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龙井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龙井

  地方资讯
市税务局税收宣传走进电台 惠民政
龙井市司法局走进企业 为群众办实
市人社局输送多名高校毕业生赴对接
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做好农忙时节农民
全州水田秋季机械化作业现场会在龙
第8届“朱德海”杯中国朝鲜族摔跤
我市首个医共体分院揭牌
龙井市:秸秆“变身”天然气,走出
 
  节约行动
龙井市环保局:勤俭节约宣传活动
李晓群做客《我是长春人》
世界水日节约网免费发1万瓶水
龙井一幼:勤俭节约,从小开始
龙井着力建设生态化绿色幼儿园
龙井三个清单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龙井市地税局普及“抠门”行为
龙井供电“三节约”从点滴做起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社会广角    
网络家庭厨房不能放任自流
时间:2016-7-13  来源:新京报  
  公众舆论对待网约车和网络家庭厨房的态度迥异,主要在于网约车打破的是出租车行业的行政垄断,网络家庭厨房则从经营模式上对公共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近日在谈到“家庭厨房外卖”时表示,家庭厨房没有法律界定,不支持这种网络订餐方式。同时,他透露《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将出台,网上订餐记录必须要在线上保存6个月。
  
  同样是分享经济,网络家庭厨房和网约车在大众那里,待遇如同两重天。当交通部门要取缔网约车的时候,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网约车,有关部门对网络家庭厨房说“不”,在公众舆论场中,波澜不惊。
  
  我们不能一律用“黑车”“黑餐馆”等污名化的词语,来描述网约车和家庭厨房这样一个群体,但也不能不承认,分享经济“违法性生存”,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分享经济模式让私人参与市场,打破了旧的行业生态,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便利,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但并不意味着分享经济模式就是法外之地。
  
  公众舆论对待网约车和网络家庭厨房的态度迥异,主要在于网约车打破的是出租车行业的行政垄断,而网络家庭厨房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充分竞争经济的领域。
  
  网约车解决了长期以来依靠行政管制手段无法化解的“打车难”、“打车贵”以及出租车行业服务差等难题,通过市场竞争而终止了行政垄断对社会福利的伤害。
  
  网络家庭厨房所处的餐饮行业,其更多的问题不是来自行政权力的伤害,而是市场无底线竞争侵害消费者利益。
  
  所以,餐饮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网络家庭厨房无照运营,后厨生产信息相对用户高度不透明,也脱离于日常行政部门的监管之外,必然会存在种种不规范,甚至为一些“黑作坊”提供了可乘之机。
  
  今年,“3·15”晚会曝光了餐饮O2O平台入驻商家的乱象。一些网上名店后厨脏乱不堪,甚至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
  
  网约车虽然也存在安全问题,显然和食品安全问题不在同一个层次。事实上,网约车的模式并不会降低社会公共安全,网络家庭厨房则从经营模式上对公共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
  
  从网络家庭厨房定的每一餐,用户恐怕都会想想这盒来路不明的饭菜究竟是否安全,至于做菜的师傅是否有传染病,操作是否规范,这样的饭菜用的是什么食材,或者,最后以“眼不见为净”自己欺骗自己。
  
  对不同的分享经济,公众的态度并不相同。大家对那些使用地沟油等劣质食材、原料的黑心餐馆深恶痛绝,因而,对网络家庭厨房恐怕也会持有相同的心态和担心。
  
  大家喜欢分享经济带来实惠,却不希望这种实惠中夹杂着“毒丸”。分享经济值得欢迎,也应该支持,不过,一些新的经济形态也不能因为有了分享经济的光环,就可以跳出法治之外,不受监管。对待分享经济不能一概而论,若有的分享经济是以牺牲公共安全或公共利益为代价,法律既不能无视,也不可有例外。
  
  网络家庭厨房事关公共食品安全,这样的分享经济不可放任自流。接下来,问题的关键还是法律和监管部门如何从法规和执法层面,对这一新经济现象做出回应。是一禁了之,还是留出规范和发展的空间,是对各方智慧的考验,也值得继续在公共空间讨论。当然,监管部门也不应仅仅止于资质审查,也要加强对一些“合法化”的家庭厨房例行监管。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延边节约网   延吉市节约网   图们市节约网   敦化市节约网   珲春市节约网   和龙节约网   汪清县节约网   安图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