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5-24 来源:四平日报 作者:记者 廉士传 孙莹 |

梨树县蔡家镇蔡家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图为蔡家村一角。本报记者 高晓天/摄
初夏时节,行走在花木环绕的梨树县蔡家镇蔡家村、马家村,犹如步入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一座座洁净美观的农家小院整齐划一,粉墙、绿树、鲜花,使农家庭院格外漂亮。整洁的水泥路连村入户,四通八达,草坪绿地、文化广场和村庄连为一体,彰显出现代农村新面貌,这是蔡家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
文明新风吹遍田野,农村生活显现活力。去年以来,蔡家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战略部署,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着力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生态优化、经济优良的新农村,一股崇尚文明、和谐有序的新风尚已在这里荡涤开来。
蔡家镇11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常态管理全覆盖。记者在采访中,好不容易才找到正在采摘园组织施工的镇党委书记王志清,说明来意后他立马打开了话匣子:蔡家镇在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科学规划,大力提升,打造了7公里的精品线路,并一次性实现了镇区巷路硬化全覆盖。新修永久式花池30个、景观栅栏4900延长米、安装路灯24盏;清理路边沟6000延长米,新修排水沟5800延长米;栽植景观树3万株,栽植各种鲜花20万株,美丽乡村建设得到大幅提升。蔡家镇不仅实施了道路硬化、围墙边沟一体化、美化绿化、路灯亮化和环境净化等大型工程,还新建文化广场,配套了多种健身器材,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内涵,又陶冶了思想情操。
新环境扮靓新农村
“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现在是清洁的路面、绿树、花草尽收眼底,出门就是水泥路,家家门前栽树种花,环境好了,农民也富裕了,这日子过的滋润啊。”蔡家村村民张立航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幸福生活。
笔直的水泥路两旁绿树红花相映,家家门前都有整齐划一的小桥。农村常见的柴草乱堆、垃圾乱倾现象没了。整洁干净的街路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坐在水泥台上休憩聊天,生活得十分惬意。
村屯修建了清一色的文化墙,墙上具有教育意义的标语和漫画,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为打造美丽乡村、花园式农村,蔡家村修建了健身广场10个,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农民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夕阳西下,村民吃过晚饭就自发地高高兴兴集聚在这里,欢乐的锣鼓敲起来,翩翩起舞的大秧歌扭起来,广场舞跳起来,消除了一天的疲劳。
自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来,蔡家村每一天都在发生着看得见的变化,无论是道路、环境、卫生,甚至村民的精气神都发生着改变。“我们村子这几年变化太大了,过去一出门就闻到腥臭味,现在通过整治,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活的有滋有味,处处呈现出鸟语花香,邻里之间和和睦睦,过去不敢想的事现在变为了现实,生活幸福啊。”村民张大妈谈吐间溢于言表。
蔡家镇以“德兴梨树”活动为契机,大力挖掘历史文化,传承满族花棍舞。因花棍制作简单,成本低,而且简单易学,跳起来节奏轻快,容易被接受,蔡家镇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花棍舞的行列。目前,全镇村村都有花棍舞的队伍,花棍舞在蔡家镇已遍地开花,村民们扭出了和谐、扭出了快乐,更扭出了满族文化的底蕴。
镇党委书记王志清介绍说:今年环境整治将全面实现四个提升。精品线进一步拓展提升,由蔡家村、马家村拓展到娘娘庙。镇区的环境整治由过去的102国道变成“三纵三横”整体提升,实现花草全覆盖,今年绿化长度达到80公里,全部栽植了经济实惠的扫帚梅和柳树。同时,全镇的卫生由点带面全面提升,实现镇通村主路两侧没有苞米垛。由公共环境提升到农户家中,实现首批“五改”试点。
在日常村容村貌的保持和维护上,蔡家镇充分培养村民参与意识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将保护、清理、监督常态化,使环境整治由公共场所延伸到各家各户。同时还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评选活动,围绕道德风尚,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的评选,目前全镇共评选出“美丽庭院”750户、“干净人家”140户、好婆婆150名、好媳妇135名,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如今安定有序、富而求乐、守望相助成为村民们的常态,在这里生活的村民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攀升。
新载体培育新风尚
