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大棚里,一株株杮子已有半人高了,每株上都挂着鸡蛋大小的杮子,阳光下,犹如一串串绿珍珠。“这就是我们村独有的‘长麻沟’杮子。这些果子,我们准备端午节时上市。”指着满棚杮子,沈祥春一脸自豪。他说:“我们‘长麻沟’杮子,批发价比其他品种杮子的零售价都贵。”
沈祥春是舒兰市吉舒街道曙光村党支部书记。他说:“现在除了我们村,别的地方都没有这个品种。就连科研院所也不再出这个品种的种子了。”
曙光村紧挨着舒兰市区。这个村人多地少,平地更少。全村耕地面积90多公顷,其中能用来种植棚膜蔬菜的一等地面积超不过30公顷,且集中在该村的长麻沟一带,其他全是坡地。在生产队的那个年代,曙光村长麻沟屯就是舒兰市及当地煤矿企业的蔬菜供应基地。在沈祥春的讲述中,一个“长麻沟”杮子的故事完整呈现。
赫赫有名的“长麻沟杮子”学名叫“丽春”西红杮。这个品种,口感极好,但缺点是产量低,易生病害,不易管理。所以,渐渐地,市场经济大潮袭来时,这个品种在其他地方被产量更高的品种替代了,只有曙光村的农民还自己坚持培育着这个品种。
沈翠文是长麻沟屯的农民。她说,和大家一样,她最初留这个品种的种子,只是觉得它口感好,想种点给自己家人吃。可是,慢慢地,她发现,城里的人也越来越认可这个品种了,宁可花钱多一些。而且随着棚膜技术的发展,农民们也算了一笔账:一栋大棚,种完一茬“丽春”西红杮后,还能种一茬黄瓜,两者相加,收入是种玉米的近30倍。用绿色标准种出的“丽春”杮子,其价格更是让人心跳加快地好。于是,“丽春”又火了。坚持终于修成了正果。由于这个品种的西红杮只有长麻沟出产,所以,“长麻沟”逐渐取代了“丽春”,成为这个品种杮子最响亮的名字。连带着,曙光村的其他果蔬也变得好销了。现在,在这个村,有一半人家在发展棚膜经济。沈翠文还道出了一个秘密:“这个品种最大特点是,自然熟时,杮子由里往外红。为了让‘长麻沟’杮子保持原来的品质,我们村民也都形成公约,坚持不用农药和激素,坚持自然熟!”
“长麻沟”杮子让当地村民尝到了甜头,但他们不满足现有的成绩。针对全村坡地多、旱田多的特点,配合清收还林,这两年,曙光村积极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掀起了新一股发展棚膜经济的高潮。李友就是其中的受益者。2013年,他在村里的统一组织下,到外地进行了考察学习。2014年6月,他将承包的1.1公顷玉米地改为种植山葡萄。他的葡萄基地,预计于今年8月份就会产生效益,收益将在15万元左右。他笑言:“我们这是大果(杮子)带小果(葡萄),发展更有劲!”
为更好地推动特色棚膜经济的发展,曙光村也于今年初成立了集体企业——长麻沟果菜种植有限公司。沈祥春说:“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这个公司,进一步引导农民标准化种植,在统一品牌和包装、统一技术和管理上下工夫,力争让‘长麻沟’这个品牌为我们村民创造更多的价值!” ( 责任编辑:宣芮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