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白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几万年前就有了人类的活动,众多的民族在漫漫的历史岁月里,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珍贵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白山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若干个地方政权,此起彼伏,或称雄一时,或独霸于一方。有些少数民族政权存在数百年,有的甚至入主中原,成了全中国的统治者。面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白山的先辈们不屈不挠,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开拓开发,抵御外侮,励精图治,改革振兴,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古文明 长白山区的早期人类,在长期的相互接触和影响过程中,大体上形成了农耕、渔猎、游牧三种文化类型。逐渐形成了肃慎、秽貊、东胡三个大的部族系统。自汉魏以后,活跃在中国大地上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等民族就是从肃慎族演化来的。肃慎族系各族在历史上建立了渤海国、大金国以及强大的清王朝。秽貊族主体分为秽和貊两个族群。到了汉代,秽貊人经过迁徙与融合,又先后形成了东夫余、卒本夫余(高句丽)、南夫余(百济)等新的民族实体,先后建立了索离国、夫余国、高句丽国等中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秦汉之际,东胡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后裔形成鲜卑族。南北朝时,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宋朝,鲜卑族的一支契丹建立了大辽国;宋朝灭亡后,鲜卑族的另一支蒙兀室韦建立了大元帝国。 三个民族的演进和建立的政权: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国)——女真(大金国)——满族(大清国) 秽貊——貊(索离国)——东夫余(夫余国)、卒本夫余(高句丽国)、南夫余(百济国) 东胡——鲜卑族——拓跋氏(北魏)——契丹(辽朝) ——蒙兀室韦(元朝) 白山地区一直是肃慎、秽貊等民族的集聚地。抚松南岗遗址、南山口遗址采集到石斧、石刀石磨棒和陶片,经过分析认定该遗址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处文化遗存,大约年代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大约距今1万年至4000年以前,肃慎、秽貊人就生活在白山的松花江、长白山、鸭绿江一带。 黄帝时,白山属于青州。按《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将神州分为: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个州。山东、朝鲜、奉天辽东为青州地域。白山地区位于奉天辽东疆域。 舜时,白山属于营州。《方舆纪要》记载,除杨、荆、徐、兖、豫、梁、雍外,又辟青州东北之地为营州。白山划归营州。肃慎族生活在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曾遣使中原。 周时,白山属于幽州。《汉书.地理志》记载,冀州划归青州的地域为幽州,白山地处幽州地界。周武王十五年,肃慎使臣向周王朝贡矢石,表明周王朝辖区已达东北边疆。 战国至秦汉 战国时,鲜卑族的祖先东胡族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善于骑射,长于野战,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 。于是,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公元前311年,燕国大军击败东胡族部落,又“度辽东而攻朝鲜”将燕国的疆域拓展到浿水(今朝鲜清川江)。 秦时,白山属辽东郡。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率军击败东胡,辟地千余里。从此,燕国确立了在辽河流域的统治,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修筑燕北长城,以加强开发和设防。其中:辽东郡治所襄平(今辽阳市老城),辖境包括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地区、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辽西郡治所阳乐(今义县偏南古城子),辖境包括今辽宁省大凌河以西至河北省东北部的滦河下游地区;右北平郡辖境包括今辽宁省大凌河上游以南、青龙河以西地区。《史记》记载,公元前221年,嬴政在统一中原后,设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辽河流域仍承袭燕制,置辽东、辽西郡,辖29县。 白山地区归属辽东郡。与此同时,中国东北古代三大民族之一濊貊族的北支,在今哈尔滨所辖的松花江中游左岸与凌河交汇处建立了 “索离国”的王城 。 