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座红墙绿瓦的古典式建筑就是保护区的中国乾安泥林博物馆。它始建于2001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破土动工,2002年4月26日竣工。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东西宽40米,南北长88米,取民间四平八稳之意。 门前两尊石雕,左为披毛犀,右为猛犸象。这两种两万年前的食草类动物就生活在我们大布苏狼牙坝一带。由于受到石料等运输条件的制约,要比实质的小30%左右。我们选择这两种动物做为吉祥物镇守在博物馆的大门,因为它们就是两万多年前大布苏湖畔古脊椎动物的典型代表。

来观的游客要注意一下脚下的台阶,查一下,是七步,为什么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九是最大的奇数,我们称帝王为九五之尊。在北京等地的皇宫里,台阶都是以九为基数的,我们选了七,是当大家走完这七个台阶之后,就会消除人生七大烦恼(依照佛教教义)。 前面这个大影壁,也称之为照壁。在云南白族居住地,这种照壁大多放在大门外,一作屏障的墙壁,在中原一带,放在院内,也是做屏障用。中国古代,是壁塑艺术的一种,邓椿《画继》中说:"惠之塑,山水壁",还有中国著名的九龙壁,都是这种照壁。也就是说,照壁的另一作用是艺术的展示。 上面的题字为"中国乾安泥林博物馆"是省委书记王云坤同志的亲笔手书。这座照壁高4米,宽8米,背面为功德碑,将要记录为保护区建设捐资出力的有识之士。功德碑有德者居之,也是我们立此碑的目的。 "曲径通幽旖旎幻境疑无路,峰回路转楼台亭榭又一村"。这是作家赵显和根据泥林的奇特景观为博物馆题写的对闻。 博物馆的前厅除设一文学艺术展室外,另有几个房间是为作家、摄影家、科学家准备的创作科研基地。

现在大家看到是博物馆的长廊,总长100米,由36根柱子支撑。36根柱子表示三十六天罡,是36天罡支起这一片天地(天罡是北斗星)。 走是博物馆院里,眼前的这口大锅,这都是我们在民间收集的。上面这口锅是清朝末年筑造的,最早是黑地庙里的法器,作为熬粥施舍给穷人用,后来随着草原打碱流落到乾安县;在人民公社期间用它熬碱、装过马料、装过豆浆,还做过东北名菜猪肉炖粉条;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分配到个人,还当作洗澡的浴盆。它几经周折还逃过了历史上的三次大劫难。大炼钢铁时没把它炼掉,破四旧时没把它砸了,百姓挨饿时还没把它当成废铁给卖了,保存到现在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今摆放在博物馆里也实现了它自身的价值,大锅的经历就是大布苏百年历史的写照,是时代变迁的产物。 这面墙壁上展出的是环境保护宣传画,展出这组图片的目的是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壁墙上的照片展出的是大布苏湖里和泥林的景色,首先是苇海景观鸟。茂密的芦苇丛中许多珍禽鸟类在湖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进入苇海最美最惬意的时候是朝阳晨光之际,夕阳火红之时,到那时便有种仙境也不如的感觉了。在大布苏湖里还有一道奇异的自然景观"泥淖",被当地百姓俗称"大酱缸",人或牲畜一旦踏入便会越陷越深,直至遭到灭顶之灾。像"机关暗藏"、"酱缸密布"等都是在枯水期拍摄的。如果是丰水期,泥淖便会藏于水底,这里是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游客进入。

摄影使光阴留下永恒,赵显和在他的泥林记中写道"风雨雕刻,变幻莫测"、"日日月月添姿色,春夏秋冬又不同"。是啊,留下永恒的不仅是艺术的永恒,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那种家园的理想色彩,那种还自然与自然的神韵,这一切都是我们在一幅幅作品中能感受到的,但愿大自然和这些作品一样永恒。 现在来到的是古脊椎动物化石展厅,门前对联是"狼牙泥林奇妙地,犀象驼虎为一家"。这四种动物怎么能成为一家呢?我们进去参观。 本展厅展出的18种古生物化石"除猛犸象牙是在泥林南部发现外",其余都是在泥林北泉沟不足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的。有野马、野驴的化石。有它们的上颌骨和下颌骨。牙齿都是平的,是食草类动物。而且展出的数量非常丰富,证明二万多年前这些动物都是成群居住的。这面是野牛头骨化石,非常完整,比家牛要粗壮的多了。 原始牛:这种动物已灭绝。照片上这是完整的原始牛骨架,是1998年在双榆牛道沟出土的。因当时乾安没有博物馆,现存放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具完整的,国外只有意大利罗马大学做教学用。这面的头骨是2002年出土的,也十分完整。

