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梨树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梨树

  地方资讯
“关东粮仓”奔小康
梨树县举行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监测信
自然资源部调研组来梨树县开展调研
梨树县银行机构不良贷款清收百日攻
2020年第二届“茅台王子杯”
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现场观摩会
梨树县人社局推进高质量就业服务快
“河清水美·v游四平”
 
  节约行动
梨树县拒绝“剩宴”不做“剩男剩女
李晓群做客《我是长春人》
我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软环境建
冰箱新国标即将实施 倡导节能环保
我省推行企业名称全程电子化登记
省3a以上景区将一次换乘可达
梨树白山乡党委多形式增强党员干部
吉林省多部门首次晒出“三公经费”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理论探讨    
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在智慧城市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6-1-18  来源:智慧城市网  
  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下一步如何展开,我认为要抓好3项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我们一直强调城市在创建智慧城市时,要做顶层设计,其实在国家层面也需要有个顶层设计,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下来之后,我一直在想,我们作为一个牵头部门,该做哪些事,怎么来推,怎么向国家交代、向地方交代?最近我理了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大概有五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管理。
  
  智慧城市要取得成果,管理上一定要在机制体制方面改进,形成协同工作局面。从与第一、二批做得好的城市交流下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组织上面需要横向打通;组织指挥部不一定放在建设口,可能放在党政办公室,也有放在发改、工信、科技口的,这都无所谓,关键是需要横向打通。现有体制下做事情有两种路径:一种路径是充分利用现有行政体制部门权力和资源,进行放大,取得短期成果;还有一种做法是打破现有体制的部门利益和纵向格局,不能让一支独大或者坐大,而是用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动员方式方法。前者是传统的做法,利用传统体制放大,肯定能取得短期成果,而且能在业界和行业内能取得一片叫好声;但同时也带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好像之前搞的信息化一样,信息化行业的网络建成,强化行业业务能力,同时也筑起了一个很强大的鸿沟和部门壁垒;有时候你很强大,显得你很有权威很牛,实际上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体上,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体制机制,按照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体系提高的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横向打通,形成协同作战的局面。有时候与城市主要党政领导交流,特别是经过信息化洗礼之后的领导干部,走上主要领导岗位,他就会有这种协同的理念,有突破强大的已经固化了的利益体制的动力;所以,我一直在想,管理层面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强调和倡导制度建设,这个制度建设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体制机制创新或改进,形成一种协同的工作方针,这是管理上的一个问题。
  
  管理上面进一步需要强调的是观念更新,就是管理上需要一种理念上成熟度。我觉得我们管理一直关注经济,当然这十分重要,它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因为经济问题不解决,人们就业就有问题,人们幸福指数就会下来,毕竟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读城市发展史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从古希腊或古罗马开始到目前,总结城市发展经验教训来看,城市发展处在一个比较健康状态时,往往有三股力量在起作用,就是经济繁荣、市政建设,文化精神,这其中城市共同文化理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我们讲人的城镇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修养的提升,是文化品质的提升。如果这点东西没有,就是说城市会很堕落,如果要发展的话,必须经历浴火重生。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必须提倡城市文化精神这方面的建设,这是一个重要元素。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管理层面也要充分强调城市的文化精神,形成一种机制体制的改进,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治理体系。这样的话,从一个具体工程性、操作性层面,上升到一个精神性层面,甚至上升到一个国家在倡导治理体系建设上。这是作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第一个要素。
  
  第二个要素是技术。
  
  技术进步能推进改变生产方式,推进人类发展;技术会对城市带来巨大影响。我们在讲智慧城市的时候,缘起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很多场合与是与信息化扯在一起的,或者将信息化城市、数字城市作为同一个概念在用;当然,我们自己在住建部内部研究智慧城市所需要运用的技术时,还包括了其他技术,比如新材料技术,因为符合节能减排国策的新材料改进,会带来绿色革命,带来生态文明建设,还有是生物技术等;但是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代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可能达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功能的实现,从技术支撑点来讲,我们在讲智慧城市时,其实质主要就是讲这个内在的特性。比如说现在的网格化,带有技术和管理相合一的技术,像大数据、云平台等,因为其互联共享协同的这些特性,这些技术的叠加往往会产生倍增效应,使得有可能在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资源方面起到正向作用,使得城市更加可持续增长、有弹性、有包容性。
  
