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是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位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西北部。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纵长37公里,最宽处10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周长达128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时,水面面积345平方公里。蓄水6亿多立方米。
查干湖环境优美、景色秀丽,盛产鲤鱼、鲢鱼、鳙鱼等。夏日的查干湖碧波万顷、如茵绿草水天一色,此时放眼百里大湖,烟波浩淼,令人心旷神怡、胸襟豁达。湖畔凉爽宜人,驾驶快艇在幽深宽广的湖面飞舟斩浪,或是乘竹筏穿行在曲径通幽的蒲苇长廊赏荷戏水,或是团坐于浓密的野草丛中倾听悠扬的马头琴声,或是与茂密的树荫下接过蒙古族少女手中的银碗饮尽醇香的奶酒,或是坐在小舟上悠然垂钓、赏鸥鸟齐飞,此情此景此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更加回味悠长......
查干湖冬捕,一种古老的渔猎方式。2004年,中国城市研究会依据《亚太人文生态价值评价体系》,把查干湖冬捕评审列入"中华百大美景奇观"并载人《亚太国际卓具保留价值的生态历史财富》蓝皮书目录。2008年查干湖冬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查干湖冬捕景观成功人选"吉林八景",被誉为"冰湖腾鱼"。
查干湖冬捕前要举行跳舞祭湖醒网等仪式,这一习俗从辽金延续到当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头鱼拍卖更是热闹,一条鱼能卖到上万元。吃头鱼能带来好运据说历来帝王就喜欢吃查干湖的头鱼预示江山稳固风调雨顺。查干湖冬捕曾获单网捕鱼量最多的世界吉尼斯记录,一网最多能捕十多万斤。
查干湖是目前唯一仍然保留蒙古族最原始的捕渔方式,因此令这个活动被列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也因此令查干湖成为了吉林省新兴的旅游景点。冬捕每年举行,以令这个传统得以流传下去。渔夫会在湖上厚冰钻多个钻孔来下网,然后透过透明的冰层追踪鱼群的动向。捕渔的网的网孔遵照传统保持疏织,以确保鱼龄在五年以下的幼鱼可以游离渔网,以确保将来的渔获。即使如此,在2005年捕鱼曾创下一次下网捕获104,500公斤的渔获而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这个纪录于2008年被168,000公斤的渔获打破。
"查干湖冬季捕鱼节"是查干湖每年冬季的核心旅游卖点,加上附近的妙因古刹(藏传佛教)、查干湖滑雪场等景点,大力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基于这个日益商业化的活动,冬捕每年的头鱼往往成为当地富有阶层抢购的目标,亦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早在一万年前,古老的查干淖尔人就在这里以渔猎为生。古代的蒙古族之所以称查干湖为圣水母亲湖,主要是他们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以湖为生,惜湖如命,爱湖如母,尤其是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他们更是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查干湖冬捕)戗胜严寒,维系生活,繁衍生息,世代传续。真正的查干湖冬捕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据史料记载,辽帝最喜欢吃"冰鱼"。每年腊月,辽王都要率领家眷来北方,在查干湖湖面上搭建帐篷。在帐篷里把脚下的冰刮薄,薄到像纸片儿,这时可以看见鱼儿在冰下游动。看够了想吃时再将薄冰打开,鲜活的鱼儿就接二连三地跳上冰面……历史上习惯把这种冬捕称为"春捺钵"。查干湖冬捕不仅是一种渔猎文化,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冬捕是一项集体活动,使得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得以交流,一切文化和精神在冬捕的日子里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和传承。查干湖冬捕是人类生存成果的一次大的,全面的,辉煌的展示和普及。
查干湖冬捕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现代人对它的传承和发扬。查干湖开发区成立以来,深入挖掘整理查干湖冬捕这一独具特色的渔猎方式,重现了祭湖醒网仪式、冬网捕鱼等。同时,在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上又增加了查玛舞、民族歌舞、头鱼拍卖、现场观鱼和大型文艺活动等,不断丰富内容。截至目前,查干湖开发区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2006年,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被中国旅游产业年会评为"中国十大生态类节庆"。 ( 责任编辑:单士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