王氏水牛、河套大角鹿现已灭绝。 诺氏驼,是骆驼的一种。从前骨、颈椎可以看出比现在的骆驼体形大的多,说明二万多年前这一带曾有沙漠地形,现已灭绝。 虎:这具虎头骨是十分完整的,从犬齿可以看出是典型的食肉类动物,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一具。那么,是不是现存东北虎祖先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鬣狗:相对而言,这面的鬣狗头骨就更为珍贵了。我们发现鬣狗有两个属,上面展出的是镐鬣狗头骨,是国内最完整的一具,目前世界上没有见报导,下面这是最后鬣狗的残缺头骨。这是复原象,现在非洲草原上还生活着这种鬣狗,以动物尸体为食,连骨头也吞下去,比老虎还要凶猛,就连狮子、金钱豹都不是它的对手,人们也叫它"土狼"。 大展柜里展出的是猛犸象牙,里面是出土的部分化石,外面是石膏仿制的实际长度达5米左右。墙上有它的复原图,肩高4米多,是恐龙灭绝后最大的食草类动物,它的毛长在50厘米左右,所以人们还称它为长毛像。 通过参观,大家心里可能会留下一个谜团,本展厅展出的化石都是在一个不足一百平方米的地方出土的,这些动物属种不同,生活习性不同,有的生活在森林,有的生活在草原,有的甚至生活有沙漠里,有的食草、有的食肉。是什么原因致使它们聚在一起的呢?这种现象在考古界和科学界仍然是个待解之谜。 现在走出古脊椎动物化石展厅,看到的是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大青石"的神秘来客--怪石,怪石在大布苏湖的千鸟苇塘的泥淖之中。

大家来到这里都会看到,乾安县是一马平川的大草原,没山没岭,没江没河,没有一处出产石头,那么这块大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有的学者说是"泉华石",是大布苏湖底喷泉亿万年的运动,是水的残留物,逐渐通过冻融作用由地下升上来的,这种说法虽来自科学,但总不能令人信服,因为在怪石四周有许多的大酱缸也就是泥淖。在泥淖里,别说是五吨重的大石头,就是百十斤的人一旦踏入也会无影无踪,那么这块大石头是如从泥淖中来的呢?现在还是个谜。 也有的学者说是陨石,若真是"天外来客"那可就不是"大青石"了,那就成了"大金石"了。说是飞来石,确实令人信服,但就其石头的品质和不见其铁质和燃烧状等,均不具备陨石的基本构成特点和外观。多年来,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你说我说,听起来都颇有道理。 也有人说怪石是彗星陨石,我们在科普中了解不少有关陨石的知识,但没有一个能说清楚彗星陨落的陨石为何样、何质呢。 我们知道,彗星是冰体,冰体进入大气层后残留下的物体是不是与大布苏湖怪石一样的物体?因为目前尚未听说何处有"彗星陨石"收藏,如果大布苏怪石真的是陨石,那就成了"世界之宝"了。 怪石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很多,有的说是开天辟地时,女娲补天时剩下的74块大石头,随意抛下天庭,落到乾安县,砸了74个大坑,所以乾安有74个大水泡子,大布苏湖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怪石是一块落入地下后留下的残缺。 大家看一下,这块大石头像不像一个石龟,这是尾,这是尾,所谓摸摸头,不犯愁,摸摸尾,一生美。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对泥林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但愿这神秘的天外来客在给世人以惊喜的同时,也为自己特殊的身找到令人叹服的佐证。 怪石正对着的是博物馆第二层厅--鸟类标本展厅。屏风上记载的是大布苏湖畔的鸟类名录及生活习性等,共计297种。本展厅共收藏大布苏湖畔鸟类标本123种,260余件,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金雕、丹顶鹤,国家二级保护鸟关数十种,许多都是雌雄标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就是当地十分常见的石鸡,而人们却误认为是小飞龙,其实真正的小飞龙是这只学名叫花尾榛鸫,是黑龙江的留鸟。飞龙汤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过去也是贡品。下面这两只是水边上常见的水鸟黑翅长脚鹬。鹬棒相争渔翁得利指的就是鹬科的鸟类。