白山地区兼属辽东郡和索离国的范围。 西汉, 白山地区属扶余国,归幽州刺史部辽东郡及玄菟郡。夫余族是秽貊族的一个支系,生活在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及吉林省中部地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公元前2世纪,嫩江中下游索离国的一支貊人在王子东明率领下南下来到今日吉林市,建立了夫余国。势力所及至洮儿河下游,及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其领域南至长白山和东辽河。长春、吉林、四平、白山北部地区属夫余国的辖地。夫余国的都城先后设在今吉林市,后设农安县境内。扶余国后来又再发展成为以下四个国家:北扶余(原索离国), 东扶余(图们江流域),卒本扶余 (即高句丽) 和南扶余(即百济) 。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来自扶余。夫余自汉武帝时即臣属于汉朝。公元前108 年,汉朝在卫氏朝鲜境内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等四郡。玄菟郡包括今吉林省的集安、通化、梅河口、靖宇、浑江一带。乐浪郡包括今吉林省的长白、图们、敦化、和龙、汪清、龙井、珲春、延吉一带。玄菟郡的上殷台县就在今吉林市附近。西汉灭亡卫满朝鲜后由玄菟郡管理辽东高句丽和吉林扶余等国。今通化、白山市先后属真番郡、玄菟郡。三国时,吉林夫余势力最为强大,曾协助曹魏打败高句丽。历时700年。夫余王国创造了在当时东北诸族中仅次于汉族的文明。 公元前37年,扶余国流亡王子朱蒙,率领一支扶余人自东北松嫩流域向南迁至卒本川(今浑江流域),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在卒本西山上筑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建立了卒本扶余国。后改国名为高句丽,成为归属于汉王朝的一个侯国。高句丽鼎盛时期,其疆界东临日本海,北至西流松花江,南达朝鲜半岛汉江流域,西到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高句丽建国后,与西汉王朝建立了藩属关系,一直受玄菟郡领属。白山地区属高句丽国丸都山及费流谷(今集安市的通沟)的辖地。公元前18年,高句丽族一个支系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百济国。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到“国内城(集安市)”,并筑 “尉那岩城”为其卫城,控制了浑江至鸭绿江中游一带。公元32年,高句丽遣使朝贡洛阳。光武 帝恢复高句丽王号。公元49年,夫余王遣使奉献于汉廷,臣服汉朝管理。 公元136年,夫余王亲自朝贡京师。197年,高句丽与割据辽东的公孙度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败,“国内城”被毁。198年,高句丽扩建尉那岩城,并将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今集安市财源乡)。209年,高句丽迁都于丸都。427年,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高句骊都城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迁都平壤前,国内城和丸都城都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后国内城作为“别都”,列高句丽三京之一。 东汉增设辽东属国,管理北部少数民族国家扶余,高句丽、百济等。 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时,白山地区属于平州辽东国及玄菟郡。曹魏初年,在襄平(今辽阳)设置东夷校尉又称护东夷校尉(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统帅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辽东国平州。高句丽发兵袭击辽东西部,白山属高句丽。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白山地区又复属玄菟郡。 西晋时,白山地区属于鲜卑,受护东夷校尉统辖。 南北朝时期,白山地区属于北魏,又属高句丽。公元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高句丽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辽东和吉林成为高句丽人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白山地区成为高句丽国的腹地。公元494年,勿吉攻取吉林扶余国,扶余国王率众逃往高丽。 隋唐五代 隋时,属高句丽,后属营州总管府。公元583年,隋文帝灭北齐后,将白山地区划归营州总管府所辖。隋朝多次发兵远征高句丽未成功。 唐朝,白山地区属于安东都护府,后属渤海国。唐朝建立后,与高句丽战争不断。660年和668年,历时678年的百济和历时705年高句丽被当时的朝鲜半岛国家新罗(公元前57年由古朝鲜的后裔辰韩朴氏家族在今韩国庆州创建)联合唐朝先后灭掉。在朝鲜平壤城设置安东都护府,负责对高丽、靺鞨等部落的管理。国内城为唐朝安东都护府之哥勿州驻地。渤海国时期,为其西京所辖的桓州。