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白山市临江市东南约80公里的六道沟镇辖区内。遗址地处长白山腹地,东距长白山主峰约100公里,由采矿区和冶炼区组成。采矿区位于距铜山村约一公里的西侧山上,现为临江铜矿采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27°17′20.5",北纬41°39′13",高程684米。冶炼区多集中在六道沟镇宝山村,地理坐标:东经127°18′2.2",北纬41°37′47.4",高程877米。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山村矿产资源丰富,清光绪年间即有记载。东北沦陷时期,日帝在此进行过矿产资源掠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建六道沟铜矿,1985年闭矿。 冶铜遗址发现于1960年。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确定遗址为渤海时期冶铜遗址。1995年进一步调查发现了2处冶铜遗址、2处古矿洞,以及可能与冶铜遗址有关的生活居住址。 采矿区主要分布在铜山村西侧山上,面积约4平方公里。古矿洞多依陡峭崖壁的裂隙开凿,矿洞口前多见有作业平台和散落的矿石。冶炼区多分布于以宝山村西大顶子山为中心,西至大冰湖沟源,北至老黑顶子沟,南至公路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2000~200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了两处冶炼址,一处古防御址、一处古矿洞,出土文物20余件。遗址两件碳标本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年为公元646年±42年,在渤海纪年之内。冶炼区发现的废铜渣中铜、钼等有色金属含量较高,检测为土法冶炼形成。附近地表及堆积中,多见泥质灰陶、褐陶陶片,文物特征与周边发现的渤海时期遗址相近。除渤海遗存外,遗址内征集到金代鎏金铜造像一尊,遗址内还有数处地点发现过磨制石斧、夹砂褐陶片等青铜时代遗物。 宝山—六道沟冶铜遗址大致为渤海时期始建,金代沿用的铜矿和冶铜遗址。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吉林省古代历史铜业开采和冶炼工业的空白,其学术意义十分重大和久远。 遗址范围内集开采、冶炼、运输、居住、埋葬、防御遗存为一体,是一个以铜矿开采和冶炼为中心的成熟而完善的遗址群落。宝山-六道沟冶铜遗址是东北亚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渤海时期冶炼遗址群,遗址群面积大,遗存种类丰富,对研究渤海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与东北地区同时期遗存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冶金考古领域的一个重大发现,其学术意义十分重大。 ( 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