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速下道进磐石市,穿过下行桥,一座“坚如磐石”的地标建筑巍然矗立,它见证着磐石人民在以往革命斗争中的光辉历史。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毗邻多地、可攻可守的磐石县,逐渐成为重要革命活动基地。红石砬子、滚马岭等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印记还在。 日前,磐石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秋虹摊开《党旗辉映在南满大地》等书籍,带记者走进了磐石人民那段不屈不挠、驱赶日寇的抗战记忆。 抗日风烟遍地起 早在1928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派遣党员到磐石地区进行革命活动,中共临时磐石县委员会、中共磐石县委等基层党组陆续成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和中共中央先后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事件宣言》等一系列抗日文书,掀起全民抗日浪潮,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更是把组织和领导磐石地区各族人民抗日救国作为自己的使命。 1931年10月,磐石地区爆发了有名的“秋收起义”,拉开了党领导下的磐石民众抗日序幕。民间反日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壮大:农村成立反日会,中学成立抗日救国会……据当年统计,仅磐石的青少年反日组织,就有少先队员370人,童子团员482人。 抗日风潮在磐石四起。农民集会、学生罢课、游街示威、贴传单、封闭日货商店、进行抗日救国演讲……仅1931年12月7日这一天,磐石呼兰一带农民就在七八个地方举行了大规模反日示威。教育界、工商界以及东北军中的爱国官员纷纷加入,反日浪潮席卷全县。 为了镇压抗日力量,1932年1月,日本外务省和朝鲜总督府在磐石策划成立了朝鲜人民会(保民会)和日本驻吉总领事警察分署等反动组织。他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凶残杀害抗日民众。磐石民众奋起反抗,接连爆发了“二九”“四三”“五七”等大规模的反日除奸斗争。 李秋虹介绍,“二九”运动,是在“一五”“二一”“二七”等革命纪念日活动的基础上,由中共磐石中心县委领导群众掀起的。1932年2月7日,汉族、朝鲜族反日群众在磐石县的七八个地方召开了反日大会,揭露“保民会”的反动本质和敌人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并公开处决了一批汉奸。 这一行动激怒了反动组织。两天后,磐石保民会会长朴春圃等人,带领60多名伪骑兵,在磐东郭农店附近,一天之内抓了23名反日群众。其中包括中共磐东区委书记朴东焕等党团员9人。他们强迫当地朝鲜族群众参加保民会,引起民众反抗。很快,在磐东区委的领导下,700余名反日民众在呼兰小孤山附近集合,他们高呼“释放被捕人员”“打死走狗”等口号,将郭家店“伪保所”围住。入夜,人群似海,篝火遍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保民会”“处死日本走狗”等口号此起彼伏。朴春圃一伙慑于民愤,赶紧释放了人质慌忙逃回县城。 “五七”斗争也称蛤蟆河子暴动,是“五一”群众反日大示威的继续。1932年5月1日,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动员千余名反日群众示威游行。他们还组成民众法庭,逮捕并处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汉奸。5月7日,县委和磐西区委在蛤蟆河子召开了500人规模的群众反日大会,没收了大地主、汉奸高秀清的几十石粮食,分给广大贫苦农民。当反日群众听说日寇派兵乘火车前来镇压时,立即与吉海铁路工人配合,拆掉了铁轨、烧毁了枕木。伪军来后,孟洁民只身到伪军中进行反日救国宣传,其抗日的决心和魄力,震慑了伪军。深受触动的伪军连长说:“我不抓你们,你们快分散吧!” 同日,抗日行动在磐东地区也在进行。磐东人民在中共磐东区委的领导下,先后处决了几十名汉奸。正在积极策划成立呼兰保民会的汉奸南仁奎,带20名伪巡警在南房子从反日群众手里抢走了他的两个亲弟弟。中共磐石区委和区农民协会带领500余名群众,于5月8日直捣呼兰集场子,要活捉南仁奎。未果,反日群众又南下呼兰河口,沿途捕捉并处决了21名保民会成员。5月15日和20日又分别处决了一些汉奸。 中共磐石中心县委通过这一系列的反日斗争实践,将反日民众组织起来,为我党在东北创立第一支人民武装抗日组织——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建立工农武装 经过“二九”“四三”“五三”等大规模抗日斗争的锻炼后,磐石的抗日民众普遍意识到,要想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必须要有中国工农自己的武装力量。 