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是一直备受关注的话题。2018年,青岛持续推动医疗改革,在创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善基层医疗服务、推进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以及药品供应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幅下降3.12%,住院均次费用增幅下降1.36%。通过在3家医院开展“一票制”试点,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集中采购药品33.6亿元,节约资金近5亿元。 健康扶贫累计投入609万元 2018年,青岛市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部门联动控费机制,医疗费用增幅明显回落,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渐趋优化。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幅下降3.12%,住院均次费用增幅下降1.36%,药占比下降1.36%,联合控费取得预期成效。在西海岸新区、即墨区和莱西市,开展居民医保费用按区域人头总额预付支付方式改革试点。 在对基层医疗改革上,2018年,青岛2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国家级示范单位、群众满意单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达标率为43.6%、40.6%。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三下三强”活动,组织484名城乡医生对口支援基层工作。创新乡村医生管理模式,定向培养60名医学生。推行家庭医生、医保门诊统筹和居家医养签约“三约合一”管理,面向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患者免费提供7种基本药物。全市组建1512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参与签约服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达到50%。加大健康扶贫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八个一工程”“三免两减半”等健康扶贫优惠政策,累计投入609万元,服务2628名省定患病贫困人口和1.4万名市定患病贫困人口。 已建成41个卒中、胸痛中心 在推进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上,以即墨等区(市)为试点,全力推进县镇村一体化管理,建立纵向联合的紧密型医共体,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医保按人头付费”工作模式,对到基层服务的医务人员从职称评聘、绩效工资、补助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青岛市即墨区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全市19家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组建医疗集团6个,县域医共体11个,专科联盟7个,远程协作网9个,覆盖335家医疗机构,医联体内派出专家到基层帮扶2244人次,提供诊疗服务37032人次,实施手术1068台次。 2018年,青岛完成4家二级甲等医院复审,3家医院开展医疗质量与安全JCI国际认证工作。市、区级质控中心总数达183个,质控网络更加完善。强化重点疾病一体化、全流程管理,建成41个卒中、胸痛等专病中心和11个癌症规范化示范病房,形成综合诊疗、多学科联合、信息联通的全方位医疗服务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预约率40%、分时段预约率56%,71%的医院实现门诊电子叫号,36家医院开展远程医疗,67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平台,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实现全覆盖。 集中采购药品节约资金近5亿 在完善药品保障供应机制上,青岛成立省内首个跨区域药品采购联合体,与济南、威海开展跨区域联合议价采购,包含药品101个品种,协议价格较省网价平均下降18.8%,约80%的药品达到全国最低。在市妇儿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3家医院试点建立总药师制度,进一步加强药事管理。全面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在青大附院、市立医院、市中心医院3家医院开展“一票制”试点,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集中采购药品33.6亿元,节约资金近5亿元。规范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高值医用耗材网上采购总额达3.4亿元,减轻群众负担6800万元,采购率和采购金额在全省名列第一。 加快推进镇(街)层面监督执法资源整合,全市139个镇(街道)中,已有98个完成整合,完成率70.5%。推进“智慧卫监”建设,实施“健康卫士”工程,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两非”等违法违规行为,共检查单位17406家,立案处罚326家,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 责任编辑:李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