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5-10-28 来源:中国乾安泥林网站 |

大布苏湖是松花江、嫩江与辽河之间广大闭流区域中较大的湖泊之一,是八百里瀚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布苏湖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风光秀丽,有着许多古老、神奇、美丽的传说,是乾安文明的发源地,是乾安人民的母亲湖。 一、大布苏湖名称演绎 任何地名都是历史的遗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演变的。 据考元明时期大布苏湖是嫩科尔沁领地。当初蒙古人来到这里,看到这里湖水浑浊四周长满了碱蓬蒿,除了盛夏有些绿意外,其余长时间都是黑色,故称这里为哈拉淖尔。汉译:哈拉为黑色,淖尔是湖。 明嘉靖年间,嫩科尔沁分为四部,郭尔罗斯为四部之一。哈拉淖尔属郭尔罗斯部。当时的哈拉淖尔和现在前郭境内的查干淖尔(汉译为白色的湖)、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的乌兰淖尔(汉译为红色的湖),共称郭尔罗斯草原的三颗明珠或称三姐妹。 后来,发现哈拉淖尔产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受部落封闭和交通影响,蒙古族大部分地区都到这里熬盐,使这里闻名遐迩,渐渐地人们把哈拉淖尔改称大布苏淖尔。汉译,大布苏是盐。 1648年,即清顺治5年,郭尔罗斯分为前后两部。大布苏湖在郭尔罗斯前旗境内。郭尔罗斯前旗实行努图克、嘎查制,设大布苏努图克。 据《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志》记载:长岭划出后“全旗分4个努图克,即王府一带为公努图克,沿江地区为塔虎努图克,西北(乾安)一带为大布苏图克,西南为昂格来努图克”。“1926年乾安设治,大布苏努图克划出并撤销”。 以上经过证明,大布苏淖尔地名,产生于建立大布苏努图克之前,即1648年之前,明嘉靖以后,郭尔罗斯分前后两旗这一历史时期的后期。大布苏努图克成立以前,一说大布苏就知道指大布苏淖尔而言。之后再说大布苏就显得含混不清,需要再加上一个主语,即淖尔或努克图才是一个完整的地名。 1851年,即清咸丰元年,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为了收缴盐捐,在大布苏淖尔区域建立了前大布苏(今夙字井)和后大布苏(今大及字井)。蒙古语前和南是一词,后与北是一词。但前大布苏不是最南,后大布苏不是最北。蒙古语地名于汉语地名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征。蒙古语称谓地名是没有“村”、“屯”等字样。多半以地理实体、物产名称代替地名。形容地名大都没有主语。蒙古语说前大布苏、后大布苏可以,而汉语说前盐后盐就不成话了。 1926年乾安放荒设治,原大布苏淖尔分出的若干泡罩都按其所在井方命名,称其“X字泡”。现在大布苏湖面积较大,地处优字井、登字井、母字井、姑字井、学字井、入字井等多个地方。因此,仍叫大布苏泡。仅以汉“泡”字代替了蒙语“淖尔”二字。 1959年,省县合营大布苏碱厂在大布苏湖北岸,前端井东北开方公路两侧的草原上兴建,虽中途下马,但为了运输大布苏湖所产的土碱,在该处开方公路北侧修建了大布苏至开通的小铁路,于是一个新兴的草原村镇在前大布苏和后大布苏之间崛起,它叫大布苏,一个完全的蒙古族地名。 小铁路通车后,县直有关单位都在这里设了分支机构,如土产公司、银行等。各单位的前头,都冠以“大布苏”字样。1965年,修建通让铁路在这里与开方公路交叉通过,通车正时逢“文化大革命”,在全国掀起了反封、资、修的热潮,更改人名、地名,形成浪潮,这里设立的站点叫工农湖。同时,大布苏泡也更名为工农湖。同时,大布苏泡也更名为工农湖。县直单位的分支机构,也同时更名。 用“湖”字代表原来的“泡”字,其实湖和泡是一个意思,泡是指小湖,就是叫法不同而已。 1980年,经县里决定,在这里成立工农湖人民公社。同样,工农湖人民公社的下属单位,也都冠以“工农湖”字样。 根据国务院《地名更名暂行条例》和《吉林省地名管理办法》及补充规定,乾安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8月,把工农湖人民公社更名叫大布苏乡。同时,工农湖也改名叫大布苏湖,成为一个蒙汉合一的地名。大布苏湖地名非常贴切,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大布苏是蒙古语言,是个地产地名;第二,大布苏是蒙语,说明蒙古人曾在此居住过,并启用这个地名;第三,汉族人最后来到这里,并将淖尔改名成湖。总之,大布苏湖这个地名,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民族特点和历史痕迹的地名。 1984年12月,乾安县决定,大布苏乡改为大布苏镇。2005年,合乡并镇改为大布苏园区。 (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