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徐青,原名李忠和,曾用名徐连奎。男,1928年2月19日生,吉林省吉林市黄旗屯人,高中文化,1946年3月参加革命,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人。 徐青家境贫困,父亲以抗活维持家中生活。他9岁那年,父亲被抓去当劳工,在修筑吉林北山大桥时从桥上摔下,吐血不止离开人世。母亲难已维持生活改嫁到徐来祥家。1942年,徐青15岁高小毕业后,为继续读书,改李姓随继父姓徐,名叫徐连奎。同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五国民高等学校,学习土木建筑专业。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时,他毕业参加了吉林市青年同盟。年末,哈达湾区建立了民主政府,徐青参加革命。 1946年3月,哈达湾区政府推荐他到吉林省政治干部学校学习,同年5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干校按上级指示实行战略转移。当时,很多学员思想动摇,徐青坚定地跟党走,撤退时学校只剩徐青等40多人,编成吉林省政府工作团,于7月到达延边的和龙县,改为和龙县工作团。徐青任东城区土改工作队队长,他带领工作队员,深入发动群众,宣传解放战争形势和共产党必胜的道理。依靠贫雇农同反动势力斗争,群众觉悟很快提高,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分子和贫雇农骨干,以靠他们,在东城区建立农会。进行划定阶级成分,分田分地,为打击反动阶级的气焰,工作队召开群众公判大会,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土匪、还乡团头目、反动地主、使东城区的土地改革开展的轰轰烈烈。1947年10月他被提为东城区副区长,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徐青在解放战争中,积极为党挑重担。从1948年2月至年末,先后任和龙县土改工作队队长,和龙县委民运部干事。县委代理秘书、和库区工作队长、区委副书记,年末调吉林省委二部党校任政治部干事。 1950年10月,徐青调磐石县委任宣传部长。当时,正是抗美援朝时期,他上任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抗美援朝工作中来,动员全县人民为抗美援朝作贡献,全县人民自发捐款购买一架飞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磐石县成为东北局的先进典型,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曾到磐石总结这一经验。1952年11月至1954年6月,徐青任磐石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磐石县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电影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有线广播站。1954年全国广播工作座谈会特邀磐石县做经验介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发30分钟的专题节目。在他的主持下,磐石县还创办了有地方特色的报纸《磐石报》,至今《磐石报》还是磐石县最主要的宣传舆论工具之一,深受磐石人民的喜爱。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扫盲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县扫除文盲达60%以上,他还带领磐石人民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彻底改变磐石旧面貌。石嘴区冉家村将农户厕所统一改造成封闭式,使粪水不流失,即让村民改掉旧习惯,又美化了环境。徐青抓住这个典型,在全县推广普及。吉林省为此在磐石县召开了现场经验交流会。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领导全县人民群众举修水利,排涝治旱,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了磐石县第一座水库??麻哈拉水库。1955年磐石县水田面积翻两翻,一步改造涝洼地成功。吉林省水利厅及时总结了磐石县的经验,在全省农村推广。 1956年6月,时年28岁的徐青调农安县任县委第一书记,农安是吉林省的大县,也是贫困县。他到农安后就查找贫困原因,经过多次认真调查,认为洪涝灾害是贫穷的主要原因。要改变农安“十年九涝”的局面,必须从农田基本建设入手,修建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在县委会上,决定修复太平池水库,这座水库是日伪时期修建,1942年动工至1944年竣工,在修水库的三年中死亡民工达5000多人。1945年被洪水冲开堤坝,后因战争一直未修复。洪水连年泛滥成灾,农安人民多年遭受洪涝灾害之苦。为尽快修复太平池水库,徐青到省委、省军区和沈阳军区求援。他的爱民之情感动了领导,部队派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16军官兵到农安支援修复水库。他与部队官兵、民工同吃同住同战斗在大坝上,经过军民共同奋战,太平池水库终于得以修复。