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老头沟镇:据文献记载,清朝初期,此地为清政府的禁山围场。老头沟地区是满族的故乡之一,光绪初年建屯,因镇西北有一青石砬子酷象一个“老头”而得名。光绪七年为南岗招垦局尚义社所在地。 2、东盛涌镇: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女真族在此生息劳作。据文献记载,清朝初期,此地为清政府的禁山围场,山东、河北等地的汉族农民和朝鲜咸镜北道部分难民,为了逃难求生先后冒禁迁到此地居住,光绪七年为南岗招垦局勇智社所在地。1910年(宣统二年)此地有一个叫“东盛涌”的商户,也有说是叫“东盛昌”的商户,由此而得名。该镇东南3公里处勇城村境内,有辽金时代古墓群,曾出土过铜镜、瓷瓶等文物。 3、智新镇:据文献记载,智新镇名源于1910年(宣统二年)和龙县社名。光绪年间属勇智社,1910年3月,清政府设立和龙县,将勇智社重新分离出去单设,取“智”加新,叫智新社,即和龙县智新社。1937年改为智新村,1940年划归延吉县管辖。管辖十年境内设越垦局、通商局,管辖十六年改为抚垦局,光绪二十八年设分防经历一员。镇驻地为大砬子,史称和龙峪,系满语山谷之意,1940年以前是和龙县公署驻地。 4、开山屯镇:据文献记载,清初,此地为禁山围场。光绪初年,图门江对岸的朝鲜人移居此地。1890至1894年间(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间),清政府在此地设宁远堡(今开山、图们一带),下设开太、开发、开华、开文和开运等13个社。1922年,约定俗成取一“开”字,再加上当地地理位置上有一个大山,即现在的南山,故名曰开山屯。1923年随天图轻便铁路的通车,开山屯发展很快,到1934年朝开宽轨铁路开通后,官方正式将此地命名为“开山屯”。 5、三合镇:据文献记载,清初,此地为禁山围场。三合之名源于民国年间,民国将满清光绪年间设立的三个社,合并为一个社,即三合社。1874年间(同治末年)开始建屯,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政府在此地设绥远堡,下设12个社;1912年(民国一年),12个社合并成三个社,即四茂社、四对社和四百社,归属于和龙县。1931年后三个社合并成一个社,开始称“三合社”;1937年改为三合村,1940年7月,划归延吉县。也有一说是由于此地山多,山连着山,山中有山,朝鲜族人习惯用朝语称之为“傻吗”,就是山连着山,山中有山的意思,朝语发音“傻吗”的汉语字面直译就是“三合”。镇内盛产松茸、蕨菜和木耳。 6、德新乡: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德新乡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人类就在此地繁衍生息。清初,此地为禁山围场。一百多年前,山东、直隶(河北)等地的汉族移民和朝鲜北部的灾民先后来到此地,以垦荒耕种为生,定居于此。1874年至1908年间(光绪年间)属于满清政府所设的南岗(延吉)招垦局勇智社管辖。1908年(宣统元年)从勇智社分出,另建新社,命名为“德新社”,1910年后(宣统二年)归和龙县管辖。1936年改为德新村,1940年划归延吉县管辖。 7、白金乡:据文献记载,清初,此地为禁山围场。白金乡之名源于光绪年间的社名,因境内产白沙金而得名。1894年间(光绪二十年),属安远堡,1910年设和龙县后属于和龙县勇化社,1937年属于和龙县勇化村。抗战胜利后划归延吉县管辖,设勇新区,1956年3月单设白金乡。1980年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锄、石斧等石器。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