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四平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四平

  地方资讯
推动全市科技项目工作再上新台阶
让留守儿童 随迁子女在红色文化传
促进建言成果转化落地 助力四平玉
寻访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服务百姓 呵护健康
聚焦基层基础 严格人选选配
层层压实责任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数字梨树监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节约行动
大兴“光盘”之风 节俭文明用餐
优化结构促发展 节能降耗显成效
我市举办“节水中国 你我同行”主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我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软环境建
冰箱新国标即将实施 倡导节能环保
省3a以上景区将一次换乘可达
我省推行企业名称全程电子化登记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节约行动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时间:2017-11-20  来源:ctv我是长春人  
原标题:李晓群做客《我是长春人》畅谈: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事事有浪费,处处可节约”“浪费是个病,不治可不行”这是李晓群常挂嘴边的两句话,三十多年的时间 ,李晓群寻觅着一条中国式节约之路,通过网络传播节约理念,让节约的观念、方法、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李晓群长期从事节约问题的研究工作,倡导让节约成为一种生活和工作态度。他身体力行,晚上家里的灯只能开一个,抽水马桶永远使用“半水”按钮,5公里以内的路程无特殊情况一律步行,基本不打车。他三十多年如一日,搞科研、出书、写论文、办讲座、不断宣讲节约理念和方法。2005年8月,李晓群创办了国内首家节约专题网站——节约网,李晓群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优势,大力推广节约文化、节约产品和节约方法。今晚李晓群将做客访谈现场,为我们讲述他的倡导节约之路。
  
  主持人:现场以及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观看本期的《我是长春人》,我是主持人侯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作任务。在2005年8月,长春人李晓群以前瞻性的眼光,运用互联网+节约的模式,创办了节约网,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宣传节约,反对浪费,让节约走进千家万户。从开始的不被人理解,到如今“节约”二字已经深入人心,这背后要付出多少艰辛呢?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请来了李晓群老师来做客,和我们聊一聊他大半辈子都在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宣传节约,反对浪费”。那现在就让我们掌声有请节约网的创始人李晓群老师到前台来,有请。
  
  李晓群: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您好,欢迎来到节目中做客,也请您和我们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
  
  李晓群:观众朋友们好,我是李晓群,很高兴来到《我是长春人》节目。
  
  主持人:李老师,那我们都知道您创办了节约网,而其实创办节约网之前,一直延续到现在,您从事提倡节约和反对浪费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能不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您之前的情况,年轻的时候都从事了什么工作?
  
  李晓群:上中学的时候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后期都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是1968年下乡的,当时叫九台县兴隆公社韩家大队,那个生产队算是比较困难的,下乡的第一感觉就是没有电,当时长春都有电,但他们那里没有电,为什么没有电?因为电不足,电都干什么了?那时候给工业用了,所以农村基本上就经常没有电。习惯之后,我在1971年被调回来,知识青年被调到工厂,我被派到发电设备修造厂,发电设备修造厂是给吉林省所有电厂做维护修理工作的,所以这个工厂用电不花钱,到这个工厂跟农村一对比,就有好多感悟。我去工厂的时候赶上秋天,那时候工厂都分地瓜分土豆,当时我们的大电炉子相当于现在咱们家庭菜窖那么大,电阻丝很粗,它本来是给工厂加工零件用的,但往里面扔十多斤地瓜,就拿大电炉子烤地瓜,我想这些电要供农村用的话,几个公社也能够用了。
主持人:李老师,您在工厂的时候是多大年纪?
  
  李晓群:二十四五岁。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就有自己的深刻感受了,农村可能很多地区用不上电,但是在工厂的时候可能为了烤点地瓜,这么多的电量就被浪费了,后来也是了解到恢复高考了,您又参加高考去了是吗?
  
  李晓群:1978年恢复高考,我就从工厂考到吉林大学,那时候大学的灯都是通明,大学或整个社会不太讲浪费电的事,基本上晚自习教室的灯都是点着的,个别时候学校也讲过几回,但关灯的很少。
  
  主持人:真的李老师,肯定很多人会问您,说二十多岁的年纪,大多数人都会关注我的学业呀,但您一直关注的是我们的资源是不是合理化的使用了。
  
  李晓群:因为我在发电设备修造厂吗,走了好多电厂,知道一度电生产出来非常不容易,这么复杂生产出来的电,在有的地方很轻易的就给它浪费了。
  
  主持人:可能很多人也会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就觉得我自己注意一下就行了,可能一个社会上整体的现象,我还管不了,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那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到要把研究浪费、研究节约,当成了自己一个要坚持的事呢?
  