1932年6月4日,磐石工农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一军第四纵队(简称为磐石义勇军)在磐东区呼兰西孤顶子成立。队伍下设3个小分队,共30余人,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张振国任总队长。 磐石义勇军成立后,连发布告,扩大宣传——斗争矛头直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遗憾的是,新拉起的队伍缺乏经验,警惕性不足,曾一度遭受挫折。不过随着大批失地失业贫苦农民的加入,队伍得以迅速壮大。 这引起了日伪统治者和亲日反动势力的惊恐和仇恨,他们快速纠集起来,开始了联合进攻。为避开敌人的锋芒,磐石义勇军于1932年10日暂时转移到桦甸县蜜蜂顶子(今桦甸市北部)一带进行休整改编。义勇军建立了总队,下设四个大队,每个大队30人,有长枪75支,短枪65支。1932年11月中旬,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巡视南满工作,在桦甸县蜜蜂顶子找到了中共磐石中心县委领导人和磐石义勇军。他传达了省委的决定,将磐石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通称磐石游击队。 1932年12月,游击队在郭家店枪决了民愤极大的反动地主、土匪头子于宽,缴获长短枪20余支,游击队声威大震。其后他们再到石虎沟整顿,提高了全队指战员的思想素质。 整顿后,杨靖宇即离磐石去海龙巡视工作。此后,磐石游击队接连发生两次大变故——主要领导连遭暗害牺牲。获悉此情况,杨靖宇迅速赶回代理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之职,后经满洲省委批准他正式任政治委员。 虽经此变,但在杨靖宇及时做了大量工作后,游击队不但没有萎靡反而更强大了。随之而来,敌人疯狂的“围剿”也就此展开。自1933年1月下旬至5月下旬,日伪军发动了4次大规模“围剿”。在这120天里,游击队和敌人进行大小战斗60多次,消灭日伪军100余人。 在频繁的战斗中,游击队越战越勇,队伍持续壮大。1933年5月已发展至300余人,拥有新式武器230余件,旧式武器150余件。5月29日驻烟筒山伪警备第五旅第十四团迫击炮连的60名爱国士兵,在共产党员曹国安、宋铁岩、张瑞麟等领导下起义,携带迫击炮一门、步枪40余支,加入了磐石游击队,编为迫击炮大队。6月中旬,在东北岔的战斗中,磐石游击队第一次使用迫击炮向敌人进攻。 为了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3年6月,磐石党组织和游击队不断向工人、农民、义勇军士兵和各抗日武装队伍宣传中国共产党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的路线、方针、政策。 李秋虹说,当时在磐石地区自发形成的抗日武装组织中,有各种名目的抗日军、山林队,还有红枪会、大刀会等。他们大多缺乏正确的政治主张,各自为政,既抗日又扰民。磐石党组织和游击队注意争取团结他们联合抗日,7月下旬磐石游击队联合毛团、马团、韩团、赵旅等抗日武装组织1500余人成立了抗日联合参谋处,推举杨靖宇任联合参谋处政治委员长。队伍壮大后,作战范围扩大至东到桦甸县,北到永吉南部几个区,西到双阳、伊通、辽源、东丰等县及海龙北部几个区,一个个胜利接踵而至。 1933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两周年,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磐石游击队改组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下设第一团、第三团和政治保安连、少年营,共300余人。当天,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十余个地方召开了纪念“九一八”两周年和庆祝独立师成立的大会,共计2000人参加。 独立师成立后,抗日声威大壮,很快就粉碎了敌人的秋季“讨伐”。此后,敌人又调集了1.2万余兵力向东边道讨伐,他们把进攻重点放在磐石,实行了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我独立师广大指战员和广大抗日群众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不断打退敌人进攻。 为了彻底粉碎敌人的“讨伐”,独立师一团和少年营留在磐石地区坚持游击战,独立师司令部和三团、政治保安连渡过辉发江开辟新的游击区。独立师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之后,甩开敌人,于10月27日夜跨辉发江,开始在江南广大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逐步发展成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联军第一军。 