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舒兰,满语“果实”之意。金秋九月,城市晚报记者初次造访这座“果实之城”,恰逢稻海金黄,稻香舒兰便成了第一记忆。 9月9日,吉林舒兰。在金星村朝鲜族聚居的地方,村老年协会主任金英爱正与姐妹们穿着漂亮的朝鲜族民族服装在丰收的稻田间跳舞,这些平均年龄已过七旬的大妈们庆祝村中“稻花香”大丰收。金英爱说,她们村的大米全国有名,丰收的季节,她们这些朝鲜族姐妹们就会四处走,庆祝稻米丰收,跳丰收舞、手鼓舞,表达心中喜悦,给自己村中的稻米打广告。 “舒兰大米”,改革开放40年,在我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中,这个区域品牌越来越响、越来越亮。金灿灿、沉甸甸的稻海间,置身其中,听着舒兰人娓娓道来“稻香舒兰”。 “1978年,那年我10岁,我有印象,当时分产到户第一年,我们这个地方种稻谷的不多,当时大米每斤4毛钱上下,跟现在没法比了,现在我们这大米都能卖到一斤十几块了,从市场来说我们翻了几十倍了。改革开放这40年,身边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觉就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蔡兴宝,吉米稻香有机现代农场技术负责人,记者跟着他来到稻田间,漫步在实木甬道和玻璃栈道上,一种观光旅游的休闲与惬意悠然在心,脚下玻璃栈道下盛开着各种鲜花。“我们的区域采用的是立体种植的模式,通过稻田间这些花卉可以监测,可以看出我们不用农药,因为如果用了农药,这些花卉就生长不起来。另外,稻田里我们养鸭子,通过这种稻鸭共生,鸭子可以把小草吃掉,大点的草被鸭子踩踏一部分,鸭子在稻田里除草同时,排泄物也是水稻上好肥料,稻田鸭产出的鸭蛋也特别好吃,鸭肉肥而鲜美。”蔡兴宝像导游似的介绍着眼前的生态稻场,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感受不到这位土生土长舒兰农民经历的时代变革带给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喜悦。 “舒兰大米”历史上被称为皇家贡米,因为舒兰处在北纬44度世界公认的水稻生长黄金带,境内森林、水草覆盖率达65%,周边无重工业,气候环境符合国家A级绿色食品的大气标准;土壤渗透性好,养分含量高,PH值6.0到7.02;充足的降雨和舒兰境内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两大水系更为舒兰大米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充沛水源;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雨季同时,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35-140天之间,这样的气候生态更适宜水稻生长;无公害的耕种生产模式(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令这里成为国家绿色水稻基地实至名归;颗粒饱满、外观透亮,蒸煮后米香四溢,入口软硬适中,唇齿留香。 舒兰小城,品着稻花香,回想40年前,蔡兴宝颇有感慨。“1978年,我们当地百姓以低洼地块和灌溉条件改造水田,那时种植需要牛马犁田,然后人工栽培,需要经历薅水稻过程,那时产量也低,水稻品种单一,市场供应量小。真正扩大面积,在1993年后,由于水稻与玉米的价差,我们开始大面积改造,1993年后,我们的区域有40%左右都改成水田了,我们现有的937亩,改造前是旱田地种植玉米为主的,通过水平改造,单块改成规模种植化模式,这两年逐渐把地改成优质水田……”蔡兴宝指着稻田里的巨型草人,思绪很快回到了眼前,“现在这些田间艺术品都是我女儿想法,她有文化,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了一阵,我这边缺人手,她现在已经放弃了大城市的那些优越,沉心静气跟着我,现在可以说她在帮着我一起干家乡水稻这项伟大的事业……” “你看我的穿着打扮不太像一个农民,其实呢,我在家乡这片土壤上已经打拼了4年了。4年来,我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种田,一起致富,然后把家乡的好产品推广出去。”蔡雪,蔡兴宝的女儿,稻田里的那些充满文化气息的稻草人就是她脑子里的想法,为了把稻田文化做到人们心坎上,这个90后的女孩还亲自跑全国各地考察,请来吉林艺术学院的老师们出主意、想办法、设计、施工……经过一顿忙活,当下呈现在稻田里的景象不仅仅是一派金黄丰收的稻浪,更有点缀在稻浪之间的艺术稻草人,这吸引了远近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赏景。 打造农旅文化,将休闲农业与水稻种植结合起来,这也是蔡雪心中的一个正在实现的梦想。“一个大学生能够从大城市回到农村,回到自己家乡的土壤上,我内心感觉很踏实。”站在三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稻田地里,蔡雪,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孩纤弱中透着一股子挡也挡不住的干练,一股子年轻人积极向上的劲头。 “我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在那里的工作薪资很好,也不是很累,可以说自己已经能够独挡一面了。但是心里一直惦记家,特别逢年过节,远在异乡为异客,父亲在家这边种水稻已经有丰富经验了,可以说已经是半个水稻专家了,他带领乡亲们把家里的水稻种的很好,每次和家人通电话,父亲总能流露出让我回家帮忙的想法,这让我犹豫了,看着身边好多同学姐妹都留在大城市,或往国外跑,我有些纠结……”农业前景广阔,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乡的好产品带出去呢?蔡雪在犹豫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后,决定回到家乡。 “虽然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但是对水稻的知识还是一知半解,对销售也没有任何经验,但是,我通过不断走到田间地头向父辈们请教,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知识,然后从一开始没有人脉,没有资源,然后一点点积累客户。4年来,我们通过线上线下不断宣传,我们舒兰大米已经推广到了长三角、珠三角、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每年销量能有两千吨,带领我们50户社员从原来的普通种植到现在加入合作社,舒兰水稻质量、产量、销量都明显提升,我们的产品现在一路销到国外。”蔡雪说,她现在特别认同四年前的选择,回到家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农村这片土壤上,一个年轻人根植其中,也会有很大的成就,广阔的前景和未来。 改革开放40年,从最初的单一品种,到多品种,无公害绿色种植,蟹田稻、鸭田稻,以及私人订制稻田的出现等等,作为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舒兰的农业基础较好,强农富民与生态立市相辅相成。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被吸引到黑土地上痴心耕作,他们在加速“舒兰大米”品牌打造过程中,以更新的思维和智慧打造舒兰大米从种到销的全程高端化,重新诠释舒兰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内涵。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舒兰大米”品牌,舒兰市委、市政府的目标可不是多卖几斤米,提高一点儿价格,而是将目标确定在做强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打造一张地域名片、促进一座城市快速发展的高度上。居高声自远,“舒兰大米”品牌如今已扬名大江南北,走向海外。 记者手记 对于一个从黑土地走出去的大学生,上海这样一线城市的精彩与立足后的成就感很难让人放弃。蔡雪,一个能用流利英语驰骋大上海的年轻貌美女孩,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扎根黑土地,我们不能不说,这个女孩足够勇气。这四年,蔡雪自己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正在努力成为一个新农人,如她所说“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未来农业发展越来越好的前景下,在吉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越来越多像蔡雪这样的大学生,这样的年轻人投身自己家乡的发展建设中,用聪明才智,一腔热情带动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富裕起来。/记者王海涛报道摄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