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乾安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乾安
  地方资讯
提升技能惠民生 稳岗就业促发展
乾安县税务局开展税收宣传活动
牢记疫情防风险 文明祭扫筑平安
我县召开全县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
喜报送家门 崇军暖人心
大遐畜牧场南分分场:解放思想谋发
重阳敬老日 孝道代代传
乾安县举办第七届吉林省市民文化节
 
  节约行动
乾安县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世界水日节约网免费发1万瓶水
“联耕联种”整合资源节本增效
我县节水增粮行动进入攻坚阶段
管理把式 节能本事
乾安开辟审批“绿色通道”
乾安供电:严把春节节约廉洁关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春捺钵 乾安的明信片
时间:2016-3-11  来源:乾安新闻网  

  大型神话剧《大布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精彩亮相,获得了九项大奖,已经成了乾安的一张明信片。在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井方大地上,还有另一张明信片——辽“春捺钵”。乾安县是辽“春捺钵”的主要发祥地,并发现了“春捺钵”遗址群。要想全面了解辽“春捺钵”,就让我们梦回辽朝,重温一下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领略一下“春捺钵”的历史文化和无穷魅力吧!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捺钵”动地来。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是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为中国北部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辽代虽有首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内蒙古左旗林东镇),但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
  
  “捺钵”本是契丹语,意思是“行宫”“行帐”“行营”的意思,即“皇帝行走中的宫殿”。契丹人属于东胡族后裔,是一个游牧民族,其转徙不定、车马为家、“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决定了辽代皇帝的巡狩制,即皇帝不常住京城,而是随季节气候和水草的变化四时迁徙。“捺钵”是辽代富有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它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自契丹建立辽朝后,保留了这种风俗并赋予其政治意义,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捺钵”制度,即“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成为我国历史上以“移动的皇宫”治理国家的朝代。
  
  辽帝“捺钵”从正月开始,称“春捺钵”,约四月结束。“捺钵”地点在松嫩交汇湿地,洮儿河一带的湖沼草原,主要活动是钓鱼、捕鹅、射雁,同时安抚和震慑女真各部。“夏捺钵”约从六月开始,八月结束,地点在内蒙古赤峰一带,主要是议政、避暑。“秋捺钵”在山里,主要活动是习武。“冬捺钵”在辽上京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主要活动为议政、狩猎。史称“春水、夏凉、秋山、冬坐”。从辽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3年)开始,“春捺钵”固定在松嫩地区并延续了百余年。
  
  辽代被金取代以后,女真王朝也延续了这种活动,改称“剌钵”,文献称“春水秋山”,但规模已远不及契丹。到清代,清朝皇室同样保留了这种习俗,表现形式为冬季围猎。
  
  辽代皇帝自上京(今巴林左旗)率南北百官及家眷、仆从和数千御林军启程,向松嫩两江交汇处的“鱼儿泺”进发。
  
  队伍浩荡绵延数十里,行程约近千里,约两个月方到达湖边驻跸。皇帝大帐既定,后宫、百官及家眷、军士也依次建帐宿营。这时,千里之外的女真各部首领必须到场,献上贡品并接受皇帝的赏赐和飨宴。
  
  “春捺钵”的主要活动以捕鱼和猎雁、鹅为主,并借渔猎之机,大宴群臣和使节,约见各部首领、接纳贡品、商议国事。“春捺钵”时会举办“头鱼宴”“头雁宴”等。这是契丹族古老的仪式,也是辽代皇帝笼络周边部族的重要方式。
  