"金雕"这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金雕,这是一只亚成体的,成体的颈部有金黄色的羽毛。寿命与人类相当"能活七八十岁"。它是非常凶猛的食肉类飞禽,在自然界人类是它唯一的天敌。任何动物都不是它的对手。在草原可以捕捉一只羊是轻而易举的,有"空中盟主"之称。"草鹭"苇海草丛中常见的水鸟,以水生小动物为食。因其等待食物像守株待兔一样,所以人们都叫它"长脖老等"。 白腰杓鹬:俗称"油拉罐"子。民间有句俗语称"油拉罐子卡前式--全靠嘴支着。"说明这只鸟的嘴比较尖,比较长,形容一个人尖嘴滑舌带有讽刺意味。 这面猛禽类鹰科的鸟类,其中有大、毛脚、白头鹞等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这只黑鸢俗名叫"老鹞子",老鹞子抓小鸡指的就是它,黑鸢常食老弱病残的鸭类和其它小动物。 这是?科的短耳?、长耳?,雕?通称猫头鹰。因为叫声凄惨人们视为不祥之物。俗语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这都是封建迷信说法。其实它是益鸟,以鼠类为食。 这棵树上的喜鹊、白头翁、煤山雀、雀鹰、大嘴乌鸦等都是常见的留鸟。 这面展出的是大布苏湖畔湿地鸟类生态景观,共48种。以鸭科为主,在大布苏湖的沼泽地上野鸭、鸿雁排队晚归,您将领略"晚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赤麻鸭,俗称"鸿雁",书中说的鸿雁传情指的就是这种鸟类。

像白眉鸭、绿翅鸭、花脸鸭、翘鼻麻鸭等都是常见的,特别是在秋天迁徙之际有成千上万只野鸭在这里栖息。这只野鸭她怀着慈母般的爱意,守在巢旁耐心地等待宝宝的到来。然后大家看到的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是一雌一雄,能飞行9000米-10000米的高空,是飞翔中的姣姣者。它体羽纯白,犹如绽开的雪莲,又似飘逸的仙女,被鸟类学家称为"鸟中的百合花"。 赤颈鷉:这是一种很奇特的鸟类,它长着鸡嘴、鸭身子,会飞、会游泳,是水里的游泳冠军。但在陆地上行走十分困难,故当地人称之为"王八鸭"。 浮在水面上那两只是亚成体的红嘴鸥,这是只成体银鸥。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上面的这幅情景:是一只苍鹰在空中捕捉猫头鹰,因为猫头鹰的天敌是苍鹰,也反映了食物链的生动情节。 这面展出的是草原鸟类,这只风头麦鸡谷名赖毛子,以食草籽和昆虫为食。 斑翅山鹑俗名沙半鸡,毛腿沙鸡俗名毛腿鸟,雉鸡又称野鸡都是草原上常见鸟类。

这棵树上都是一些常见的小山雀,其中有红点颜、蓝点颜、绣眼鸟,还有一种我们北方最小的鸟类柳莺,俗名小柳树叶,体长仅有8厘米。 然后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是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鹤类是我国人们所宠爱的珍禽,也是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它采食于浅水中,吃小鱼小虾,羽毛丰满,长嘴、长颈、长寿。在民间,丹顶鹤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所以有"松鹤延年"之说。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它一直与神仙相伴,故有"仙鹤"之称。 接下来的这两只是大麻鳽,俗名老牛哞,因为嘴比较尖,可以插到蚂蚁的洞里吃蚂蚁,而且还发出哞哞的叫声,同时在民间也叫年成雀,因为它叫一声就是一成年景。叫声越多,年成越好。 沙盘:这是保护区的缩微景观,大家站在这里可以看到保护区的全貌。保护区总面积是1100平方公里,泥林全长15华里,宽2华里,核心是大布苏湖,湖盆面积81.18平方公里,芦苇面积38平方公里。现在我手指的是泥林博物馆,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东边是保护区的山门和招待所,对面是泥林山庄,是集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最佳场所。

