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柳河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柳河

  地方资讯
县政府召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会
陈旭升 庄亚男查看老旧小区改造工
县政府召开2020年系统廉政工作
服务民营企业,促进经济发展
亨通镇多措并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采胜街道集中学习杨立山先进事迹
安口镇中心卫生院走访贫困户报道
圣水镇“四注重”全力确保安全度汛
 
  节约行动
李晓群做客《我是长春人》
我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软环境建
冰箱新国标即将实施 倡导节能环保
我省推行企业名称全程电子化登记
省3a以上景区将一次换乘可达
通化打造群众满意就业服务平台
强化制度建设,真心服务群众
县财政局“五个明确”加强乡镇财政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神秘的长白山柳河洞库
时间:2016-3-7  来源:中国航空报  

神秘的长白山柳河洞库:飞机拖出即可升空作战

冬季的二线口

  位于吉林省柳河县西南方的中航工业吉发坐落在长白山余脉龙岗山的脚下,这里至今留存着上世纪60年代的军事洞库。冬季的龙岗山,一场瑞雪将它扮得“粉妆玉砌”,银装素裹中更添一份静寂的素美和淡然。错落有致的厂房内,工人们照旧忙碌着,飞鸟在空旷的群山间自由翱翔,而它却静静地依偎在大山深处。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在“鸟鸣山更幽”的诗句中,迈着缓缓的步子,透过脚踏初雪“咯吱”“咯吱”的脚步声,循着老一辈的光辉足迹,慢慢打开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随它的开启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一段历史,倾听一种声音……
  
  上世纪60年代初,因中苏关系破裂,边境局势紧张,国防设施急需加强,为适应我国空军战斗力的提升和战备及训练需要,加强空军航空修理能力,加速空军建设步伐,空军决定增建航空修理工厂。柳河洞库工程是1959年为航空兵部队勘察定点的,1960年从山的两面同时开工,原计划是将山打通。从现存的一线口沿拖机道方向修一条起飞跑道,飞机从洞内拖出即可起飞升空作战。但是,由于当时的施工技术条件所限,工程进度缓慢。空军后勤部于1961年组织有关人员去朝鲜参观,根据朝鲜的施工建设经验,向空军党委做了汇报,鉴于柳河洞库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空军修理网要选址,空军党委常委会于1962年2月做出决定,将柳河洞库一分为二,一面作飞机洞库,一面作修理工厂,这就是中航工业吉发的前身——空军25厂。随即215,217两个工程兵部队和一个民工团开始了长达10年的工程建设,洞内施工于1970年基本结束,由此,工厂的基建工作开始了。为满足“备战备荒、靠山隐蔽”,“山、散、洞”的要求,以适应战争、利于核战争的需要,老一辈的建设者们便从全国各地来到了这大山深处,拓土开荒,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艰苦创业。
  
  根据当时的要求,洞库的修建要像火车车厢、飞机座舱、轮船船舱那样充分利用面积和空间;其次,当时工厂生产设施设在洞内,6个生产单位接近1000多的工人们每天要在里面完成8小时的工作,洞库内的夏天比冬天还冷,所以一年四季这里都要靠烧暖器来维持人体所需适宜的温度,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洞库内的照明、通风、噪音和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据老一辈人回忆,每天在阴暗潮湿的洞库里工作,洞外下雨天打多响的雷里面根本就听不到,当从里面出来时,外面的强烈光线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而他们就是这样,在里面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几年。
  
