仍是严加保护,直至送到人民自卫军司令部。 南于八战斗,二团六连连长王西令和机枪连连长徐练洲等英勇牺牲,另有六连二排长于芝荣等四十余人光荣负伤。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冀中抗战史永不磨灭的一页。这是人民自卫军对日军进行的第一次歼灭战,也是第一次活捉日军俘虏。 正是春节前夕,南于八战斗胜利的消息,像早来的春风,传遍冀中平原。二团受到上级奖励锦旗一面,慰劳款400元。 抗击日寇 1939年9月,于权伸率主力团伏击深泽县县城之敌,毙伤日军70多人,缴获步枪数十支、掷弹筒1个、军用物资5大车。他们战斗在平汉、石德、沧德路线,挖路扒轨,炸毁桥梁,组织保护麦收。冬,日本侵略军实行“蚕食”政策。分区两个团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共作战27次,毙日伪军392名,伤日伪军287名,俘日伪军及汉奸191人,炸毁机车一辆、车箱8节,炸坏坦克一辆,破坏公路八十多公里,缴轻机枪一挺,掷弹简一个,长短枪47支,战马14匹,骡马120匹,大车75辆。 1940年1月,于权伸率部队夜袭了东石桥据点后,驻在南北于八村。日军即来实行拂晓袭击。于权伸敌情观念强,睡觉又轻,枪一响,于权伸赶前一步率部将日军阻在村口开阔地。驻在北于八村的部队赶来夹击日军大部被歼,俘敌一批。 不久于权伸率部参加“百团大战”,战斗在平汉、石德、沧德等地,挖铁路扒铁轨,炸毁桥梁,组织保护麦收。同年冬,日本侵略军实行“蚕食”政策,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于权伸任司令员的第二军分区两个团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共作战27次,击毙日伪军392名,伤日伪军287名,俘虏日伪军和汉奸196人,炸毁机车1辆、车箱8节,炸坏坦克1辆,破坏公路80多里,缴获轻机枪1挺、长短枪47支、战马14匹、骡120匹、大车75辆。 1942年,在反“五一大扫荡”中,共率部作战178次,毙敌伪军二千多人,伤敌伪军一千六百多名,粉碎了敌人的围歼计划。 1944年,展开缩小敌战区的全面进攻,先后攻克、逼退据点碉堡九十余座。1945年夏,先后收复安平、深泽、安国、无极县城。于权伸所率的分区部队先后整编为8个团并升级为野战军。抗日战争结束时,于权伸任军分区司令员。 于权伸将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斗了8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业绩将永垂史册。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4月,于权伸被调任为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49年被调任为河北军区独立二0九师师长,1950年被调任为绥远省军区参谋长,1951年被调任为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于1953年入朝,担任23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建国后,于权伸担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3年11月24日,于权伸将军病逝于北京军区总医院,终年69岁。 冀中三雄 1937年10月,吕正操在河北晋县小樵镇,将他的部队──国民党军第53军130师691团改编为冀中人民自卫军,他手下的三员干将赵承金、于权伸、沙克分别担任1、2、3总队的总队长。赵承金、于权伸、沙克都是东北辽宁人,赵承金是辽宁海城县人,于权伸是辽宁西丰县人,沙克是辽宁丹东市人。于权伸和沙克1927年入东北军讲武堂,三人在小樵易帜前都是吕正操团的军官。冀中人民自卫军北上深泽县,队伍发展到5000多人,成立了3个步兵团,1个特种兵团,赵承金任1团团长、于权伸任2团团长、沙克任特种兵团团长。 1938年5月,冀中主力部队统一改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赵承金任第7支队兼第1军分区司令员,于权伸任第8支队兼第2军分区司令员,沙克任第9支队兼第3军分区司令员。1940年,赵承金担任南进支队司令员去了冀鲁豫,沙克到冀中军区司令部任参谋处处长,只有于权伸还在军分区。 抗日战争结束时,赵承金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1旅的副旅长,沙克是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于权伸仍然担任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赵承金、沙克回到东北,于权伸留在华北,担任209师师长。 和赵承金、沙克经历不同的还有,于权伸1953年入朝,担任23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建国后,赵承金担任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于权伸担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沙克调到空军,最高职务是空军二级部的部长。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