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叫它“潮尔”。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据史书记载,马头琴最早产生于东胡的“奚”部,故名“奚胡”或“胡琴”。欧阳修曾有“奚琴本出奚人乐”的诗句,指的就是马头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曾把马头琴带回欧洲,因此对西方弦乐的发展也产生过影响。
独特的人文环境产生独特的文化,是草原和世世代代生息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创造了马头琴,所以蒙古民族对马头琴的产生便赋予了神奇的传说。在一次“那达慕”大会上,牧人苏和骑的小白马跑在了最前面,惹得王爷嫉恨,用利箭射死了小白马。苏和想念心爱的小白马,日夜愤恨而忧伤,小白马就托梦告诉苏和,用木头和马尾做一把琴,将它的形象刻在琴头上。于是,马头琴便在草原上传开,成为草原牧民们忠实的朋友。
马头琴由琴杆、琴弓、音箱三部分构成,音箱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宫中尚龙,琴首多为龙头上面雕马头,后来多为马头的形象。最初的马头琴,音箱和琴杆用木材制成,音箱正背面蒙羊皮或马皮。琴弦用两束马尾、琴弓用树枝和马尾制成。由于马头琴音域宽广、音色浑厚而深沉,泛音丰富,为演奏者提供了可以尽情发挥演奏技巧的条件,因此,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欢快曲调往往能使人振奋、激动,如泣如诉的曲调令人感伤。据说,茫茫沙海的牧区草原,牧民不但放牧牛马羊,还放牧骆驼,刚出生的骆羔,母驼突然病死后,要马上找一头刚刚死去驼羔的母驼认养它,不然,孤独的驼羔便会饿死。但母驼往往见不是亲生驼羔不予认养。在这种情况下,牧人便将驼羔领到母驼跟前,用马头琴拉上一曲催人泪下的“劝奶曲”,母驼因此感动而让驼羔吃奶。所以,牧人说,马头琴不但是一件被人喜爱的乐器,还是一个有“情感”的朋友。
解放后,党和国家关心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马头琴这一古老的蒙古族民间乐器,更加赋予时代的特色,在祖国灿烂文化百花园中熠熠生辉。几十年来,马头琴经过无数演奏家和艺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并吸取其它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之长处,逐步发展成现代的马头琴。琴杆、音箱的侧、背板,采用传音共鸣性能优良的长白山色木或川滇枫木制作,面板用桐木或鱼鳞白松,面板里粘音梁、立音柱、二索马尾琴弦改用强度更好的尼龙丝,并根据地区的不同和传统,雕出风格不同的马头琴首,木弦轴改为机械铜轴,使音准更为准确,琴弓借鉴提琴弓加以改进,用苏木或红木制作,演奏起来技巧表现更加灵活,弦总和附件用乌木、红木等贵重木材,整把琴漂亮美观,富丽堂皇,并且发展了中音、次中音、儿童琴、高级专业琴、普及型琴等多种类型,成为被人珍视的工艺品。
改进后的马头琴,一改以往低沉、哀婉的音色,音域宽阔,音色干净、饱满、亮丽、悠扬、浑厚,具有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独奏,也可以齐奏或伴奏。它既可表现万马奔腾那宏大的场面,也可以表现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辽阔草原的意境,模仿马和一些其它动物的呜叫、表现雄鹰翱翔蓝天的勇敢英姿,它更是人们歌唱美好生活难得的乐器,可以说,凡是欣赏到演奏马头琴琴声的人不得不为那独特而优美的音色而征服,并深深喜爱上蒙古族这一民间乐器。现在马头琴不仅是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它已走出了草原,被其他各民族所喜用,而且马头琴已走向世界,为许多外国人演奏和使用。因此说,马头琴这一乐器是我们蒙古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责任编辑:单士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