  1970年5月4日,第一批青年徒工进厂。从此他们住在山沟里,吃的是粗粮,住的是草房,睡的是又潮又湿的土炕,天上下雨屋里漏,外面刮风屋里凉,整个厂区还不如一个破旧的农村,条件如此艰苦是他们从未想到的。可是,他们进厂后,似乎没有犹豫就投入新的生活环境中,为了使飞机早日进入试修,洞内早日竣工,这批徒工按性别分开,男同志配合施工部队进洞凿洞,安装电缆线、配电盘、暖气管支架,女同志则负责给管子除锈。洞内阴湿昏暗,像狼牙锯齿,凹一块凸一块的,甚至不知哪块石头啥时就能掉下来,真是让人望而生畏。当时供暖设施还没有齐备,洞外,人们穿着夏季的衣服,进洞工作则要换上发给的棉衣棉裤,洞内灯光昏暗,这些徒工穿着棉衣棉裤,手持钢钎、铁锤,在1米厚的被复好的墙壁上凿孔,有时遇到山体的石头,钢钎没几下就要重新淬火,打一下一股烟。据1970年进厂的锻造厂房锻工宋学明讲述,用于安装水、暖、风、电及设备支撑架的上万个固定孔,是大家每天在这样潮湿阴暗的洞库里用自己的双手一锤一凿地打出来的。

2012年5月4日吉发团委组织团员参观洞库

  从1970年的第一架飞机试修、1972年的第一台发动机试修、1973年两大主机生产线形成并投入批量生产、1975年提前达到和超过设计能力,之后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产量不断增加,修理品种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与此同时,全厂干部职工采取自己动手和专业施工队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几年的努力,修建了道路、相继建设了一批职工住宅、托儿所、学校、职工食堂、商店、俱乐部、职工医院等,一个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新厂区基本建成。1970年进厂的卢培木作为原发动机车间工人,当时才30出头的他,而今已是满头白发,他不禁感慨:“那时是真苦啊!住在离厂区几公里远的村民家,早上四点起来做饭,天不亮就往厂区赶,进了洞也是黑黢黢的,洞内通风不好,机油浓度大,拉设备时呼吸困难,呛得人喘不上气来。中午就吃早上做得苞米面菜干粮,就着几块咸菜疙瘩,连热饭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啃着冰凉的干粮。”同年进厂的原机加车间机修工辛喜民回忆说:“1971年我们安装洞内设备打地基,24磅的大锤,一人一百次地抡,他抡完了累了歇会,下一个人再如此,争分夺秒地干。安装车床的时候,一个车床两吨多重,大家采用土办法,先把设备分解,再用几根铁管,设备放在上面,有的在前面拉,有的在后面推,口号声中铁管渐渐滚动,设备渐渐前移,就这样,机加车间的所有人硬是生生将100多个车床用一晚上的时间安装到位。”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当年血气方刚的他们而今都已近古稀之年,透过那被岁月雕刻出皱纹的脸庞,讲述过往的眼神中是一种力量让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他们的回答是那样的一致:“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航空事业啊。”真挚的话语表达的是他们的质朴和纯粹。
  
  在建厂初期从空军抽调来的149名军人干部、从5704厂迁调来的524名技术骨干以及陆续加入工厂建设的知识青年、复转军人。他们住的是干打垒、走的是泥泞路、吃的是窝窝头,但是他们无所畏惧,凭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奉献的龙岗精神,硬是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大山里建起了一个崭新的工厂。他们也许没有现代人的高知识和高学历,但是他们善于集思广益、勇攀高峰,零件、工装、非标设备不全,他们自己制作,缺少飞机瞄准具镜片,他们就用手工研磨,没有法兰槽他们就用大锅代替,他们以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将工厂翻修的首架战鹰送上了蓝天。
  
  如今,阴冷幽暗的洞库早已沉寂,它静静地卧在大山的深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黑暗中空荡的是曾经的一幅幅场景,那是青春的热血沸腾,那是时代的呼唤,那是奋进的脚步,那是嘹亮的号角。历史并没有远去,它给予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在心田,像一簇火苗,碰撞出激情燃烧的火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二线口的进口两侧还依稀留着些许时代印记。

隐藏在龙岗山的一线口,当年的飞机就是从这个口进入洞库。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通化市节约网   梅河口市节约网   集安市节约网   通化县节约网   辉南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