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辽源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辽源

  地方资讯
辽源市龙山区启动“就业创业活力龙
西安区开启今年第二阶段拆违行动
市人社局积极架起校企对接桥梁
市城投集团助企融资强化担当
深化“校地”合作 长春大学经济学
辽源市举办全省病案首页编码人员培
2020年辽源市牧业产值增速上升
辽源市总联合七部门破解小微企业融
 
  节约行动
李晓群做客《我是长春人》
李晓群做客吉林旅游广播电台
让节水方法走进千家万户
一瓶水的温暖,一座城的关爱
节约水资源 保护水安全
世界水日节约网免费发1万瓶水
辽源:东北袜业园区节水行动
石河中心小学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地方名人    
全国劳动模范戴喜禄
时间:2016-1-9  来源:东辽教育信息网  
  全国劳动模范戴喜禄(1896——1989),是改造辽河源镇大架山村面貌出了名的。40年来他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为改造自然、致富家园,改变大架山的贫穷面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8年被中共东辽县委命名为劳动模范,同年,又被省命名为全省劳动模范。195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连续4年进京出席全国“劳模大会”,参加国庆典礼,三次见到毛主席,两次见周总理。
  
  戴喜禄,出生在辽宁省庄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从小就给地主扛活,起早贪黑,拼命干活,还是不能养家糊口,万般无奈,52岁的戴喜禄携带全家老小,背井离乡,来到西安县辽河源乡双安村5组落户(现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5组),依然过着贫苦的生活。
  
  1947年,大架山人民翻身得解放,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戴喜禄分得77亩贫瘠的土地。由于大架山山地多,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的发展受到制约,农民仍然过着贫穷的生活。戴喜禄想,过去踩着人家的地走,现在党把土地分给咱,得好好干一场,非把这穷山沟彻底改变模样不可。于是,他开始在自家分得的地里摸索治山治水的经验。1949年,他带领全家在山上修谷坊和渠道,可是夏季里的一场大雨,把这些工程一下子全都冲倒了。祸不单行,他家的房子也被洪水冲倒了。看到全家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他心急如焚,但是并没有因此动摇他治山治水的意志,他顶着大雨去寻找治水的规律。第二天,他把全家人领到山上,指着被冲倒的谷坊说:“水是从上往下淌的,光治山下不治山上,使多少劲也是白费。这回,咱们从上往下再重修!”于是,他带领全家人又修起了一些谷坊,还挖一些蓄水池和顺水沟。
  
  在村党支部和互助组的帮助下,他重新翻建了住房。1954年夏天又下了一场大暴雨,这次房子没有被冲坏,可是山地里的谷坊有的又被冲垮了。他发现修在杨、柳树根下的没有被冲毁,这使他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从此他便在谷坊边上插杨植柳,又不远千里下南城(辽宁庄河县)买来了苹果树栽子,苫房草籽和树籽,全都种植上了。他的理想是:让工程满山谷,果树遍山坡,绿山流青水,陡坡变梯田。
  
  戴喜禄的行动,乡邻们看着眼晕。一天,他正在挖鱼鳞坑和顺水沟,邻里关切地说:“这山沟,这么大,哪百年才能治好啊,这不是白搭工吗?”戴喜禄说:“我这一辈子呀,真恐怕赶不上了!可是我死了后还有子孙后代呢!再说,共产党领导咱们搞互助,我帮你,你帮我,我看不愁这个小沟治不好。”说完又干了起来。
  
  戴喜禄在互助组、初级社的支持下,年复一年地治理他的地。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使大沟长满了树,小沟淤成良田,陡坡有梯田,秃山长满了护坡草,砂土不下山。他还利用山上的水坑沤粪,庄稼长得又黑又壮。他家的地由土改时平均每垧产粮425公斤,增加到1400公斤,增收了3倍多。
  
  他根据山水规律编出歌谣:“迎头水来不受伤,走来走去归一方,堵住土肥不下坡,蓄水池子修满坡,……什么山来什么形,照着山形修工程;林果上山耕地下川,保持水土,为民造福。”总结出一套“治山必先治水”的成功经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是“当代愚公”、“土专家”。
  