有多少英雄儿女 独立师一部主力过江后,第一团和少年营继续在磐石地区开展武装斗争。自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共作战33次,毙敌300余人,俘敌55人,缴枪84支,战马110多匹,与反动地方会兵作战18次,消灭会兵584名。 这些胜利离不开广大工人、农民、各族各界人民的支持。 1932年9月10日到15日的“磐石事件”中,革命武装得到了铁路工人的大力响应。他们在我党领导下,扒毁了取柴河至双河镇之间的铁路。 类似的事件,比比皆是。1933年3月初,吉海铁路第31号和32号养路工区工人将老爷岭隧道口北铁轨拔掉路钉15根,使日军铁甲车脱轨。磐石游击队乘机袭击了日本侵略军,当场击毙日军官和士兵7人,重伤2人。仅1933年3月至9月的6个月中,磐石境内的吉海铁路工人就破坏铁路22次,配合磐石游击队取得胜利。此外,他们还担负着我党我军铁路通讯和接送人员、物资的任务,有时还将抗日标语贴在敌人的军车上,起到了沿路宣传作用。在铁路工人的配合下,满洲省委和磐石中心县委的部分重要领导人顺利地完成了一个个重要任务。 民间抗日力量贡献巨大。响应我党的号召,磐石农村普遍成立了农民协会、反日会、反日妇女会、农民自卫队、青年义勇军和儿童团等组织。他们担负着各种抗日斗争任务:农民自卫队积极参加游击战,同时肩负地方保卫任务,是游击队和革命军兵源的补充力量;妇女会负责各种抗日宣传、通信,兼负部队做饭、做衣服、洗补衣服、护理伤病员等任务;青年义勇军和儿童团则是通信、站岗放哨、侦探敌情的主力;普通民众通过关系私下联系日伪军、乔装进入敌占区等方式,为我党我军购买了弹药、药物、纱布等补给,提供后方保障。 遭受了沉重打击的日本侵略者,视磐石人民为眼中钉。他们惊呼:吉林省是“满洲国”的治安之癌,磐石县是吉林省的治安之癌。 为了镇压我军民的抗日斗争,敌人大搞“归屯并村”,实行“保甲制”和“连坐法”,修警备道,架设通信电线,在重点地方设立警察署,在黑石和江南设立特别工作班(特务队),屯屯成立自卫团,严格收缴群众手中的枪支弹药,连打围用的猎枪也一律收缴。 磐石人民的抗日斗争愈发艰难了。因游击战,常年住在深山密林里的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和磐石游击队枪支弹药补充困难,连粮食、衣服、药品的补充途径,也经常受到封锁。 一次次掩护游击队取得胜利的磐石高山密林,是敌人的“围剿”重点。“三光”政策下,敌军不仅烧光了山区的民房,也烧毁了大片原始森林。再加上后来敌人掠夺式地滥砍乱伐,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时,磐石县的原始森林几乎荡然无存。 这期间屠杀无处不在。1933年11月30日,敌军从三棚福安屯沟里捆绑出13车群众,残酷屠杀。“九一八”事变时,全县人口有近21万人;到1933年末,下降到不足14万人。 在漫长艰苦的抗战中,磐石县的优秀儿女、从关内来此的革命志士,在磐石热土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不计其数。据统计,磐石地区党员最多时曾达到600多名,共青团员的数量更多,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壮烈牺牲了。 伟大的人民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杨靖宇将军,他的名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杨靖宇壮烈殉国后,残暴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肚腹。眼前的一幕让敌人骇然——让他们闻风丧胆、与他们周旋在冰天雪地的民族英雄杨靖宇,胃里除了不能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竟然一粒粮食都没有! 人民英雄李红光,是让敌人谈虎色变的将军,他智勇双全,牺牲时年仅26岁。磐石游击队队长马青山,作战负伤后没有药品伤势恶化。他临终前将同志们召集到身边坚定地说:“同志们不要哭,革命者流血不流泪。”这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 磐石妇女、女党员、女团员的英勇斗争事迹也不胜枚举。中心县委委员赵明信,身背幼子上战场。磐石游击队女队员金顺华,在东丰县石头顶子的一次战斗中身受重伤,她不愿拖累战友,用牙齿狠咬背着她的同志,逼同志们先走。而她则掏出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磐石人民的血没有白流!“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终于在1945年“八一五”,迎来了东北光复。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肖军曾以磐石游击队抗日斗争为脚本,著成抗战小说《八月的乡村》,讴歌了磐石地区的英雄人民。 磐石儿女抗日的痕迹镌刻在山水间,磐石的红色故事,代代流传。( 责任编辑:李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