辽代仍为桓州。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辑安(今集安)建治后为其所辖。新罗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直到辽东则归唐朝管辖。白山地区划归安东都护府所辖。唐灭高丽后,分布在吉林东部的勿吉,在隋朝时改称靺鞨,并形成七个较大的部落。公元698年,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震国,建都于旧国(今敦化市附近)。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州。公元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渤海国中央机构仿唐朝模式,设立了三省六部。地方机构设5京15府62州140个县,其中今吉林省境内有3京5府19州。渤海国的领域管辖范围南至朝鲜的德源.东南到鸭绿江上游,东至日本海,西抵今内蒙古境内。占地五千余里,人口三百万左右。中京显德府(今和龙市西古城)、东京龙原府(今珲春市八连城),也曾先后被作为都城。并在今白山市临江所在地置神鹿县,为神州治所。公元873年置鸭绿江府于神鹿,领神州(今临江市)、桓州(今集安县)、丰州(今抚松县)、正州(今通化市)。由于渤海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全面接受唐朝的管辖和影响,终于发展成“海东盛国”,成为唐朝社会全面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元926年渤海国为辽国所灭,历时229年。 五代时,白山地区初属东丹国,后后属定安国(918年从渤海国分离)。辽灭渤海后,改建东丹国。952年,东丹国灭亡,其地直属辽廷。此后渤海国遗民投奔定安国。定安国,在今吉林磐石县附近,本靺鞨之后,为契丹所破,其统治中心是原渤海西京鸭渌府(今吉林省白山市),属地包括今日通化、集安等地。926年,渤海国为辽国所灭,定安国成为渤海遗民抗辽的中心。其统治中心是原渤海西京鸭渌府(今吉林省白山市一带),属地包括今日通化等地。984年,定安国被辽国灭亡。 宋辽金元 宋朝,白山地区先属辽朝,后属金国。 辽朝时,白山属于东京道,治所在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原东丹国地区。辽朝基本接收了唐朝在东北各都督府的政区。辽以五京为中心划分为五道,加以管辖。对分布在吉林松花江中下游、辉发河一带,长白山以北和鸭绿江、海兰江流域的女真各部实行属国制,分别设各部大王府,实行管理。984年,定安国被辽国灭亡,白山市一带归属辽国东京道(辽阳府)。在今临江置渌州驻鸭绿军节度使。领弘闻、神乡二县(今白山市境内)及丰州(松花江上游)、桓州(今集安市境)、正州(今通化市境)、慕州(今柳河县境)。辽国国力十分强大,严重威胁中原宋朝的统治。1004年,辽宋之间签订“澶渊之盟”,这是北宋与辽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380次之多。1125年,历时218年的辽国被金国所灭。白山属金国东京路统辖。金国是当时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与西夏接壤,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金国对地方的管辖采用路府统州县的制度,在其辖境内设五京十四路总管府。其中,管辖吉林地区的有四路,即上京路、临潢府路、咸平路、东京路。白山地区为东京婆娑府地。金代所建行政区划覆盖今白山市全境。1215年一支女真人叛金自立为东真国,定都南京(吉林龙井城子山古城)辖地东抵日本海,西南达黄龙府(吉林农安)北至五国城(黑龙江依兰)。1233年,蒙古攻取国都南京。东单国遂亡。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金国,金国灭亡,历时119年。 元朝,白山地区属辽阳行中书省沈阳路辖地。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蒙古族各部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其范围北自黑龙江流域及外兴安岭地区,南抵于海,东至朝鲜半岛中部,西南与中书省毗邻,西北与蒙古汗国之故土岭北行省接界。元在东北地区置辽阳行中书省,领7路1直隶府,辖12州10县。管理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流域广大地区。公元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今北京),元王朝宣告灭亡。元朝统治全国共97年,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其意义重大。 明清民国 明朝,公元1368年,明朝划鸭绿江以东为朝鲜疆界,在东北不设行省,采取了有别于中原地区的都司、卫、所制度。先后在东北设置了辽东、大宁、奴儿干三个都司,下辖400余卫。奴尔干都司东濒日本海,西至鄂嫩河、西喇木伦河流域,北跨外兴安岭,南与辽东都司及朝鲜的西北部相邻。白山地区均属奴尔干都司辖区建州卫鸭绿江部。奴尔干都司相当于省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都司下设卫所,卫相当于县一级地方政权机关。1575年,划白山地区为建州卫沿江新安四堡长甸长岭以东之地。1591年,长白山、鸭绿江一带的奴尔干都司建州卫,被努尔哈赤所并。公元1644年,历时276年的明王朝灭亡。 