  怎么来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影响人的生活生产方式改变?我同意刚刚有的专家讲的,80后、特别是90后的一代人,他们是与信息技术成熟是共生代,是数字原生代,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这些我们认为需要达到的境界,他们往往与生俱来就有这些数字化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对我们自以为是的方式方法具有颠覆性,我们觉得直接服务客户很难的事情,在他们这里做的却很简单。我们有时候做个事,往往先想到要投入很多资金和各种资源,需要很大的成本,有时在做事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目标,把手段当成了目标,忘掉了初衷;但是他们不一定这么做,与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反向思维,以实时服务为导向,以技术应用的低成本为特性,从组织形态上、业态上、文化上、技术上直接针对用户的需求,而且往往能做成功,这个对我刺激很深。比如我们一讲到智慧城市的推进,当然就是公共财政的投入,财政拿多少钱出来,编制多少,首先是单位的权力和资源支配地位,我们多数人都是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思维方式,依赖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体制的保护,但骨子里却是官本位的一套思维方式,想到的是对资源的支配方式,却没有想到新的配置资源方式的创新运用是为了达到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城市的资源,让城市成为让人更好生存发展的空间。有些时候,我也在想我们许多人一辈子所有价值都架构在这套生产方式、作业方式上,如果另起炉灶的话,许多人就熟悉的工作套路就废掉了,有可能被历史所淘汰。智慧城市,能否取得突破,既要动员传统的资源、发挥原有体制的强大优势,又要认识到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上有一股新的力量,新的业态和生态正在形成,而且已经产生了我们以传统的思维无法理解的变化,并在新一代人中间逐步成为趋势和主流,这个要素要充分考虑。
  
  第三个要素是应用问题。
  
  科学技术研究的成与不成,目前的历史阶段很多是通过应用来实现的。智慧城市的落脚点不是仅仅在于信息化,而主要应该是城市功能的提升。习总书记的8.18讲话中关于城市问题讲了三点,第一承载力问题,第二公共安全的问题,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格化、大数据技术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分工时,把智慧城市纳入到城市的规划管理建设这个口上,新型城镇化规划里面也是纳入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这个口上的。我们要充分理解和达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目标,完成工作内容,要集中精力在应用上取得突破和成果。
  
  应用上要做出亮点来,第一个应用点是规划问题。习总书记关于规划的讲话中,至少讲到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城市规划,确实是大问题,更侧重于城市区域规划,以首都为主的京津冀一体化的问题,长三角洲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一路一带"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区域大规划的问题,这里主要是属于大幅度的资源调配;第二个是城市设计,城市功能方面的提升,如何有效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城市的安全防灾能力;第三个问题是建筑设计,解决城市奇奇怪怪的建筑。现在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各种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从区域到城市,再到建筑,从这三层面的尺度来衡量,每个尺度各有各的特点,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点出来,找出一个比较合适的应用点,这个应用要切入进去,如泛华公司现在主要以城市规划为理念,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一套规划体系,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应用。
  
  第二个应用就是城市建设问题,现在住建部在倡导五方责任主体,终身追求责任制,实际上是对建筑质量的一个规定。还有的是建筑材料、市政功能设施完善、地下管线管廊等等问题,从逻辑的角度上来讲这些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推出来了,这是支撑城市整个功能的机制。
  
  第三个应用是城市管理问题。城市管理怎么从市政设施的部件事件管理,进一步提升到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问题。这是目前城市发展中亟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第四个应用是城市安全问题,安全是硬性的还是软性的,灾难来临了怎么办,硬性的灾难包含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软性的灾难包含饮用水的安全问题、污水的处理问题,这类问题从通盘来看都是我们智慧城市设计和建设时候,不能不考虑到的,智慧城市就是要解决城市面临的实质性问题。
  
  如果我们在设计和建设智慧城市时将以上的问题都撇在一边,搞一套目标不明、需求不清、问题不解决的智慧城市,那不过是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娱自乐的劳民伤财的玩意儿。这样的智慧城市,与我们住建部牵头在做智慧城市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第四个要素是产业。
  
  我们这么多年财富的增长方式是以土地出让作为财政的主要来源,现在要转变为以产业作为财政和税收的来源,而现有的产业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开支,所以现在就要探讨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如何来转变。这就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来综合考虑这个问题,从产品、产业、甚至培育企业,通过什么工程来或者启动什么项目来培育,这样城市的决策者才会认为你的作用和价值所在。各个智慧城市试点的市长们明知道申报试点没有资金支持,为什么来申报这个智慧城市,是因为他们也在寻找问题的出路,原来的土地财政要转化成产业财政,中间还有几个环节。如大河西先导区智慧城市创建这个案列,深入挖掘这件案例,发现财富增长的秘诀不是在二级市场是在一级市场,是区域内的资本通过证券化的资本股权来进行投入,这就是要诀要领,这点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充分理解其资本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新时期新常态下,如何来培育产业,如何在现在社会充分应用资本这个杠杆来培育产业这是很值得我们警示的。我觉得我们产业发展已经走过了几个路程,目前应该是要从资源配置的方式来考虑发展经济,如果再停留在招商引资的过程来发展经济就太低水平了。
  
