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农安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农安

  地方资讯
县应急管理局扎实推进疫情防控和安
农安县保险行业会销场所活动全部转
兴农街道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全民参与 谱写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
农机技术服务进田间 保障秋收顺利
兴农街道举办“金秋迎国庆 党民心
农安县开展老旧小区改造 让“老城
龙王乡永久村驻村工作队:播种希望
 
  节约行动
变废为宝 污泥秸秆变身有机肥
我国将对节水评价不通过项目从严叫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世界水日节约网免费发1万瓶水
刘南白:为节约事业执着坚持
让节约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发扬“四个一”树立节俭好风气
科学储粮仓年节约烘干费六千万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地方名人    
王福义妙笔传扬农安精神
时间:2016-1-19  来源:城市晚报  作者:韩玉红 白丹
  “戏圣”王福义妙笔传扬农安精神
  
  戏如人生,人生却未必如戏,至少在农安人的字典里,“人生”就是要活出独特的滋味,活出精气神儿,决不能如同儿戏。农安人骨子里的认真、坚韧、执着,仿佛与生俱来一般,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而这看似与生俱来的天性,其实正是在黄龙府厚重历史的映衬下,千百年来顺其自然积淀下来的结果。往日金戈铁马的一幕幕,都在今日古城农安的“戏”里,被质朴地演绎着。“戏”,是一种无可取代的弘扬精神的方式,作为农安县独有的剧种,黄龙戏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讲述着黄龙府的故事和传说。写戏之人王福义,独自扛起书写黄龙戏剧本的大旗,用他那支妙笔不断描绘着黄龙神韵,传扬着现代农安的龙马精神。
  
  【助推】
  
  王福义将黄龙文化推向全国
  
  黄龙戏虽然只有数十年的历史,在农安县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点点星光。然而在这个几乎每个老百姓都能讲出几段黄龙府历史的小县城,“王福义”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在农安,“戏圣”王福义就是黄龙戏的代名词。近20多年登上国内大大小小舞台的黄龙戏大戏,几乎都出自王福义之手。
  
  1989年,戏剧理论家、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副会长曲六乙来到农安看黄龙戏。当时黄龙戏不演少数民族题材,曲六乙看过《穆桂英挂帅》后对当时黄龙戏剧团的负责人建议,黄龙戏可以尝试排一些与黄龙府相关的戏,与农安历史事件挂钩,王福义在一旁听了之后特别留了心。细致地翻阅了辽金历史的书籍后,大辽朝第9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妃子萧瑟瑟,用诗歌的形式来劝诫昏庸的天祚帝,这一细节故事令王福义十分心动,创作细胞在大脑里涌动,挥笔写下了第一部与黄龙府有关的大型黄龙戏历史剧《魂系黄龙府》。《魂系黄龙府》当年登上了吉林省首届艺术节的舞台,一举夺魁,囊括了本届艺术节的各项大奖。在那个信息传播并不发达的年代,《魂系黄龙府》的横空出世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惊动了国内戏剧界的专家和学者,纷纷从全国各地云集黄龙府,在农安召开了新兴剧种研讨会,当场宣布要调这部戏进京演出。
  
  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郭汉城为黄龙戏挥笔题词——民族瑰宝,他惊喜地说:“黄龙戏在剧种建设上有了一个了不起的飞跃。黄龙戏在全国只有一家,它不仅是农安的、长春的、吉林的,更是我们民族的、国家的!”1990年,《魂系黄龙府》奉调进京,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戏剧节,震动了北京戏剧界。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评价道:“喜看《魂系黄龙府》,剧坛新花又一枝。”以黄龙府为题材的黄龙戏初出茅庐便名扬天下,王福义获得了第三届少数民族题材剧本“特别奖”、长白山特别奖等一系列肯定,编曲赵贵君、主演马宗芹、舞美设计者吴振荣等参与人员都因《魂系黄龙府》而收获了国内外大奖。农安土生土长的黄龙戏,被列入了《中国戏曲大辞典》。
  
  【痴迷】
  
  黄龙府气息促成儿时文学兴致
  
  无论是对于农安还是吉林省,甚至是放眼全国,王福义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都无愧于“大腕”级别。然而记者眼前的王福义,衣着朴素,除了言语间不时流露出的文学词汇外,外表与普通的退休干部无异。农安人的朴实无华是与生俱来的,祖上的根和魂,铸就了这份踏实的本性,这在王福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王福义来自农安县华家镇迟家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家庭,他与黄龙戏的缘分绝非偶然。“说起来,大概是我天生就注定该做这个。”王福义把自己走上黄龙戏创作的道路归结为“命运的安排”。七八岁时王福义就对各种历史故事完全没有“抵抗力”,听一遍就能记住。上小学三年级时,王福义通读了一本厚约五六厘米的《中国地方戏曲集》,窦尔敦、程咬金等历史人物在王福义口中被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同学们成了他的第一批粉丝。二哥的小人书也是王福义的最爱,躲在菜窖、被窝里
  
