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1-29 来源:新浪-魏晓光的博客 |
马国良,又名马振隆,绰号“马傻子”。清乾隆年间,其先祖从山东掖县逃荒到吉林梨树县十家堡镇团山子村。马国良出生在梨树,早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7岁起给一姓李的地主放猪,扛活多年,后因不堪受地主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于1864年3月(同治三年)只身逃往南边里,联合7名贫苦青年,拉起小股队伍。 1864年夏,马国良联合李维藩部在小泉眼打败当地团练,处死两个土豪恶霸,又联合许占一部打败榆树台(今梨树境内)千总马瑞图官军。起义队伍乘势迅速发展,已达2000余人。不久,马国良在梨树县买卖街(今梨树县梨树镇)南的一面城,率领饥民竖起“替天行道”大旗,宣布举行反清武装起义,称为红旗队,从此声威大震。 1865年5月(同治四年),马国良率部转战于伊通境内,在赫尔苏击败长春厅薄正堂率领的马队300余人,进占赫尔苏街。之后,攻克了开原、铁岭、海城、牛庄。后又攻打永陵、凤凰城未克。同年11月4日,马国良率部围攻买卖街(奉化照磨所在地,今梨树镇),奉化照磨姚利坤带领衙役、团勇、富民守城,马部猛攻,双方相持三昼夜,终被马部攻下,姚利坤带领衙役弃城而逃。起义军进城后,杀贪济贫,打土豪,杀贪官,深受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1865年12月,马国良与四平街黄旗队的王起两支队伍汇合,为适应斗争需要,起义军及时调整组织,设黄、红、蓝、白、黑5旗,每旗设“老总”统领。这支浩大的起义队伍以骑兵为主,采用流动游击与长途奔袭相结合战术。起义军攻入伊通街(今伊通县城),火烧了巡检衙门和二旗佐领衙门,转向东南攻占营城子街,起义部队所到之处张贴布告:“不害民”。昌图、伊通一带新老柳条边墙交界处各股分散的起义军,纷纷投奔,马部队伍更加扩大。 马国良率队又连续攻克开原、铁岭、兴京、凤凰城、兴京永陵,并一度攻入奉天省城。所到之处,打官仓,开银库,救济饥民。此时惊动了清廷,因“弹压”不力,盛京将军玉顺与吉林将军景纶相继被革职,清廷同时采取紧急镇压措施,急命管理神机营事务、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文祥统带3000人的京师部队及500人训练有素的洋枪队,速奔吉林助剿;又领直隶记名总兵刘景芳率马勇数百人出关增援;同时勒令盛京、吉林、黑龙江等钭军派重兵合力追剿。 马国良沉着应对,分三股兵力主动出击:一股奔袭赤峰;一股进击法库、昌图;一股由马振隆亲率四、五千人攻克朝阳。清廷又急令热河都统麟庆调步兵700人前去堵截。而马却直取昌图,击毙昌图通判,接着又乘胜继续北上攻取伯都讷,把副都统、左翼协领常奎和同知安荣缚裁车上,游街示众。之后,起义军又以无可阻挡之势,连克双城堡、阿勒楚喀、拉林、五常诸城。起义军活跃于松嫩平原,两次攻打长春未遂,改攻农安、伯都讷。又两攻双城堡,最后攻下阿勒楚喀后,又连克拉林、五常城。 1866年(同治四年)2月,王起、马国良率众5千余人攻占了交通要道法特哈边门,占领乌拉街,向吉林发动攻势,被守城清军两次击退,全军士气大受挫伤,再加上黄旗老总王起战死,许占一叛变,领导核心不坚强,兵力又分散,最终未能攻下吉林。马国良部向农安转移,临危不惧,亲率数各起义军,拼死抵抗,经历多次搏斗,终因寡不敌众,死伤甚重。 1866年4月,马国良重整余部继续战斗在开原、铁岭一带。同年5月16日,马国良于开原黄旗堡战败负伤,被清军解盛京凌迟杀害。 马国良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东北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打击官府最重、战斗最多的农民起义,打盛京,占皇陵,出奉天,入吉林,一时间横扫东北,震惊朝廷,赢得了民众的呼应,动摇了清朝在东北特别是吉林地区的统治。
魏晓光吉林省梨树县档案研究员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