  第五个要素是完善保障体系。
  
  一个就是作为倡导者、保障者的政府部门,他们要有明确的指向,我们要把这套东西理出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层面、地方政府层面,都应该将目标和内容理出来,让大家知道我们做什么,最好出台相应的规划、政策、制度来保障。第二就是要进行评估考核,评估是各个层面都能接受的,尤其是专家的评估,可能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相对标准来讲,评估比较管用,建立相应的考核问责制度,进行人才培训,一个地方的成功,一是有一个很强的决策管理团队,再就是实在的技术人才团队,事情肯定会办好,但是这是需要培训和引导的。
  
  所以智慧城市下一步要做好这五大要素,要完善、总结、提炼,成为指导下一阶段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要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问题。我们经过三年的经验教训下来,虽然要完整的设计一个区域的发展规划,但是真正取得成果的一定是要突出重点,在某一点找到突破口,一年小胜、三年大胜这样一个过程,集中资源先做成一件事情,这符合事情的规律。
  
  一是资源整合。特别是要加强平台的建设,平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平台,把体制机制的分散力量有效的组织成平台,强调地方政府要做这个事情;二是技术支撑平台,指的是能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便捷服务的信息平台,既是时空可视化的平台,也是大数据集合包括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服务数据以及社会数据的平台,这是要聚焦的。
  
  二是项目选定。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提高城市承载力,二是提高城市安全性的,三是提高城市服务性的,要有意识的引导城市发展,这是一个城市。
  
  三是运营主体。逐步倡导以企业为城市的建设运营主体这种模式。上海延华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探索,以创新的方式与城市政府合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泛华集团帮人家做产业园也取得很好的业绩;我们今年做专项试点就是希望企业能够创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智慧城市的主力军慢慢形成了,不仅仅是靠政府,而是突出以企业为建设运行的主体。
  
  四是完善保障体系。评估体系、管理体系等要进行分层管理,要理顺关系,职责到位;要大力倡导社会多层面各类机构的参与,把压力传递出去,形成全社会关注、参与、建设的局面。要完善我们的评估方式方法,在专家的帮助下评估做好;评估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有不同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模式,我们要总结、倡导、推广好值得推广的典型案例,引导城市走上持续、包容、弹性的智慧城市。
  
  三、要千方百计抓好落实。
  
  一是要创新。将点、线、面有效的结合起来,我们要找到调动资源的接口,然后通过平台的支撑能力、数据的交换能力、评估的引导、以及"政产学研用资"等各种要素结合点,有效地把事业支撑起来,这个点是下一阶段我们要抓的工作重点。
  
  二是要抓住矛盾的焦点。要学会进行分层分类的应用管理,分析出各种主体的诉求点在哪里。住建部的诉求点是如何站在国家层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推进城镇化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建设部关心的重点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省厅的诉求点是既要完成国家在行业层面的管理,又要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任务,还要结合实际对省内的行业进行管理,希望有个结合点,这是他们的诉求点。城市,不同的城市诉求点是不同的,包括区、县、镇都有自己不同的诉求点,所以各个城市的诉求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完善城市的功能,有的进行体制改革完善政府职能,有的是为了发展产业,有的是改善环境等等。企业的诉求点,做实业的和做资本运作的诉求是不一样的。科研院所的诉求点,特别是高校的老师,更关心的是出科研成果。我们要善于在这种不同的诉求点上,找到共约数,构建一个能够让政学产研用资都能发挥作用充分表演的舞台,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三是要做好案例。我们第一次案例总结的时候是较为懵懂的,只是觉得要总结一下,但是这次中央党校培训中用了它作为参考教材,他们去考察的点也都是我们选的案例中的,影响很大。我们要做好第二批案例,对案例进行细化,突出每个案例的特色,形成分类指导模式,特别是要深刻理解这种社会变革的背景之下,城市资源配置方式的模式创新,要总结出来,智慧城市的根本是为了使城市更加健康,使城市可持续、增加包容性、增加弹性,这些概念需要我们在案例中体现出来。
  
  四是要依赖住建部和科技部的业务展开。科技部在编制十三五重点科研项目计划,智慧城市和城市功能提升是作为一个重点列入了,这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很大的机会;另外,要和住建部的主流业务结合在一起,改变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缺少与住建部主流业务的有机结合的状况,突破行政体制的障碍性缺陷,在城镇村的规划设计、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城镇水务、海绵城市、垃圾处理、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自然遗产区保护、名城名镇名村和古街道保护、地下管线和管廊、建筑安全质量等等方面都要有所结合,力争在下一阶段的试点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实实在在的成果。(根据录音整理)

( 责任编辑:薛壮 )
四平市节约网   公主岭市节约网   双辽市节约网   伊通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