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盛夏未至的林下田园,赤松茸争先从土壤中“探出头儿”。“抬手一拨、右手一握,左手一按,轻轻一旋……”正在林下采摘的“工人”们动作一气呵成,汗水流淌也挡不住嘴角洋溢出的“收获”喜悦。 在梨树县孤家子镇马家窑村,这样幸福的场景,自赤松茸在此“落地扎根”后,便已成为常态了。 小小“扶贫菇”,拓宽致富路。截至目前,梨树县马家窑村赤松茸种植基地,带动全村49户,99人脱贫增收。2019年年底,贫困户得到扶贫产业分红54750元,通过产业助农,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切实提高了贫困户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赤松茸基地的小房子旁,线上的“订单”接连不断,发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选品、称重、打包、装车,经过严格把关,小小的“扶贫菇”坐上“快递车”发往各地,供人品尝。梨树县马家窑村的赤松茸在初次接触“网络”时便吸引了众多客商的关注。 据了解,赤松茸是我国在1982年初由欧美引进的高品质珍稀菌株。近两年在南方省份开始种植,对于东北地区认知度不高。目前全国种植面积不足2万亩,东北地区黑龙江有少量试种,总面积不到1千亩。吉林省种植不到100亩。马家窑村赤松茸种植基地是目前四平地区唯一产地。 赤松茸是宝,不光在其自身的营养价值,更创建了“水稻-秸秆-赤松茸”生态循环产业链。发展赤松茸产业1亩地可以消化15亩地的秸秆,不仅可以消化本地秸秆,更有利于梨树模式的推进。种植后的菌包废料再利用,作为种植水稻优质菌肥,不仅实现资源高效循环的生态价值,更提升了稻米的品质。种植赤松茸的原材料都是来自孤家子镇附近村子的稻草、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经过发酵后,按一定比例,不同原料一起搅拌后,再植入菌种。按照“水稻-秸秆-赤松茸”生态循环种植模式,扶贫产业得以增收的同时,也达到了生态环境共治。 小小赤松茸,现已成为梨树县产业扶贫“名片”。下一步,梨树县将多措并举,大力支持赤松茸产业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赤松茸知名度。采用“经验共享”模式,把成功的经验向梨树县内的周边推广,拓宽产业覆盖面,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力夯实产业脱贫成果。( 责任编辑:马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