  1958年,辽河源人民公社成立,1958年秋到1959年,公社先后7次组织了“大兵团”,治理大架山。当时虽然犯有“一平二调”的错误,但是戴喜禄却抓住了人多力量大的有利时机,和公社、大队干部一起,带领群众苦战奋斗。他担任治理大架山的“总工程师”。白天,他爬山越岭搞规划,黑夜又出现在工地上,同社员一起参加夜战。天天带着饭盒餐风露宿,总是走在年轻人的前面。一次他累病了,社员们劝他休息几天,他说:“为了实现毛主席山区园林化的指示,为了大架山人民的幸福,我就是累死也心甘情愿。”就这样,他和社员们一起披星戴月地战斗在大架山,一年365天,他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合计干了485天的活。工程建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单一治理到综合治理,减少了“一大二公”、“左”的错误造成的损失。
  
  1958年,大队成立了水土保护专业队,常年进行治山工作。戴喜禄和专业队员们,风里来,雨里去,奋战在大架山上。每逢阴雨天,他不分昼夜地守在山上,防止工程被冲毁。他对专业队长说:“这些工程是人民的血汗,我们要保护好它,让它造福大架山的人民。”
  
  1959年,大队扩充水土保持专业队,在搞好水土工程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戴喜禄布置了冬季采石打井的任务,为来年工程做准备,寻找石线。他不顾年老体弱冒着刺骨的寒风,脚踏厚厚的冰雪,忍着寒腿的疼痛,一步一步爬上大架山,直到在山顶找到裸露青石石线,他才欣喜地笑了。
  
  戴喜禄带领专业队,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他们在大架山上栽果树15000多株,养蚕由原来的8把发展到20把。随着果树、牧草面积的增加,养殖场由原来的20箱蜜蜂增加到50箱,还充分利用果园空地种饲料,建起养猪场和养鸡场。从1966年开始连续修了110公顷梯田,增加了土地面积。戴喜禄经常说:“我原来治沟是为了富家,现在治山是为了富民,我们要把荒山变成宝山。”
  
  1971年,73岁高龄的戴喜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虽已古稀之年,但他的精力和干劲不减当年,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他没有辜负党和群众的希望,人老志更坚,成绩面前不停步。他看到大架山上虽然换上了新装,但拉津河还时时吞噬着土地,不及时治理,将来后患无穷。他想要彻底改变大架山的面貌,不仅要治山,而且还要治川。于是,他向党支部提出了治理拉津河的建议。党支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时隔不久,治理拉津河的战役打响了。戴喜禄白天在工地上测量、指挥,夜里在大队考虑第二天的工程方案,他整天整夜地想着治河的事情,每天都让家里人给他送饭。一次,他的老伴来到大队说:“你整天不回家,就不寻思家里人怎样惦记你。”他说:“家里人惦记我,我是大队干部,不能不惦记大架山的事啊!”一次,在三队治河时,他一不小心,掉进没腰深的水里,天冷水凉,大家劝他回去。他却说:“这点事算啥,那几年下大寸时总在山上,现在咱们共同修河,河修好了,我也就满足了,趁着能干就多干一把。”他坚持和社员一起干到天黑才走。晚上,回家有点发烧,第二天早上,他吃点药,还是第一个来到工地。治理拉津河,增加土地面积30多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公顷,两岸的洼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在戴喜禄这个治山治水土专家的带领下,经过30多年的综合治理,使大架山面貌焕然一新,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冲、砂压禾苗现象不见了,达到了“山水不进田,泥土不出田,”促进了粮食和多种经营生产的发展。1959年比1958年粮食产量增加了31%,1969年跨“纲要”,1972年跨“黄河”,1975年越“长江”。到戴喜禄离休时,粮食亩产提高到522.5公斤,昔日栽植的果树,现年产量达5万多公斤,人均收入500多元。
  
  1989年1月15日,戴喜禄同志因病去世,东辽县委、县政府举行追掉大会。
  
  戴喜禄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为大架山做出的贡献,大架山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东辽人民不会忘记!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东风节约网   东辽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