清朝,初属盛京将军兴京副都统辖区。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国,在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清政权定鼎北京,旋即设盛京总管,统辖东北全境。公元1653年,清添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分辖今吉林省地区和黑龙江省一部分。1677年,清廷把鸭绿江、长白山和图们江以北约500公里的长白山区域,定为清朝的发祥地加以封禁,将满族各部随军转移,其他居民清理出山,严防流民入封禁地。由于鸭绿江上游南岸的朝鲜咸境道一带,连年发生自然灾害,朝鲜边民为生活所迫,便从鸭绿江上游冒禁过江,采集山珍,挖掘药材,捕鱼狩猎,朝来暮归,进而春来秋回,后来则携眷造舍,定居江北长期生活。为了阻止朝鲜边民进入封禁区,1712年5月,清政府与朝鲜勘立界桩,沿江建立哨卡,加强边境巡视,发现犯禁潜入的朝民,立即毁田扒舍,驱逐出境。清朝的这一举措,并没能有效地阻止朝鲜边民过江越境。偷越国境的朝鲜边民为了躲避清朝的巡检,有的进入深山散居在林中,有的沿着山谷溪水逃入内地,有的向因江宽水深而巡查比较松散的鸭绿江中游(今临江市境内)过江。这些人,就是近代从朝鲜迁入白山境内的第一批移民。封禁200年后,长白山区域成为林海莽莽,野兽成群,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1875年,清朝解除对鸭绿江、长白山的封禁令,随即,朝鲜难民纷纷,扶老携幼,陆续越境过江,移入白山境内。光绪7年(1881年),迁入在鸭绿江上游(今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的朝鲜族移民达1350户,人口5630余名。白山禁区幅员广阔,除了军队在鸭绿江沿线设防外,禁区内没有行政区划和建制,只是在白山地区的猫耳山(今临江市)设置边务,清廷历年派大员驻此,负责与朝鲜礼仪接洽,察检清朝军队,管理边民伐木淘金等。 1877年,通化设县,白山划归通化所属。清廷开始在猫耳山设置边防巡检,建立衙署,修建营垒,派兵驻扎。清廷封疆大吏奏请开发白山边陲,招抚齐鲁的平民百姓,来此拓荒垦地,人口逐渐稠密起来,在沿江一带形成一个个较大的村落。 1902年,清政府改猫耳山巡检为临江县,其区域为“上负长白山,下界辑安,北连吉林,广袤八九百里”(见奏请清政府在长白设府治的奏折),实际版图为,东至安图县的红旗河,包括朝鲜的三尺渊、鲤明水、茂峰等地,西至浑江区的红土崖河;南至鸭绿江,北至二道松花江,隶属于兴京厅。 1907年,裁去将军、副都统等官职,改设奉天、吉林、黑龙江巡抚,分置各道,成立省咨议局和府州县议事会,实行省制。临江县隶属奉天省兴京府。 1908年3月,清政府设临、长、海兵备道,辖长白、海龙二府及临江、辑安、通化三县,治所驻临江;6月,撤销临、长、海兵备道;9月,在临江县十九道沟的塔甸设置长白府治,析临江县以东长生、庆生二堡及长白山北麓龙岗之后的区域,归长白府所治。1910年1月在长白府西部松花江上游的下两江东岸的双甸子街设立双甸县。双甸子俗名“甸子街”,就是现今的抚松镇,以当年的马鹿沟上下有两大片草甸子而得名。8月,更名为抚松县,取安抚松花江之意。同年,在长白府东部的图们江发源地红旗河西南岸建立安图县,取安定图们江之意。抚松、安图两县均隶属于长白府管辖。这样,环长白山,在鸭绿江的源头建长白府,松花江的源头建抚松县,图们江的源头建安图县,一府二县拱护边陲,保境安民的格局。当时,临江县的边界为,以临江东南的八道沟为界,沟东地域划归长白府,以西至五道江,与通化分界,南界乃至鸭绿江,北界缩至临江与抚松、靖宇交界的汤河。是年,始设濛江州(靖宇县),江州治,隶属吉林副都统管辖。 1910年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朝鲜,朝鲜爱国志士,把长白山区作为反日根据地,纷纷进入安图、长白、临江、抚松境内。1936年,随着抗日联军进驻长白,主张抗日救国的朝鲜军民,大批涌进长白县。1937年,长白县的朝鲜移民达到4257户,人口增至24349人,为建国后成立朝鲜族自治县奠定了人文基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共统治全国267年。 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省道县三级政权体制,将府厅州县一律改称县。蒙江州改为濛江县,隶属吉林省吉长道。长白府降格为长白县。奉天省划全省为中路道、东路道、西路道、南路道、北路道5道。1914年,中路、西路9月裁撤,并调整各路辖境,改南路为辽沈道,东路为东边道,北路为洮昌道。长白县直接隶属奉天省;抚松县、安图县、临江县隶属奉天省东边道,取消东边道制后直属奉天省。1927年,日本策划在临江设立领事馆,遭到临江人民的强烈反对。至1929年在全国人民声援下,拒日设领斗争取得最后胜利。1928年,通化、临江、集安等地大刀会举行武装暴动,曾一度攻入通化县城。后被奉系军 阀镇压。1929年,东北易帜后,根据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制度,裁撤各道。县直隶于省,县知事改称县长。奉天省改名为辽宁省。 1929年8月31日,临江官民拒日设领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1925年11月19日,日本外务省单方面决定在临江设立领事分馆。1927年4月24日,临江官立师中(现民主小学)召开了师生大会。校长,临江县教育会会长陈宏健号召全体师生行动起来,向政府请愿,坚决拒日在临江设领,不获胜利,决不罢休!是日,成立了“临江全境拒日设领请愿团”。