  李晓群:我大学毕业之后分到长春市委党校,那时候施行干部知识化、专业化,党校就调来一批学理工科的人。在党校我们有个校长,他就提出你们看这个灯关没关,
  
  值班的时候经常发现不关灯的教研室和教室,再一查值班日记,几乎天天都有这样的例子。尽管这个老校长他提出这件事了,党校这方面算是做的好的但也没做到。之后我在党校又考到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经济管理专业的时候,有个课叫做中国古代思想史,其中有一个中国古代节俭思想,在一个中国古代思想史还有一个课叫做外国管理史,主要讲的是国外的科学管理阶段,在工厂中怎么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这个事情。
  
  主持人: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在党校学习的这段时间,您所接触到的知识和学习,成为了您研究浪费的一个萌芽阶段。我看到资料上说,您在1991年的时候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与浪费问题的课题研究。这个是您做的第一个课题么?
  
  李晓群:这个是我做的第一个国家课题,1988年评的副教授,评完副教授就有资格申报国家项目,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浪费问题应该是国内第一个关于浪费的专题项目,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对浪费整体来说不是特别重视,在这课题中我提出一个观点,浪费大、效率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两大包袱。
  
  主持人: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您又到了社科院工作?
  
  李晓群:在党校以教学为主,那时候我就开始研究浪费和节约这个课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条件和研究氛围比党校更好,所以1993年就调到社科院去了。
  
  主持人:在社科院您是主要从事什么工作?研究的主要范围还是围绕节约和浪费吗?
  
  李晓群:那时候是先到社科院新成立的软科学研究所,我就提出了管理进步的思想,科技进步大家都熟悉,科技和管理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但实际上更侧重科技,对管理相对来说不太重视,而浪费好多事既有科技问题又有管理问题,从管理问题怎么解决浪费问题。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在我们古代有没有经典的关于节约关于浪费的故事。
  
  李晓群:这个就太多了,比如说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样的成语很多,我们还编了一本,我看过一个古代勤俭节约小故事,其中有一个“千人糕”的故事,这个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小学课本都有。一个小孩的舅舅说,你什么时候有空到我家,我请你吃千人糕,那小孩一听千人糕就非常期待,那时候总是吃不饱,很多好吃的都争着去吃,盼着去吃千人糕,可吃下去才发现就是一个发糕,他舅舅讲,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得先有种子,之后种在地里,种子长成庄稼,除草、施肥、收割再加工磨成面蒸出来,这个小孩才懂了这个典故的意义,意义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想中国节约文化和节约故事是应该走向世界,影响很多人的。
  
  主持人:那结合您目前的研究,您给我们说一说,浪费到底是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还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普遍现象?
  
  李晓群:比较有见识的政府和国家都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当做一个重要的事情来做,我们知道有“无烟日”,“无烟日”是动员大家少抽点烟。有“无车日”,汽车是城市最大的移动污染源,很多国家都制定了让燃油车退出市场的计划,到2030年或2050年,可能就禁止用烧汽油的车了。还有“粮食日”,体验节约粮食,这些节日都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还有“熄灯一小时”体验节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主持人:我们先谈谈浪费,再谈谈节约,比如就以盒饭这事,可能我们很多饭店不会转变这个观念,您觉得您研究的这个思路,真正在社会上进行推广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李晓群:从饭店自身利益讲,卖出去越多越好,这个实际上是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但你到自助餐那,那摆了很多盘让你选,会尽量把盘子做的小一点。还有一些饭店,大家吃完了基本不剩,你想想是哪些饭店?
  
  主持人:我真的接触的很少。
  
  李晓群:不能,你肯定去过,而且大家都去过,肯德基和麦当劳大家去过没有,在那是不是剩的就比较少,不管肯德基和麦当劳其它方面怎么样,起码在这点上,它能做到,我们其它饭店也应该争取能做到,这就是讲管理,通过各种方面,科技进步和管理进步结合,逐渐推进节约这件事情,但这只是从一部分物质上来说。
  
  主持人:李老师其实一直是以忧国忧民的状态在进行研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而且如您所说,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你也是反复的在提说,这件事情其实关乎到我们百姓的根本利益,但是因为它没有办法直接和我们的利益链接起来,所以很多时候百姓认识不到,那这个时候您可能就会想,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在社会上最大力度的来宣传,让大家减少浪费,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你创办了节约网吗?
  