  近乎疯狂地看课外书,让王福义没少挨批。初一时,文革的到来让王福义赋闲在家,有了大把的时间接触更多名著,眼界拓宽了,故事在脑海中慢慢被“文学化”,王福义笑称,他吸取的东西渐渐从白开水变成了乳汁。当时村里缺音乐老师,自学二胡、竹笛的王福义成了民办教员,偶尔组织知识青年编排节目,艺术功底初显。与此同时,思如泉涌的王福义开始尝试着动笔写作。在县文化馆的创作学习班“深造”,成了他最快乐的时光。
  
  1978年的一天,王福义正在村里给学生上课,大队通知“县里让你去文化局一趟”。王福义怀着诧异的心情去了,当听说农安县将成立戏剧创作室,有意招他当专职编剧时,王福义兴奋的心情远大于吃惊,当民办教员一年不到200元的工资对于他的5口之家来说很是拮据,但令他兴奋的除了手头能够宽裕一些外,其实更多的是内心对于创作的热爱。骨子里的“文学”细胞终于蠢蠢欲动,开始显出本性。痴情文学多年的王福义,终于成了那个年代里令人艳羡的“文艺青年”。
  
  【坚持】农安人流淌着“黄龙血液”
  
  黄龙府流传下来的坚韧品格,在农安人的血液里一直在流淌,王福义亦然。初到创作室的第一次剧本研讨会,王福义遭遇“下马威”。大家讨论每个人的剧本时无论褒贬,气氛都十分活跃,然而当王福义念完自己的剧本时,屋里安静得只能听见墙上“嘀嗒嘀嗒”的挂钟声。众人无语,让王福义倍感“打脸”,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的尴尬过后,王福义飞也似的“逃离”了现场,回家的路上大脑一片空白,骑车撞到了树上,浑浑噩噩到家后又发现没带钥匙……倒霉透顶的王福义跳窗子进屋,才渐渐回过神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剧本,忽然来了灵感,王福义只觉得脑子里迸发出的语言自动地在笔尖跳跃着,仿佛宇宙间只剩自己,无法控制地“唰唰”写个不停。第二天的研讨会,王福义将全新修改的剧本再次诵读,众人瞠目,只一夜间,王福义就从令人无语的“菜鸟”成了能够代表长春市参加全省汇演的剧本创作能人。
  
  黄龙传人的概念中,没有“放弃”二字。黄龙府历经潮起潮落,农安人常把“坚持”摆在心间。王福义的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为生活所迫,1985年时他曾经靠做凉粉贴补家用,每天还要跑遍农安所有的饭店去收肉皮,供妻子做皮冻之用。日复一日,王福义有一天突然醒悟,不应该让生活的困难把艺术生涯抹杀,写剧本才是他心中的正事。王福义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将剧本写下去!”而他一坚持,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传承】已有后来人续写黄龙戏
  
  因为写戏,王福义患上严重的颈椎病,常常走在大坝上寻找灵感的他,有时只能依靠着头朝下躺在大坝坡上的方式缓解不适。可农安厚重的历史让王福义无法停下手中的笔,写下去,仍是花甲之年的他的最大兴趣。农安人“少说多做”的品质,与厚重的历史积淀不无关系。悠久的岁月留给现代农安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思考空间。于是,像王福义这样的普普通通的农安百姓,便总是想着去做得更实际一些,省略嘴上功夫。王福义即便是已经名震全国,也没学会用扩大交际圈、耍耍嘴皮子的方式来推广黄龙文化,参加社会活动也少得可怜。如今,继续寻找灵感,写出精彩的黄龙大戏是王福义不二的追求,而他也有意在挖掘和培养着剧本创作后备人才。王福义说:“农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都说黄龙塔有灵气儿。广袤的农安大地,民间故事,风物传说,妇孺皆知。”黄龙塔下,不难寻觅书写黄龙戏的传承之人。可喜的是,旁人不说,王福义的二儿子在父亲的熏陶之下,已经放弃了经商,投入到了剧本创作的行列中。未来的日子里,在黄龙戏的创作中,会有更多的人思如泉涌,在剧本中描绘黄龙府那亦幻亦真的魅力往事。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长春节约网   榆树市节约网   德惠市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