修复后的水库蓄水能力达1亿7千万立方米,涉及到新开河流域54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来水存储。对下游起到拦洪作用,保护了3万多公顷土地,直接受益人口达3万多人,使涝区初步摆脱洪涝之苦。 修复了太平池水库后,徐青继续带领全县人民摆开治涝工程战场,挖排水渠,修建干渠。从1958年到1962年连续治理4年,基本解决了境内洪涝问题。省委第一书记吴德亲自到农安看治涝工程,并拨款200万元。徐青经过不懈的努力,全县9万多公顷低洼易涝地得到初步治理,8个涝区共15个乡,20多万人口受益。为今后治涝奠定了基础。徐青来农安之前,农安农村基本没有电。虽然县城有个小发电厂但电力不足,多数地区经常点油灯、蜡烛。为解决农村用电问题,他反复跑省委、省政府、省电力厅,多方筹集资金、技术。首先解决了滨河、鲍家、三宝、合隆等乡镇的用电问题。在全省较早地建立了农村电网,为普及农村用电打下基础。 1957年农安县出现严重的“拉马退社”现象,徐青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农安的农业税比较大,农民负担过重,影响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他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与省委省政府请示协商,为农民减免了部分农业税,事态得到平息,使“农业社”这一新生事物得以健康发展。 徐青谦逊谨慎平易近人,干部群众非常喜欢他、拥护他。他对干部的非原则问题一贯坚持教育为主,处理为辅的原则,在左倾势力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挺身而出保护干部群众。1960年底至1961年春,农安连续发生三件事:一是所谓“红旗石油厂反党集团”;二是“精神病医院医生奸污女病人”;三是县公安局“小辣椒事件”。一时间闹得乌烟瘴气。市委派出整风工作队进驻农安。17个公社中有8个公社被工作队列为“三类三”,落后地区,农安县委领导班子面临被改组,涉及到一大批干部。在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勇敢地对省委领导讲:“省委既然派我在农安主持工作,农安的一切问题就应当由我负责”。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县委班子没有被改组。他勇于负责的精神感动了广大干部,更增加了县委班子的凝聚力。 徐青同农安人民特别是各界知名人士保持密切联系,他下乡多吃住在农民家里,在年终岁尾多次召开党外民主人士座谈会,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他严以律己教育身边的干部不搞特殊化,同群众打成一片。他常在县委机关食堂吃饭,每次都排队买饭。他家共有9口人,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经常不够吃,不许家人向组织上讲,和群众一样吃“瓜菜代”。徐青关心干部群众的健康。1964年初,他力主决定打第一口深井,在农安镇修建自来水,他带领机关干部和县域职工参加义务劳动、自来水厂很快建成,同年8年县城人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减少疾病的发生。 1966年2月,徐青调离农安,他在农安工作了10个春秋,与农安干部群众结下深厚的友谊,为建设农安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10月他做为特邀代表列席参加了中共八届二中全扩大会议。1962年1月,他在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周恩来总理称徐青是“从黄龙府来的年青县委书记”,并把他介绍给参加会议人员,徐青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农安人民,他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的精神,很多人至今还记忆犹新,人们怀念他说:徐书记办公室的门总是敞开的。 1966年2月,徐青调德惠地委任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坚信乌云不会永远遮住太阳,中国共产党最终将会拨乱反正,将历史重写。1972年徐青恢复了工作,先在长春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后任长春市农业局长,榆树县委书记,长春市委副书记,长春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1986年1月由市委常务副市长改任市委副书记,长春市领导核心由市委书记吴亦侠、市长王家桐、市委副书记徐青组成,徐青为正市级待遇。1988年1月,徐青已年届60岁,在政协长春市委员会七届一次会议当选为市政协主席,迎来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里程碑。1993年3月,徐青任期届满,光荣地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他为革命事业奋斗了47年。 1994年5月26日晨1时,徐青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终年66岁。(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