"天高任鸟飞"。大布苏狼牙坝自然保护区是鸟类自由翱翔,尽情歌唱的天地,是鸟类天然公园,是珍稀鸟类的物种宝库。这些鸟都是有益于人类的,它们给大自然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鸟是人类的朋友,是生物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珍惜、爱护鸟类,实现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美好景象。 这幅"乾安泥林"是中国科学资深院士、国际第四纪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东升老先生的亲笔题词。(通过他的鉴定,乾安泥林成了我们的专有名词)。 "从两万年时空隧道缓缓走来,展夫妻相爱在今朝款款风采",这是作家赵显和题写的。顾名思议,然后我们进去看一看就会明白了。 第三展厅看到的这两具装架的脊椎动物古化石就是国宝级文物披毛犀化石,是2000年6月份在泥林北泉沟不足4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的。经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探14实验室检测,距今20530年。它生存于第四纪晚更新世,是大型哺乳动物,植食类。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对夫妻披毛犀。如果大家感兴趣,不妨猜一下?哪个是雄性的,哪个是雌性的。现在我来告诉大家:1、分辨它们一目了然的是看它头部的鼻中隔,雄性披毛犀的鼻中隔是相通的,而雌性披毛犀的鼻中隔是封死的。2、分辨它还可以看盆骨,但盆骨要经过详细的测量。3、雄性骨架比雌性的粗壮。4、看披毛犀头部的角痕,雄性比雌性的要明显。雄性骨架肩高1.87米,长4.20米,雌性肩高1.78米,长3.78米。 后面展柜展出的是披毛犀的部分零星化石,经距骨鉴定有19具之多,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长康教授题写了"披毛犀之乡"以资勉励。 这个图片是披毛犀化石的出土地,其复杂经历、神秘死亡及形成过程令人充满了好奇,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其珍贵在于形成难,发现难(可遇不可求)保存难(20530年)据专家们推算,一万件生物遗体才能形成一件化石。这些珍贵的化石展现了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墙上展出的是披毛犀的复原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身披长毛,是典型的喜冷动物,毛长大约50厘米左右,现已灭绝。来绝原因等论不一,至今仍未找到确切答案。目前说法很多,主要归为两大类:1、是人类捕杀,繁殖率比较低,骤以灭绝。2、由于气候、地貌、植物、生态等因素的改变,使它不能适应,从而导致灭绝。事实上,它的灭绝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大自然的法则是适者生存。 "泥林风光美,乾安大地秀"是由原省委常委、省人大副主任任俊杰同志题写的。

这面的泥林风光展的是著名作家、摄影家,现任狼牙坝管理局局长孙正连同志拍摄的,从这一幅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泥林的亲情、关爱和推崇。 各位可能都是初次来到泥林,对泥林还不甚了解,但您一定能知道或到过广西的石林,同石林相比,泥林却毫不逊色。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特色,泥林更有其独特的韵味,来此观光的人都说"南有石林,北有泥林"。 今天大家从这些作品中就能领略到美丽神奇的泥林风光。泥林无不吸引着中外游客和科考工作者前来参观和科学考察,各电影厂和电视台也多次来采拍外景。在泥林中曾拍摄过电视剧《荒野》、《汉刘邦》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特别攻击队》。从这些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泥林完全出自大自然的绝妙手笔。这里既有新疆雅丹地貌的奇特,又有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的粗旷,乾安泥林叫人神往的正是她千姿百态,趣味横生的造型,有的像古埃及金字塔,有的像传说中的八仙形象…… 博物馆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配合,同时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原标题:乾安泥林博物馆简介 ( 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