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是全国100个易旱县市之一,是全省重点生态建设县市。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双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双辽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经过不懈努力,走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一条新路。
近年来,双辽市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开始走打井发展灌溉的发展之路。经过积极努力,双辽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1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从此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快速发展。通过3年重点县项目建设,共发展喷灌和管灌面积8.01万亩。双辽市抢抓国家对东北四省(区)大力发展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机遇,把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节水灌溉工程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2018年底,已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07万亩。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4.2亿元,旱田抗旱井总数达到14475眼,节水灌溉设备达到7800台(套),各类型的水泵和输水管带普及千家万户,全市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0万亩,其中管灌面积40万亩,喷灌面积29万亩,膜下滴灌面积41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明确工作方向和目标,从“十二五”开始编制的水利发展规划就以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将水源条件、耕地状况、当地政府积极性等方面细化到具体乡镇和村。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双辽市水利部门编制了双辽市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规划,规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每年都严格按照规划内容严格实施。同时,正确把握节水灌溉从示范推广到普及的每个环节。对节水灌溉普及推广不操之过急,采取了由户到屯、由点到面逐步延伸的策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精心谋划,扎实工作。在项目选择上,选择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节水意识强的村屯,并采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逐户走访等形式,将项目建设要求和效益情况向群众公布。按照国家和省里要求,项目设计的水泵配套动力均采用电力作为配套动力,每年在项目申报的同时,积极和市农电公司沟通协调,争取电力配套工程尽量向项目区倾斜。经过努力,项目区所有水源井都已列入了双辽农电部门机井通电规划之中,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规范建设,强化监督。工程开工后,水利部门在每个项目区乡镇召开由乡镇主管领导、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专题会议,从工程建设顺序、工程建设质量和标准等方面向群众作出承诺,让群众了解水源井进尺、出水量及配套设施等建设内容,掌握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配合的义务,使群众能够主动参与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规范施工单位的行为,杜绝不合格工程的产生,使得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加大培训,确保实效。为了能不断的拓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技术培训的辐射面积和效果,提高项目区乡镇对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认识及科技水平,让农民自己能安装、会使用、懂管理,是发挥喷灌技术优势、实现节水增产增效的关键。在项目建设期间,在各乡镇组织开展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技术培训工作,通过专家在各乡镇定点开课集中培训、田间地头专题演示和培训等方式,让农民真正学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技术知识和技能,起到学一人、带一片、富一方的示范带头作用。
加强宣传,因势利导。采取典型引路、事例教育、政策倾斜等办法,促使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节水示范区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通过高产栽培获得高效益,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节水技术。广泛宣传盲目打井和传统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的例子,教育群众树立危机意识和节水观念。
强化管护,确保运行。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水源井坐落在谁家地里就由谁牵头管护,水泵、喷灌设备由村里集中统一管护。农户在灌溉时到村里登记领取设备,并与村里签订管护合同,约束自身加强管护,确保设备在使用后完好无损,切实保证工程高质量长效运行。
水源工程及节水灌溉工程发挥了巨大效益。每年在出现旱情时,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群众开动所有抗旱水源设施开展抗旱自救,提出了“歇人不歇井,全力保丰收”的目标。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双辽市的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充分保障,农田水利建设也促进了种植结构的优化。随着水源工程建设及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适应高效农业、抗旱节水作物相关技术得到推广。玉米膜下滴灌、花生膜下滴灌、小麦等经济作物喷灌等技术得到全面应用。
节水灌溉使水的利用率普遍提高20%以上,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灌溉定额由原来的161m3/亩减少到了96m3/亩。有效的节水还增加了农民收入。经实测,喷灌一般比常规漫灌增产20%至30%,采用膜下滴灌可达40%,作物品质等级也可增加1-2等,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公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合作社里各型整装待发的农机,智能温室中带着浓重泥土气息的空气,自营店里绿色可溯源的各种农产品,这些都是双辽农业打破常规、奋力进取的展现,是双辽农业谋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只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双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希望的田野定将生机勃发。
( 责任编辑:马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