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吴秀云(1900年8月——1938年3月),女,出生于山东省昌乐县。1908年,随父母逃荒到磐石县城。1918年,考入吉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磐石县女子高等小学任教。1923年,任学校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张孝博因拒绝向日本投降而被折磨致死。她的母亲和幼子张磐生也在战乱中殒命,只剩下她与幼女张熙春相依为命。在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蹂躏我国东北大好河山的灾难岁月里,遭受夫死子亡沉重打击的茕茕少妇吴秀云,不仅没有被血雨腥风所吓倒,还高举文艺救亡的大旗,带领文学爱好者们冲上文艺救亡的战场。 1932年深秋的一天,两位失学青年杨舒恒和杨青山找到她,同她商量成立文艺社,从事文艺救亡活动事宜。她当即写下爱国诗人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鉴于她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同事推荐她为文艺社的负责人。当她想起曾以纺线资助她读书的远在山东的外祖母,此后天各一方,再难相聚,不觉潸然泪下。为此,在报纸上发表《寄给外祖母》一文,引起沦陷区广大读者的共鸣。一时间,从沦陷区各地寄来的慰问信达数百封。吴秀云不仅擅长写诗歌和散文,绘画功底也非常深厚,至今仍有很多作品被世人保存。 1933年起,她的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她写的散文《夜半愁思》《清明的一天》《母亲的周年》和诗歌《一缕哀思》《心灵上的斑痕》等都在这一时期发表。 心灵上的斑痕(节选) 朋友!上帝让我决心不再去回忆。 赶快跳出这苦恼悲伤的囚狱! 啊!我已探得了人生的真意。 今日在人类面前慷慨宣誓: ——今后,今后我连头也不回的去! 去!去!去! 残余的灵魂, 含蓄了一点怨气, 尽可如轻烟般的逝去! 月儿呼呼的夹着冷嘲热讽, 仿佛是颁布命运的神侠临到。 毒蛇似的老朽哟! 执着毁爱的证券狞笑。 嘿!它那张着的巨口, 伸着的牙爪, 吞食了爱情, 捣毁了成约! 不体贴人情的豺狼恶兽呀! 玩弄了痴情人的心窍, 弥补你的残暴! 1934年,日伪反动统治当局在磐石一带实行归村并屯,到处放火烧房,以切断抗日军民之间的联系,她所领导的文艺救亡活动也陷入了困境。这时,中共地下党员“左联”成员、《青岛晚报》副刊编辑于黑丁(化名为于雁)返回磐石,给救亡文艺社社员带来很大的鼓舞。吴秀云除了创作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作品外,也开始创作揭露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品,如《不夜的P城》等。在她的培养和带动下,社员们的写作水平和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社员升学到外地后陆续组建了“浚水新流社”和“野草文艺”,把文艺救亡活动扩展到长春、沈阳等地。 1938年春,迫于政治压力,吴秀云不得不离开磐石,远嫁桦甸。同年秋,她被跟踪的日伪特务杀害,年仅38岁。( 责任编辑:宣芮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