提高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是“德兴梨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内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蔡家镇利用路边花池警示牌,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编制了以“德兴梨树”为主题的32个标语口号,制作了64个警示牌,让人们随处可见“德兴梨树”的内容,“德兴梨树”活动在蔡家开展的有声有色。
蔡家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他们先后举办和承办了“弘扬道德文化,构建和谐蔡家”、“德兴梨树农民书画展”、“梨树县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多场文化活动。同时,以蔡家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为背景,发动蔡家机关干部、在校学生、幼儿园小朋友以及社会群众,自编自演了一场名为《蔡家美》的专题文艺节目,录制了《美丽乡村》音乐视频,还编排了以“梨树好人”王太新为原型的小品《警察抓小偷》,通过群众表演传唱,大力倡导了社会新风尚。
蔡家镇不仅开展了以“德兴梨树”为主题的文艺活动,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推动力是基层党员干部,每个村委会都是党旗招展,有的村把党旗作为先进标志,挂到了党员家的门口,引得村民人人羡慕。在蔡家村,村会议中心暨村民议事场所的墙上,整面墙彰显了“一名党员一面旗,承诺践诺当先锋”的深刻内涵。
蔡家镇坚持“以德兴镇”的工作理念,以民生工作为导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多方筹集资金,切实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集中精力打造美丽乡村、花园式村屯。他们不断开拓创新,丰富载体,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让“德兴梨树”这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蔡家镇遍地开花,结出丰硕果实。
乡村休闲旅游撬动产业发展
蔡家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强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乡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
柳条边是满族保护祖居地,以柳条插矮土墙外挖壕沟的方式划界的围墙,据史料记载,柳条边始建于清代,历史上的柳条边穿过辽宁和吉林两省的部分地区,全长约1300公里。其中,途经蔡家镇7.5公里,至今当年的柳条边边沟尚存。为了还原古文化,重建柳条边,更真实地恢复柳条边的原貌,镇党委书记王志清查阅史料,拜访老人,起早贪黑,自我设计规划,亲临现场指挥修建,仅几个月的时间,在蔡家村利用废弃的水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从再现历史、重塑当地人文景观的角度,重修了柳条边和古老的边门。王志清感慨地说:这次在蔡家村重新修复的柳条边,完全是按照史书上所记载的柳条边的原貌重建的,到目前,重建柳条边在吉林甚至在全国是唯一一个,让人们一提到柳条边就想到蔡家,一提到蔡家就有柳条边历史的记忆。
年代记忆深刻的粮票、民族特色浓郁的萨满神鼓、清代出土的青瓷碗、满族男子上山狩猎所穿的牛皮乌拉鞋……走进关东农耕博物馆里,只见一件件藏品都被贴上标签,上面详细记录着年代、用途和来源等,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蔡家镇那些日渐久远的故事。
梨树关东农耕博物馆从规划到落成,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分为生产展厅、生活展厅、民俗展厅和精品展厅。馆内收藏了当地民间古老农用生产工具、古老生活用品、古老民俗器具等2000余件,每个物件都代表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物证、生活影像、故事传说,同时也代表着关东先民在孜孜不倦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在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族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
“我的故乡是满族人聚居的地方,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互相融合,但是很多具有满族特色的东西正在消失,我们应该留住历史的一些印记,把散落在民间断代的物件收集在一起,这种举措就是对满族文化的传承,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村民王大爷感慨地说。
蔡家村道路两侧是千米碾磨长廊,也是关东农耕博物馆外景之一。关东农耕博物馆是梨树“黑土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蔡家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蔡家镇特意谋划建造了农耕博物馆。通过多渠道收集而来的物件,都是农耕巧匠用过的一些器具,既唤起对农耕巧匠的记忆,也弘扬农耕巧匠的精神,为后代留住时代的缩影、留住了“根”,让人们记住“乡愁”。
“我们将蔡家柳条边、农耕博物馆及全市建筑规模最大的娘娘庙寺院,打造成为一条乡村旅游观光线,与北方巴厘岛、上三台水库风景区相衔接,以观光线为平台,大力发展棚膜采摘业,农家乐餐饮业,游客田园体验等服务业,带动农民致富。”王志清如是说。
“五改”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蔡家镇在蔡家村、马家村开展“五改”试点工作,把美丽乡村建设由公共场所向农户家中延伸,使公共环境与农民居家环境共同提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升级版。