1927年9月17日,日本被迫撤走日兵。1929年8月31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撤销临江分馆,推迟了侵略中国的计划。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安图县隶属伪奉天省,后归伪间岛省。濛江县隶属伪吉林省长官公署。 1933年9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在磐石正式改编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李红光任参谋长。10月27日,杨靖宇率该师司令部、第三团、政治保安连等部从黑石镇渡过辉发江,先后开辟了金川、濛江、柳河、通化、临江、辉南、清原、兴京、桓仁游击区。 1934年1月17日 杨靖宇率第一军独立师联合其他抗日军攻占临江县八道江屯。2月21日 东北人民革命第一军独立师与南满十七支抗日武装在濛江县城墙砬子举行大会,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当选为总指挥。11月5日 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临江县四道二岔召开,大会通过杨靖宇关于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的提议。 7日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下辖二个师。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 1935年1月11日 杨靖宇率第一军司令部在临江县红土崖(今属浑江市)伏击伪军混成第五旅第五团骑兵。战斗中,一军参谋长朴翰宗英勇牺牲。3月22日 杨靖宇率第一军司令部直属部队攻占临江红土崖镇。8月 第二军第二团在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率领下向南满进军,随后在濛江那尔轰与南满特委和第一军取得联系。10月 4日 第一军司令部第二军第二团在濛江县那尔轰附近老龙岗正式召开会师庆祝大会。 1935年,伪满州国改省制时,蒙江县划入伪奉天省。临江县、长白县、抚松县先属伪奉天省,后划归伪安东省。1937年,在通化建立了伪通化省公署,管辖通化、辑安(集安)、辉南、金川、柳河、长白、抚松、濛江(靖宇)、临江9县。 1936年11月28日,王德泰率抗联第二军军部及第四师一部,在小汤河(今松树镇大安村)遭日伪军600余众袭击。激战中抗联毙敌近百人,王德泰在战斗中牺牲。 1938年, 魏拯民率抗联第二军军部、独立旅及第一军二师一部,在辑安县老岭山区五道沟,与杨靖宇率领的第一军部队会师。从本日起,召开中共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高级干部会议,魏拯民、杨靖宇、杨俊衡、韩仁和、黄海峰、伊俊山等出席会议,会期共20天。会议讨论了全国和东南满抗日斗争形势,总结了斗争经验,提出“保存实力,粉碎敌人全面进攻”的策略方针。会议决定从第一军抽调部分兵力补充第三师,继续组织西征,打通和关内八路军的联系。杨靖宇在会间余暇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中朝民族联合歌》两首歌词。 11月,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出慰问电,对长期艰苦奋斗在东北的抗日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表示敬意。 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蒙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490高地被日伪军警包围,在数日粒米未进、饥寒交迫、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杨靖宇发现自己陷入重围后,奋然而起,双手持枪与敌展开顽强激战,最后在敌人密集的枪弹下,壮烈殉国。当日军把他的尸体运回解剖时,发现胃肠里全是草根、树皮,没有一粒粮食,极为震惊。 1945年8月18日,逃到临江县大栗子的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大栗子采矿所食堂宣读了他的退位诏书,标志着满洲国的覆灭。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9月,蒙江县划归冀热辽区辽吉办事处第四专区。10月,中国共产党接收蒙江县伪政权,建立蒙江县民主政府,划归辽东省管辖。12月,临江县、抚松县、长白县相继解放,划归安东省管辖。1945年后,安图县划属吉东分省,后属延边专区,又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946年 1月, 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两省委合并为辽东省委,下辖辽宁、安东两个分省委。临江县、长白县、抚松县划归安东省通化专署所辖。蒙江县划归吉辽省通化分省管辖。安东省全境初步建立民主政权,全省除辉南、濛江、临江三县正在肃清敌伪残余外,安东、宽甸、桓仁、通化、辑安、柳河等市县全部建立起民主政权。安东省工委与辽宁省分委合并,组成中共辽东省委。肖华任辽东省委书记,江华任第二书记。成立辽东军区,程世才为司令员,肖华为政治委员,江华为第二政治委员。2月,蒙江县易名为靖宇县,隶属于东辽省,后划归安东省通化专署。