  “春捺钵”的第一次活动是凿冰捕鱼,皇帝先立帐湖上,凿冰眼钓鱼,捕到的第一条鱼称之为“头鱼”,主要是鲟鱼和鳙鱼(胖头鱼)。与群臣举行“头鱼宴”,置酒备菜,诵歌跳舞,至欢不散,一醉方休。待到候鸟北飞途经此地时,选侍卫在湿地草丛中搜寻鹅雁,然后以驯养的“海东青”(一种猛禽,学名游隼)捕鹅猎雁。捕获的第一只称之为“头鹅”,“头鹅”要祭祖,然后群臣享“头鹅宴”,群臣致贺语,舞乐歌欢,纵酒高呼,并将鹅毛撒得遍地,把长鹅毛插在帽子上寻欢作乐。这期间的一个多月里,契丹百官、女真首领终日歌舞飨宴,皇帝也同时处理国家政务。如有宋朝、高句丽等国使者,也都被邀聚于此,边宴乐边处理国家要事。当时的湖畔应是旌旗飘舞,毡帐连营,炊烟袅袅,马儿嘶鸣,一派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
  
  待江河解冻前,皇帝多往辽长春州(今前郭县塔虎城)巡视,慰问守城官兵。
  
  然后,率众向“夏捺钵”地进发。由此可见,“春捺钵”在渔猎宴饮的同时,也兼顾着统一国家、安顿后方的重大政治任务。
  
  乾安代有“捺钵”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献记载,“春捺钵”的地点有“鸭子泺”“大鱼泺”“鱼儿泺”等湖泊,还有同一年春季换不同地点的记载,说明辽帝来这里并非仅在一地扎营,这些松嫩湿地星罗棋布的湖泊就是“春捺钵”的地域。有关“春捺钵”地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为辽长春州,因为史书记载最常见的“捺钵”营地“鸭子泺”距长春州仅30里。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长春州即前郭县八郎镇的塔虎城,距离塔虎城30里左右的湖泊最大的是查干湖,其湖面符合文献所记“广五十里”的地理特征。据分析,查干湖应该是辽“春捺钵”地点之一。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的“春捺钵”遗址群,绵延数十公里,大致可分为3个片区,每区分布范围从1平方公里到5平方公里不等,可以印证当年“春捺钵”营帐规模之大。辽帝扎营湖西的情况说明,这里应该是契丹与女真的交界处,辽代“春捺钵”东临大湖为营,有利于震慑和防卫。
  
  花敖湖边的“春捺钵”遗址范围广袤,台基密布,形体高大,表现出皇家礼仪的恢宏气派。在台基群中,还可以见到分区分片居住的迹象,说明百官驻地,尊卑有序。
  
  辽代“捺钵”与国家政事紧密相连,辽代一切国家政事基本都在“捺钵”中进行。据史料记载,辽代皇帝前后来过吉林“春捺钵”29次。辽代皇帝从正月上旬从首都“上京”出发,一路车行,最后来到查干湖西南处(现吉林省乾安县境内)设“春捺钵”,前后历时60余天。
  
  而每次“捺钵”都“兴师动众”。遗址群发现了多处土台基,就是当时行营扎帐用的。以每个台基设一处营帐,每个营帐住8人计算,这与史料记载“捺钵”时百官、嫔妃及4000名御林军与皇帝同行的情况相呼应。并且台基的大小、高低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官员职务有关,皇帝、大臣所用的台基大小都有所不同,而士兵可能没有资格在台基上扎营。
  
  井方首次现遗址,名列探花在梓桑。“捺钵”作为辽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形式,已经有许多专门研究,但是,对相关遗存的探讨却因为考古资料的缺乏而长期停滞。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乾安县文物工作者通过查阅史料、咨询专家、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先后在查干湖西畔、花敖湖南岸发现了大片的营帐台基遗址,通过考古勘探,发现台基土层中夹杂大量红烧土粒、炭屑,证明此为人工堆埋而成。在台基附近还采集到辽金布纹瓦、陶瓷片、铜钱、石臼等遗物,可以确认是辽金时期形成。结合“捺钵”有营帐、野炊的现象,初步认定这些台基就是辽“春捺钵”遗址所在。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辽帝率领的人马有百官及其家眷,有宫中嫔妃及杂役,有数千名御林军,还有大量民夫及牲畜,如果再加上女真部众,其规模可想而知。
  