蔡家村党总支书记马振生介绍说,蔡家村共有土地488公顷,552户,1546口人,43名党员,蔡家村是吉林省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努力打造蔡家村一日游,美化、亮化人居环境,让村民切实得到“五改”实惠。
蔡家镇以蔡家村、马家村“五改”为突破口,环境改观、住房改善、厨房改良、厕所改造、生活方式改变加快推进。通过环境改观,让村庄全部绿化,补植、栽植树木2万株,花草绿化全覆盖;村庄净化,垃圾日产日清;村庄美化,规范屯落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杂乱不美观问题;村庄硬化,拓宽和谐路北段1.3公里水泥路面,达到双向通车功能。通过住房改善,改建危房6栋520平方米,整治旧房27栋2300平方米,统一简易装饰、统一房屋外墙体涂料颜色,达到整体和谐美观。通过厨房改良,引导农户使用清洁能源,计划建农户沼气池200个,液化气入户80户,同时改造厨房100户,更新厨房设备,达到油烟排放畅通,实现厨房与走廊分离。通过厕所改造,将精品线路280户污水处理系统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建设100户室内卫生间,配备淋浴设施,达到上能供水下能排水,让农民随时洗上热水澡,同时户外旱厕改造达到100%,并与污水处理系统相连接,打造空气清新,沃野飘香的洁净村庄。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开展健康文体活动,在民间推广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娱乐活动,继续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培养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我们计划到年末,实现全镇村庄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道路两侧环境干净的目标,建立健全保洁长效机制,彻底改善、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全镇农民群众建设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家园,实现我镇农村面貌历史性的新变化,全面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王志清自信地说。
“多轮驱动”助力农民增收
蔡家村人多地少,农民只能靠单一的粮食生产维持生活,为帮助农民尽快富起来,村书记马振生四处奔走,引进项目,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
原蔡家粮库地处哈大铁路沿线102北侧,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凸显,为让闲置的粮库充分利用起来,马振生多次到沈阳、大连、营口等地招商引资,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从营口引进40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该项目利用玉米秸秆、鸡粪做原料,生产有机肥,并安置本村剩余劳动力150多人,人均增收1万元。
马振生认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能光治环境之“标”不治发展之“本”,只有项目发展了、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
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致富农民群众的关键来抓,蔡家村找到了“治本”的最佳途径。 土地流转模式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土地流转收入外,农民还到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又多了一份收入,村民变成了“上班族”,有力推进了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蔡家村种植业、养殖业及运输业发展突飞猛进,形成了以运输、养殖、现代种植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该村成立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64公顷,社员近200户。说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好处,汇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个个滔滔不绝:“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入社后,我们农户既赚钱又省心,好处太多了。”
蔡家村成立的农民运输专业合作社已发展运输车辆40多辆,专门从事生猪运输,就地转移劳动力近百人,不但有了可观的收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同一架架金色的桥梁,一头连着“小农户”,一头连着“大市场”,有效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蔡家镇从“集聚资源、集中服务、集约发展”工作思路出发,探索出了环境整治、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崭新模式,并以此为支点,撬动了“三农”大命题,绘就了一处处富美和谐的新农村。乡村处处气象新,和谐家园心里美。蔡家镇正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谱写着乡村发展的壮丽新篇章。( 责任编辑:邸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