5月,中共辽东省委、省政府及辽宁省委、省政府,辽东军区,辽宁一专员公署,通化专员公署等党政机关迁到临江县。7月,通化行署与辽宁、辽北两省撤至通化临江的部分机构和人员合并,组成新的辽宁省政府。省府驻通化临江。第一地委、军分区、专署 (辖临江、抚松、长白、靖宇县)。 10月, 东北国民党军集中了9个师约10万的兵力,分三路向南满解放区大举进犯,企图先攻占南满解放区,再转而进攻北满解放区,以实现其“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作战方针。安东省民主政府撤往通化、桓仁一带。10月31日 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中共南满(辽东)分局,陈云任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肖劲光任副书记、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华任副书记、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11月2日 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在宽甸西北之新开岭地区发起新开岭战役,全歼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军第25师,俘该师师长李正谊、副师长段培德以下6 200余人,毙伤敌团长以下2 100余人。这是东北战场上第一次全歼敌一个完整主力师,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通令嘉奖。11月27日 东北局副书记陈云到达南满(临江),并于12月初组成中共辽东分局,成员有陈云、肖华、肖劲光、江华、程世才等,陈云、肖华分任辽东分局正副书记。辽东分局直辖辽宁、安东、辽南三个省委和大连地委。12月17日 林彪、高岗、彭真联名发出关于坚持南满局面给辽东分局的指示,提出内线作战、内线外线相结合作战和少数兵力处于内线,主力到敌后外线作战三种方式。据此,辽东分局提出将主力深入敌后,以三纵坚持在临江地区,以四纵深入敌后与地方武装配合歼灭敌人的部署。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当即批准这一方案,指出:坚持南满斗争“意义甚大,使我们仍能保有广大领土与人口,使敌不能全力向北摧毁北面的根据地,使我南北互相依存”。当日, 国民党军集中6个师的兵力,向临江地区发起首次进犯。18日,东北民主联军四纵主力从通化地区挺进本溪、抚顺、桓仁三角地区,实施外线作战,10余天攻克敌据点10多处,歼敌3 000余人。迫使国民党军一部回援本溪、桓仁地区,缓攻临江。1947年1月5日 东北民主联军驻北满部队,为策应南满保卫临江作战,集中3个纵队兵力。第一次跨过松花江展开攻势,迫敌北援。经过10余日激战,歼敌4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对临江的进攻。 1947年1月20日 解放区辽宁省政府撤销第一专区,其所辖的临江、长白、抚松3县归省政府直接领导,靖宇县划归第四专区。同时决定,由通化市、通化县、辑安县和海柳清联合县组成新的第一专区。此次调整后,全省共辖1市、3个专区、16个县。 1月28日 中共辽东分局召开扩大会议,陈云、肖劲光、肖华、刘澜波、白坚、罗舜初、吴克华、曾克林、吕东、唐凯等参加会议,陈云主持会议。会议结合国际国内和东北情况,对辽东地区面临的形势作了全面分析,作出了“正面保住长白山,敌后坚持三大块(安东、辽南、辽宁三分区)”的决策。确定了增强信心,坚持南满,实行内线作战和外线相结合的方针。并讨论部署了精简机关、补充兵员、财经管理、粮食供应和敌后工作等问题。 2月5—8日 东北民主联军歼灭进犯安东省临江地区之国民党军195师大部,毙敌师长何士雄;击溃国民党军新22师并歼207师一部。此间,共歼敌4 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临江的第二次进攻。2月13日 —17日 国民党军集中5个师的兵力分4路向临江解放区发动第三次进攻。东北民主联军驻南满部队,经10天战斗,共歼国民党军队7800余人。收复金川、辉南、柳河等城。2月21—28日 东北民主联军驻北满部队集中12个师再次渡过松花江(二下江南),配合驻南满民主联军三保临江作战。向长春以北国民党出击。经过一周战斗,共歼敌4000余人,收复九台、农安2城,并包围德惠。28日,民主联军北满部队撤回到松花江北。3月7日 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三下江南。在德惠西北歼国民党军队八十八师全部及八十七师大部,共15000余人。16日,撤回松花江北。24日,松江省、哈尔滨市各界10万人举行大会庆祝松南大捷。4月3日 东北民主联军全歼向南满解放区进犯之国民党军第89师和54师162团, 同时,于柳河南之湾口岭附近击溃敌93军暂20师,俘敌8 000余人。至此,国民党军对临江的第四次进攻被粉碎。 临江战役(亦称“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结束。此役,东北民主联军共歼敌4万余人,收复了辉南、金川、柳河、桓仁、辑安等5县,改变了南满局势,打破了国民党军“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扭转了东北战局,敌军由战略进攻转入守势,东北民主联军完全转为主动。历时108天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至此结束。 