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辽源市:转变用水方式 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现被列为全国经济转型试点城市。2008年,全市总人口123.3万人,城镇化率为45.2%,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人均GDP为2.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3.7:52.8:33.5。辽源市跨东辽河和第一松花江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652毫米,水资源总量为7.6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617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2.6亿立方米,农业用水接近70%。辽源市属于源头地区,资源性缺水严重,农业效率低,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协调。 2008年10月,水利部确定辽源市为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试点建设期为2009-2011年。 辽源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推动节水制度、节水能力、节水法规、节水意识和节水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辽源市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经济转型,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总量控制,倒逼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工业布局,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限制用水量大、污染严重企业的生产规模,加大对高能锂电池、生物制药、铝产品深加工以及电力等高科技产品扶持力度,形成了新材料产业、新型能源产业、健康产业、机械设备加工制造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纺织业等六个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产业。按照“清洁生产”标准和循环经济理念,把辽源市经济开发区建成节水型工业园区。二是严把用水效率门槛,发展节水型产业。确定得亨公司、大唐电厂等企业为节水示范区,通过加强企业用水管理,改善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加强节约用水考核,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减少用水和能源消耗。启动企业污水治理,大唐辽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重点企业改进了水处理、水循环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实现废污水零排放;铁合金有限公司1万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华粮生化有限公司10万吨水节能等工程相继投产运行,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有效改善水环境。三是实行差别水价,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实行阶梯式水价,建立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机制,实施用水定额管理和阶梯式水价制度;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确定各行业用水定额、指标,实施定额管理,节约奖励,超量加价;执行城市供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居民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立方米,每吨水价为2.25元,6~10立方米水价为3.10元,超过10立方米水价为4.00元;公用事业用水基价5.00元,基建用水基价7.50元,餐饮类基本水价6.70元,高档洗浴用水基价为14.00元。四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调整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加强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培育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发展旱稻种植面积,采取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等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生物农药以及测土施肥技术,逐步减少化肥和有毒农药的施用量,减轻农业面源与点源污染,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与试点建设初期相比,辽源市用水方式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水安全保障有效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适应。2011年,全市总用水量2.7亿立方米,较试点初期增长6.9%;万元GDP用水量31.9立方米,较试点初期下降5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9.2立方米,较试点初期下降58%;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0提高到0.59;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由33%提高到82%。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由35%下降到13%;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37%提高到85%。 辽源市转变用水方式,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做法和经验,可供资源枯竭经济转型城市借鉴和参考。(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