  李晓群:我是2005年创办的节约网,办节约网之前我在社科院工作,那时候在社科院搞研究都有计算机,经常在网上查资料、写文章,但那时候我还没想办节约网。2004年年底,我写了一篇文章《两只老虎》,投到搜狐网站那去了,也就两三天,搜狐就来信告诉我发表了,在搜狐网登出来了,这是我在网上登出的第一篇文章。登出来之后到处都转载,好多人都赞成,包括新华社很多单位都转了。而我们平时写的东西,比如发表在刊物上或者发表在书里面,阅读量都很有限,这件事对我影响非常大,之后我就对网站更加关心了,所以就跟别人一商量,我就坚决要办网站了。
  
  主持人:那您也不是学习这些网络管理的,而且当时您在社科院也快退休了,这个时候再想到要建一个网站应该难度挺大的,是怎样一步一步把网站建起来的?您给我们讲讲呗。
  
  李晓群:实际上刘老师就是我爱人,应该说她起到了一些作用,当时我在社科院,社科院好多同志都参加了,最多的时候有二十来个人,大家跟我一起办节约网,还有一些中学同学,陆陆续续的加入。尽管也有反对的,但看我决定干也都跟着加入进来,他们说:“反正晓群你要干,我们就跟着干”。所以节约网开始创办的时候就是有水平有层次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中级职称以上,跟这些人的支持还是有关系的。节约网8月22日开通,9月份的时候长春市《城市晚报》,一个年轻记者就给发了篇文章《长春建中国首家节约网》,也就比豆腐还小的一个报道。正巧登完之后,就让吉林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编辑看见了,吉林电视台新闻联播就来采访了,之后就播出了。
  
  主持人:您当时有没有担忧过,网站能不能吸引这么多人来关注?会不会到最后我的整个家当,你和你爱人的所有心血都赔进去呀?
  
  李晓群:我是干一行爱一行,既然研究浪费,而且我认为反浪费和节约这么重要,我就豁出来做,而且当时我是比较乐观,那时候互联网蓬勃发展,网站前景会很好,我也跟我认识的一些领导和研究人员谈过,我问他们这事怎么样,一般都认为这个事肯定是好事。浪费就像感冒病似的,浪费是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整体对社会对国家的危害很大。
  
  主持人:李老师不愧是社科院的研究员,语言非常的生动形象,一解释我就明白了,和李老师分享了您一路在“研究浪费,厉行节约”的这个事情上所做的大量的努力,从开始是有建立网站的想法,到现在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了,这其中不止有李老师的努力,也少不了您爱人的支持,而且今天您爱人刘老师也来到节目现场了,我们也掌声有请刘老师到台前来,和我们讲一讲您二位的故事,来,有请刘老师。
主持人:您好,刘老师。欢迎您来节目当中做客,和我们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
  
  刘南白:你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李晓群的爱人,我叫刘南白。
  
  主持人:欢迎您刘老师,您请坐,咱们坐下聊,刚才听到李老师也谈了,您二位在开始创办网站的这个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您当时听到李老师说创办网站的时候,您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刘南白:我很惊讶,因为我在临近退休的时候,我就看别人在学车考驾照,我就想等我退休我就去考驾照,因为那时候就没有牵挂了,我就可以做这个事。我看别人去旅游,我就想我考了驾照之后,就和李老师我们开着车走遍中国大地,当时设想了好多好多美好的想法。可是他一说办网站,他能提出这个想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我本身在学校里面教的是数学课和计算机课,所以说在这方面有优势,另外在学校里面我们是最早的进行了网络教学,所以在这方面我也熟悉,可以帮他做到这些东西。
  
  主持人:那您二位在平常的工作当中分工是什么样的呢?谁管的多一点?
  
