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0年4月,对双辽市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间点,因为这一时间点双辽如期退出贫困县序列。50个贫困村达标出列,10719户、20499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23%。 摘帽不松劲儿,双辽市持续发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总体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力度,抓住“三个一万人”这个重点,一对一包保,一户一策,一人一措,精准压实各级组织及广大干部责任,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 “防贫保”让咱们心里有底啦! 这两天,家住兴隆镇常熟村的脱贫户高文霞格外高兴。高文霞今年56岁,2015年底因类风湿病纳入建档立卡管理。2017年实现稳定脱贫。脱贫后,她甭提多高兴,到处宣讲精准扶贫的好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今年初,高文霞骑自行车不慎造成股骨隆间骨折。人不能劳动了,看病还需要钱,她又犯了愁。 “花了四万多呀,老遭罪啦!我寻思,这不一下子又返贫了吗。没想到哇!脱贫不脱保,政府还能管到底呀!”高文霞激动地对记者说。 “防贫保”是双辽市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的具体措施之一。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等因突发重病、重大灾害及就学等实施保险保障,全面兜牢底线。保险公司第一时间入户核查,并保证按标准理赔,高文霞的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这一重点,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双辽市一手抓贫困县高质量脱贫退出,一手抓防贫保障机制创建和落实。抓细抓实“一户一策”,提升农民群众内生动力,持续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质量。针对32户63名未脱贫人口多数为老弱病残的实际,进一步强化包保措施,在原包保人不变的情况下,新增乡科级领导干部包保,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做到“一户一策”。加大产业带动的作用,“滴灌式”投入。将未脱贫人口人均5000元投入的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春天米业,未脱贫人口每年每人分红1110元。同时,加大光伏收益扶持力度,人均光伏分红定额1500元以上。确保未脱贫的无劳动能力人口持续增收。针对113户247名脱贫监测人口,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统筹对“两不愁、三保障”等重点指标进行监测,对有劳动能力的落实保洁员、巡河员、护林员等扶贫专岗;对弱劳动能力,能走动,干不了重活的,落实纠纷调解员、政策宣讲员等扶贫专岗。同时,根据实际落实打井上电项目,从生产基础设施上保障其减少投入,增产增收,实现稳定长效脱贫。针对233户525名边缘人口。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保障措施,开展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逐户梳理并落实对应的扶贫专岗,确保其稳定增收。全面落实防贫保险保障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因突发的重病、重大灾害及就学等实施保险保障,兜牢底线。重点关注老年人、重症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以及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人员,及时给予救助,稳定解决基本生计。确保未脱贫户稳定达标脱贫,已脱贫户长效增收不返贫,边缘户持续增收不致贫。 产业扶贫让咱有了奔头儿! 线上销售,线下生产,双辽市双英花生专业种植合作社在社长张英的带领下发展壮大,吸引近千名农户组团发展,种植花生达到20万亩,引导带动近百个贫困户致富增收。杨勇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了1公顷花生。“这个产量不低呀!一垧地一万多斤呢,两块八一斤到家来收,你说能不挣钱吗!”说起在合作社带动下种花生挣到了钱,杨勇满脸都是笑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群众,由包保部门出资,逐户落实鸡鸭鹅羊猪等投资少、见效快的养殖扶贫项目、果树种植项目,农家小院儿成为贫困群众奔向富裕路的强劲跳板。宝山村建设花生脱壳厂,带动全村种植花生2600亩;巨兴村建成米面加工厂,带动发展小冰麦种植1500亩;双龙村发展庭院土豆种植、笨鸡养殖;东明镇盘山村落实草砖项目,变废为宝,既解决生态环保的问题,又能达到增收目的;分布式村级光伏电站,年收益900万左右;规模化农业产业园区引导农民种植水稻、花生、瓜菜、杂粮等经济作物92万亩,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扶贫车间、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产业园区……都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满足感。扶贫干部就是咱的家里人呐! 清晨,陈雷习惯早起在村里走走,顺路给低保户张大娘送去两棵果树苗,并帮她栽好、浇水、培土……走在笔直的水泥路上,两侧的杨柳正努力抽出新芽,各家各户院子里的桃花争相绽放,早起的乡亲们和自己热络的打着招呼,迎出院门口,扯着自己去家里吃饭……作为扎根基层的驻村第一书记,陈雷明白自己的工作对于贫困群众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前太平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63人,已全部稳定脱贫。几年来,陈书记帮着村里干的实事儿大家伙都记着:一是打通了村里的路。2016年以来,包保部门和驻村干部帮助联系新建水泥路8公里。安装路灯200杆,实现了整村亮化;帮助村里建设广场、村部,建强基层组织阵地。原来村里的路横七竖八,断头路、死胡同、垃圾堆随处可见,乡亲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那个埋汰劲儿就别提啦!小偷进来都找不着道哇!”村民牛事成调侃着。二是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住上安全房,教育、医疗、低保等保障性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直线攀升。三是扶贫项目让大家腰包鼓了起来。光伏电站装机容量291千瓦,年获得纯利润8.4万元;泥鳅养殖年获纯利润2.48万元;“千里辽河”可视可追溯水稻种植项目,依托绿优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150亩,实施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引领带动农民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我心里对乡亲们有感情了,你要是让我离开这,还真是舍不得呢。看着大家伙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在广场上扭秧歌、跳广场舞,那种高兴劲儿,无论是多苦多累,都值了!”陈雷肯定的说。 双辽市通过抓党建促脱贫,省市县乡村五级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包保全覆盖。成立驻村工作党委,206名第一书记深入扶贫一线,宣讲扶贫政策,逐户落实脱贫项目,唠农村嗑、吃农家饭,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用实干赢得信任,用真诚化解隔阂,驻村干部成了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鲜红的旗帜已深深扎根干部群众心中,旗帜是方向,指引党员干部奋勇向前;旗帜是希望,带给农民群众是沉甸甸的满足和幸福。脱贫攻坚让贫困群众收获了改变生活的勇气,也让帮扶干部收获了牢不可摧的干群鱼水关系。决战脱贫攻坚,双辽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 责任编辑:马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