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5-25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记者 于悦 通讯员 米良 |
梅河口市农技协科普志愿者协会:架起农民致富桥
在梅河口,几乎所有农民都知道有个科普志愿者协会,有困难了就去找志愿者们帮忙。
梅河口市农技协科普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12年,现在注册登记的志愿者已经有4.5万人,几年来,协会为全市303个乡送科技、送指导、送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成立村级服务站,送服务下乡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志愿者协会搭建起了农村志愿服务网络构架平台,已经建立起60个村级志愿服务站,辐射全市303个村,每个服务站都配备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供咨询服务,还准备了大量的科普资料供农户查阅。站里的志愿者会跟踪包保村民,密切关注村民在种植、养殖、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邻里关系,帮助解决资金周转以及销售问题,把科普志愿服务延伸到每位农户身边。
科普志愿者协会会长王文学告诉记者,协会每年都会聘请吉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通化农科院等专家组成流动科普志愿服务队,根据季节、种养殖种类,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对农户进行分类和因地制宜指导,传授给农民最实用的生产技术、职业技能,至今已经有6万多人次参加了培训。不少村民在参加完培训后,用学到的知识增产增收,并主动提出要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除了开展农技培训,协会还不定期面向退伍军人、妇女和残疾人开展专项培训活动,面对面指导,为他们送技术、送资金,传授致富经验。协会还根据残疾人的特殊性和个人实际情况设计项目,在关心他们日常生活外,为1360名残疾人送去了致富的本领,并由志愿者长期跟踪指导。
壮大志愿者队伍,一对一帮扶
随着协会的不断发展,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韩军是曙光镇西太平村的村书记,也是梅河口市农技协科普志愿者协会村级志愿者服务站的指导员。他带领村民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和志愿者们一起,在种粮贷款资金、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村民大量的帮助,47岁的王金平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王金平告诉记者,“当初是韩书记主动领着志愿者来到我家,了解到我家劳动力少、资金短缺、生活困难后,他帮我们申请到了担保贷款20万元,我家这才承包下了150亩地。去年经过全家人的努力,最后赚了10多万元。我们家用这个钱买了一台拖拉机,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省了雇人的钱。真是幸亏有了咱们这些好心的志愿者,我家的生活状况真的好转了许多。”
在协会中,还有这样一批青年志愿者,他们大多是党员、团员和青年骨干,有朝气、有干劲、有热情、有号召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李芳国是红梅镇四八石村团支部书记,当年,李芳国办的农机化合作社急需购进农机具和一些生产资料,他因资金不足而愁眉不展。王文学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助协调了40多万元贷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现在,李芳国的合作社已发展到有各种农机具40多台套,价值350多万元。李芳国也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热心帮助村民,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共同致富。在他的号召下,全村有35人加入了科普志愿者的队伍。
开展精准脱贫,传授致富经
记者从协会了解到,目前志愿服务的重中之重就是精准脱贫。协会先后在全市16个省级贫困村开展了48次培训,有720多贫困户参加了培训。同时协会还号召种粮大户,包保村里的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今年59岁的张俊山是李炉乡凤城村村民,他是科普示范户,种植水旱田共400亩。他对记者讲:“我以前才种20亩地,也贫困过,是咱们志愿者协会的王会长每年为我担保,申请贷款15万元,就这样,20亩地变成了400亩,是科普志愿者的帮扶才有我的今天。所以,我也想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去帮助其他人。”张俊山这些年共包保了40多户村民,春天为贫困户提供化肥和种子,帮他们种地,提供农机具,等秋收后卖粮后有钱了再还给他。65岁的邱喜贵就是张俊山包保的贫困户之一。邱喜贵家里有9口人,长子车祸去世,养家的重担全部落在他的肩上。作为志愿者,张俊山主动提出包保,今年春天免费为邱喜贵家用农机整地,还提供了种子和化肥,并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张俊山种粮经验丰富,他今年向我推荐了生长素这种农药,每10天打一遍,我连着打了一个月,现在水稻苗长势特别好。志愿者的一对一包保精准扶贫,使我家得到了很大的实惠”邱喜贵说。
在科普志愿者协会的不断努力下,志愿者们用自己的专业、热情和干劲为梅河口市的农民架起了致富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农民学到了科技致富的本领,脱贫脱困。王文学告诉记者,协会下一步要陆续建立村级志愿服务站,一对一解决农民在土地资金流转、农业技术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让更多人享受到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 责任编辑:邸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