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的童年是在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沟村度过的,后随父亲北上长春,读高小时,因“辱骂师长”而被学校开除。那时,萧军一生的性情已初露端倪。事实上,他早已厌倦了枯燥的学校生活。1925年,年满18岁的萧军从父亲那里讨来“独立谋生”的资格,踌躇满志地告别长春,来到了吉林城,在吉林陆军三十四团当上了一名骑兵。那时他的名字叫刘吟飞。 入伍不久,萧军就因为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而升为见习文书上士。他喜欢美丽的吉林城,但是他也逐渐发现,自己所崇尚的军旅生活,不但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而且充满了野蛮、黑暗、血腥和庸俗。1927年秋,萧军考入沈阳东北陆军讲武堂所属的宪兵教练处,学习法律和军事,离开了吉林。 萧军和舒兰的第一次缘分诞生于1928年。那年春天,他结束了在宪兵教练处为期八个月的学习,以第二名的成绩顺利毕业,到哈尔滨去做实习宪兵。让萧军想不到的是,宪兵连同样是一个“黑色的沼泽”。就在这时,他在吉林当骑兵时结交的朋友王宜之在舒兰给他发了一封电报,约他在舒兰见面,说是有要事相商。 王宜之比萧军大了八九岁,辽宁省辽中县人,是一个热忱的爱国志士。中学时代,他曾投笔从戎,不久对军阀部队失望,开始浪迹天涯从事社会活动。来到吉林后,与萧军结成了朋友,他们都有一身浩然正气,在一起谈国家,谈人生,谈前途,非常默契。 接到王宜之的电报后,萧军就在宪兵连请了长假,只身来到舒兰县城。他没有再返回哈尔滨的宪兵连,而是留在舒兰等待时机。 当时,萧军在吉林骑兵营时认识的朋友兼战友方靖远已从吉林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本校,在他的帮助下,萧军顶替了一个中途退学的学员,也进入讲武堂候补生队。1928年9月,萧军离开舒兰来到了沈阳北大营。 不久,王宜之也从舒兰来到沈阳,三个朋友又在沈阳相聚。 萧军第二次到舒兰是在1931年夏天。萧军从候补生队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本校炮兵科后,到1930年夏,军事课程全部学完,并且通过了结业考试。然而就在毕业前夕,萧军因替同学打抱不平殴打了队长,结果又被开除。后来他到东北军二十四旅做过见习官,又到东北宪兵教练处任过少尉军事及武术助教。但是他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希望和归宿。 而方靖远顺利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骑兵训练总监部,派往郑家屯骑兵团。1931年春,又被调到洮南洮辽镇守署参谋处。当年暑假期间,舒兰驻军马玉刚营长函请方靖远到他的营部担任营副。方靖远为此征求萧军意见,结果萧军非常支持他到舒兰赴任。方靖远就在洮辽镇守署请了长假,先到沈阳,住在萧军的家里。几天后,萧军陪方靖远一起来到舒兰,送他赴任。 三年前在舒兰,经王宜之介绍,萧军已经认识了马玉刚营长并结为朋友。他和方靖远到舒兰后,就住在马玉刚的营部。马玉刚和方靖远同是辽宁台安人,也同是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的校友。三个新朋旧友聚在一起,度过了20多天的愉快生活,萧军才依依不舍地告辞,回到沈阳。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萧军猛然觉醒,也促使了他第三次来到舒兰。日军进犯,萧军对于东北军的不抵抗感到非常气愤,一颗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准备“揭竿而起”,这才是萧军的真正性格。他在自己供职的沈阳东北宪兵教练处发动学员组织抗日游击队失败后,就愤然离开那里,住进了沈阳工业区。 然后,他怀揣一腔爱国热情再次来到了舒兰。他希望舒兰这个由陌生到渐渐熟悉的小城,能够成为他的战场和舞台,毕竟在舒兰,他曾经获得过无穷的觉悟和力量。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组织经验,他们的行动失败了。 萧军他们在叛军的监视下,离开舒兰逃往哈尔滨,他给舒兰留下了一声长叹和一个孤独的英雄的背影。那是79年前寒冷的冬天。 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扼杀萧军心底的愿望,他准备再找机会参加抗日部队打游击。在哈尔滨,他暂以三郎为笔名写点文章糊口。不久结识了被困旅馆的萧红,一起走上了左翼文学创作道路,并演绎出东北文坛一段不朽的佳话。( 责任编辑:宣芮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