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座城市里从来都不缺少承载历史、记录时代的痕迹,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寻访:村民都知“于东家” 记者一行抵达舒兰市天德乡邓家村后,经多方打探,在当地村民口中了解到此处确实有一处古墓,但是找了近一个小时却没有找到。记者向当地人打听“于荫霖墓”时,他们表示不知道。后来,记者遇到了村民杨先生。杨先生说:“你们打听于荫霖没有多少人知道,要是问‘于东家’就都知道了。” 记者从杨先生处了解到,邓家村村民从老一辈口中得知此地曾有一户姓于的大户人家,并称呼于家的主人为“于东家”。“约50年前,我姐夫曾在‘于东家’家里做工,我听他说过石顶山上有一处大墓,里面葬着‘于东家’的长辈。”杨先生说。 探查:古墓“藏”在半山腰 当日13时许,在杨先生的指引下,记者一行终于见到了于荫霖墓。在布满枯叶的半山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残缺的石制香炉,石香炉后侧是一个2米多深的坑,深坑一侧露出大青砖砌成的墓室,室壁上有一个大洞。皮福生说,这个洞明显有铁锤、铁钎凿打的痕迹,应该是一个盗洞。在深坑边缘,还有两处小洞,记者从小洞望进去,两处小洞非常深,里面空间较大。据皮福生和唐秋伟介绍,有盗洞的位置是于荫霖墓的主室,用于安放墓主的棺材和陪葬品,而深坑边缘的两处小洞则通向两处侧室,安葬的人多为墓主的妻子、妾侍。 “于荫霖墓的工艺非常讲究,墓上方覆盖着厚厚的三合土,大青砖的垒砌方式为‘干摆’,这种工艺既费时又费钱。”皮福生说。“从这种修墓方式能看出来,于荫霖的后人家里应该很富庶,不然不会用这种昂贵的修墓方式。”唐秋伟说。 研究员:四兄弟均为进士 “于荫霖在吉林较为出名,他为官清廉,敢于直谏,是清代少数不隶属于旗籍,又能做到大官的汉人。”据皮福生介绍,于荫霖为清朝咸丰年间的进士,曾任广东按察使、安徽布政使以及湖北、河南巡抚。于荫霖还是著名诗人、书法家。 “于氏家族书香门第,于荫霖四兄弟均为进士。”皮福生说,四兄弟均为进士,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较为少见。 村民:于荫霖墓曾多次被盗 “我小时候曾经进去看过,里面什么也没有了。”杨先生说。邓家村中的几名老人也表示,这个墓曾经多次被盗。 据皮福生介绍,于荫霖墓在东北三省算是较大型的墓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 责任编辑:宣芮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