1948年3月,成立临江县中心县委,辖长白、靖宇、抚松3县,至9月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49年12月, 辽宁地区设辽东、辽西省,沈阳、鞍山、抚顺、本溪4个东北行政区直辖市和旅大行署区。其中,辽东省辖5个市、1个专区、28个县。5个市为安东、营口、辽阳、西安、通化市。1个专区为通化专区,专署驻通化市。28个县为安东县、清原县、新宾县、桓仁县、抚顺县、本溪县、宽甸县、凤城县、营口县、岫岩县、新金县、庄河县、复县、盖平县、海城县、辽阳县、通化县、长白县、抚松县、辑安县、临江县、柳河县、海龙县、东丰县、西丰县、西安县、靖宇县、辉南县。 1954年6月19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决定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建制,合并为辽宁省。原由中央直辖的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5市划归辽宁省,改为省辖市。将原辽东省管辖的通化、临江、长白、抚松、靖宇、辑安、柳河、辉南、海龙、东丰、西安县等11个县,原辽西省所辖的四平市和双辽、梨树县划归吉林省管辖。此后,通化、临江、长白、抚松、靖宇、辑安、柳河、辉南、海龙、东丰划归吉林省通化地区行政公署所辖。 1959年3月23日,吉林省委批准临江县更名为浑江市(因八道江镇,作为浑江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坐落在浑江两岸而得名);5月15日,中共浑江市委、浑江市人民委员会机关,由临江镇迁至八道江镇,仍隶属通化地区。1962年至1964年,中朝两国重新划定国界,将原长白县境内临近长白山天池的一段和原安图县境内的三尺渊等地划归朝鲜。 1985年2月4日,撤销通化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通化地区下辖的通化、浑江两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升格后的浑江市辖长白、抚松、靖宇三个县和原浑江市的析出的八道江、临江、三岔子3个区。浑江市东以七道沟为界与长白县接壤,西以七道羊岔为界与通化市相连,北以东老秃顶子为界与抚松、靖宇毗邻,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1992年9月1日,撤销浑江市临江区,设立临江县。1993年11月28日,撤销临江县,设立临江市。 1994年1月31日,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1995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白山市三岔子区,设立江源县。2006年6月5日,撤销吉林省江源县,恢复设立白山市江源区。 2010年2月22日,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更名为浑江区。 截至2012年底,白山市下辖2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浑江区、江源区、临江市、靖宇县、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政府驻地为浑江区浑江大街150号(1959年,由临江迁此)。 1958年,长白县朝鲜族人口为10235人,占总人口的24.96%;5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以原长白县的行政区域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到2012年底,白山市有朝鲜、满、回族等36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50657人,占全市总人口3.9%。其中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分别是:朝鲜族23414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6%;满族19438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8%;回族4,62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蒙古族1,672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其他32个少数民族1,221人。全市有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有5个朝鲜族村(浑江区六道江镇胜利二村、河口街道朝阳村、七道江镇鲜明村,靖宇县景山镇幸福村,临江市六道沟镇三道阳岔村)和1个满族村(抚松县新屯子镇南岗村)。 白山因是中国历史上的边关要塞和水陆交通枢纽,还是唐代渤海国神鹿县、鸭绿府,宋代定安国国都,辽国驻鸭绿军节度的治所驻地,又是满清政权的发祥地及伪满洲国皇帝退位的遗迹地而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是东北抗联的大本营和南满根据地的中心而成为革命老区,因前身临江县曾经管辖长白山周边的安图、抚松、长白和朝鲜的三尺渊等地而得名白山市(升格后的浑江市境内仍辖有长白山南坡、西坡和一部分天池)。( 责任编辑:陈晓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