  鉴于“春捺钵”遗址群特殊的学术意义,省文物局从发现之初就立即组织专家到现场考察,并及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列入待批准的第七批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列。2010年,被推荐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发现”名单。目前,已成功获得“百大发现”荣誉并即将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捺钵”遗址露地面,四处惊艳我乾安。一、查干湖西岸地字区位于乾安县余字乡地字村西,分布面积约5.5平方公里,发现土台地基500余个。
  
  二、查干湖西岸腾字区位于乾安县种畜场腾字村北,分布面积约1平方公里,发现土台基120余个。
  
  三、查干湖西岸藏字区位于乾安县让字乡藏字村北,分布面积约1平方公里,发现土台基250余个。
  
  四、花敖湖南岸后鸣字区位于乾安县赞字乡后鸣字村西,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发现土台基900余个。
  
  查干冬捕源“春捺”,土台营帐见分明。金朝皇帝的“剌钵”也经常到查干湖一带来,在这里钓鱼、行猎,处理国事。至今在查干湖周边留下很多金代的遗址,出土过很多渔猎工具,仅捕鱼用的陶制网坠就有几种,方的、圆的,大小不一。出土的鱼叉分三股五股,在叉的尖部制有倒刺,安上长柄投射,是用来捕捉大鱼的工具。辽金时期的凿冰捕鱼法也传至后人,沿用至今。
  
  在对“春捺钵”遗址考古过程中,王忠军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分析查干湖应该是辽“春捺钵”地点之一。于是,在查干湖附近进行勘察,终于在查干湖西岸发现了多处营帐土台基。这些台基大致可分三个片区,现存高大的台基近580个,最高的近3米,最大的长方形台基长60余米。这可以印证当年“春捺钵”营帐规模之大。目前,已先后发现四处规模浩大的遗址群,全都保存得比较完好。
  
  此情可待成追忆,影响深远到如今。辽代的“捺钵”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金代、元代都有这一制度。甚至到清代,还有“春水”“秋山”仪式,实际上是“捺钵”制度的延续与传承。
  
  “捺钵”制度是辽代治国安邦的基本制度,对于辽朝这样一个多民族政权至关重要。辽代中期以后辽圣宗、辽兴宗和辽道宗三个皇帝都驾崩于“捺钵”地,说明它不仅在政治生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辽廷如影随形、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度。“捺钵”制度中游牧狩猎文化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宝贵元素,为中华文化北雄南秀、气象万千的多元一体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
  
  辽朝灭亡后,其“捺钵”制度对于中国北方民族建立的金、元、清三代政权却产生了深远影响。金皇统三年(1143年)七月,熙宗即曾“谕尚书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剌钵。”(《大金国志》卷一一《熙宗孝成皇帝》三)当然在四时“捺钵”的具体内容、程序规模、性质作用和持续时间上,金朝以后与辽时相比已不尽雷同。金代诗人赵秉文有《春水行》诗:“光春宫外春水生,驾鹅飞下寒犹轻。绿衣探使一鞭信,春风写入鸣鞘声。龙旃晓日迎天仗,小队长围圆月样。忽闻叠鼓一声飞,轻纹触破桃花浪。内家最爱海东青,锦鞲掣臂翻青冥。晴空一击雪花堕,连延十里风毛腥。初得头鹅夸得隽,一骑星驰荐陵寝。欢声沸入万年觞,琼毛散上千官鬓。不才无力答阳春,羞作长杨待从臣。闲与老农歌帝力,欢呼一曲太平人。”形象逼真地描写了“春捺钵”的猎鹅活动在金朝得以再现的生动场面。
  
  辽代“春捺钵”遗址群是中国对辽代“捺钵”遗址的首次发现。它将有助于理清中国地理考证中有关辽代“捺钵”地点的种种猜测,有助于验证史书中辽代“捺钵”制度的记载,研究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此外,还有助于对辽代另外的夏、秋、冬三类“捺钵”遗址的认定。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松原节约网   扶余市节约网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节约网   长岭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浪费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孩子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吉林省低碳经济网   节约方法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