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零跑财报中提及,汽车收入的增加部分除了得益于整车交付量的增加,还因为“战略合作”以及“碳积分交易”带来的收入增加。这两种收入来源,其实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战略合作这边,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是其近年来的战略亮点。不仅带来了海外渠道,更可能包含了技术授权、联合开发等带来的直接收入。 这种收入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体现了零跑技术实力的变现能力,助力其多元化发展;另一边其可持续性和规模又具有不确定性,与持续卖车的收入模式有本质区别。 再就是碳积分交易收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提升,车企会获得大量的碳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出售给碳排放不达标的传统车企,成为一笔可观的“意外之财”。 这部分收入几乎是纯利润,但其价格受政策和市场供需影响巨大,波动性强。在行业整体电动化转型的背景下,未来碳积分的价值存在长期下降的风险。 今年7月该司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彼时零跑汽车将自己的碳积分转让给了Stellantis,期限半年,价格为人民币15亿元,数值远大于净利润的0.3亿元。 如此来看,零跑汽车此次盈利虽然意义重大,但稳定性还有待观察。此次很可能因为这些非主业的对冲,所以整体实现盈利。而其经营性利润目前依然在亏损中,上半年亏损额为8863万元。 最后回归到产品。在杠杆游戏看来,零跑的市场立足之本,是其极致的性价比。其产品线高度聚焦于10-30万元的主流消费市场,通过“越级配置”和颠覆性的定价策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这种策略的A面是销量的飙升,B面则是对单车售价(ASP)和毛利率的天然压制。零跑汽车2025上半年的单车均价多少财报未披露,不过此前有分析指出其2025年一季度的单车均价约为11万元,且2024年全年的单车均价相比2023年有所下降。 这表明零跑汽车的规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单车售价为代价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为了提升毛利率,需要依赖规模效应降本;而为了获取规模,又必须采取低价策略,从而压低了毛利率的上限。怎么破局? 然而,全域自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需要持续、巨额的研发投入来维持技术领先性,事实上零跑汽车在这块砸钱确实不少,上半年研发开支18.9亿元,同比增长约55%。 总的来说,零跑汽车2025年半年报所呈现的“首次盈利”,无疑是该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积极信号。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次盈利的“含金量”似乎并不太高,其背后潜藏的几大隐忧——非主业对冲、毛利空间受限、研发盈利平衡等问题,每一项都可能关乎企业生死存亡。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杠杆游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杠杆游戏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