  李晓群:我是董事长,他是总经理,她管的多,我们有党支部,党支部也是她管,还有科协。
  
  主持人:那刘老师咱们建立党支部,包括要评职称啊,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刘南白:因为我们公司现在基本上都是年轻人,80后90后这样的年轻人,我原来教书,教了这么多年教了一辈子,我了解孩子们,我知道大家都非常上进,有的人他希望在政治上发展,有的人希望在你技术方面发展,所以说我都给他们准备全了。如果你想在政治上进步的话,那么咱们可以入党,到现在发展了4个党员。
  
  李晓群:党员名额非常少,一个企业给一个就已经是特殊的,发展4个很难得。
  
  主持人:两位老师能不能回忆回忆,一路走过来,觉得遇到最大的困难或者最大的辛苦,很难突破的这些问题,都是什么样的时刻呢?给我们介绍介绍。
  
  刘南白:最大的就是资金问题,比如说我们要补工资了房补了包括我父母的房补,我都拿到公司来用,因为只要有点钱我就发给大家,我把工资发给大家或者我用我补工资的钱发给大家做奖励,我看他们可高兴了,我心里一下子也特别高兴,我从来没想过要我自己留下多好,我觉得给大家发就是我自己在用。
  
  主持人:我记得马斯洛理论就说了“基本的需求满足了,我们才有精神层面的,才有发展的需求”。所以两位老师因为也一直从事教学和研究,也真的都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了,而且两位老师这么多年厉行节约,宣传节约,两位就是最好的榜样。那之前的访谈当中,李老师也介绍了,我们整个创办节约网的过程,也得到了很多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也获得了很多的奖励,能不能请两位老师再给我们介绍介绍。
  
  李晓群:应该说国内的各家媒体都报道过我们,比如《人民日报》中国最主流的媒体了,给我们有三次专访,2009年3月26日《浪费也是罪过》就是整个《人民日报》对我的专访,当时是人民日报社驻吉林的办公室主任来采访的。2013年2月28日《人民日报》第九版《视点》题目是《反对浪费,民间有力量,节约专家自办节约网、浪费网》,而且把节约网的首页和浪费网的首页直接放上去了。2015年1月3日《李晓群,大半辈子反浪费》,这次登的小点,这个特点是2015年第一张《人民日报》,而且这次进展到第四版了,这是《人民日报》的三次报道。
  
  主持人:从这一个角度看再次证明了您研究的重要性和它的社会意义。
  
  李晓群:《中华工商时报》发表《李晓群:长长节约路,通向节约家》对我做的一个年度人物的专访,占一版的,年度人物不是很多,《中华工商时报》从商界的角度,肯定了我们这个企业,在节约还不被社会认可的时候,他们就率先播出报道。
  
  主持人:所以这么多的报道,也是在从媒体的一个侧面在说明,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有意义,值得向民众进一步的宣传。除了这些报道,我看到李老师也得到了很多奖项,在2014年6月23日的时候,中宣部发表了关于十位“节约之星”的表彰决定,您个人也是获得了“节约之星”的称号。
  
  李晓群:原先总评“道德模范”,评“中国好人”,这个是在“中国好人”那个厅里,非常重视的节目,而且这个是发了一个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节约之星”的表彰决定。
  
  主持人:那谈到节约网我看到,咱们有一个板块就是节约产品,这么多年这个产品的销售量怎么样?
  
  李晓群:我们不管销售,我们给放上去展示、宣传,我们实际做这个服务平台,但服务平台因为总有人像你那样问,那你们有没有自己的产品,我们也一直在找,现在真有了自己的产品,就是叫做燃油添加剂。减少污染的方法之一呢,那一个是减少拥堵,再一个就是排出来尾气减少污染,如果我们这个添加剂好,它能让尾气减少很多的话,那就可以让汽车行业就是车和汽油行业延长它的寿命,减少它的过早的更新、淘汰。我们认为这个事挺大,以后专研究和宣传这个,宣传好的燃油添加剂,宣传减少拥堵的方法,来减少咱们尾气污染,让咱们大长春污染减少了,长春更美丽了,也提高效率了。
  
  主持人: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我看到咱们的宣传,还不是说教式的宣传,我们现在看到台子上就摆着几本书,大家看这可能是平常我们所说日历类的书籍,但是其实它每一页都设计的非常精妙,每一页都向我们传递一个宣传节约,反对浪费的小知识、小窍门,非常地好看实用。您也提到365天节约,365天反浪费这样的一个概念,所以像这样的一个书籍,咱们都有什么样的宣传,还都有什么样的一个方式,再跟我们简单介绍介绍呗。
  
  李晓群:这书是咱们节约文化的一种书刊,正式出版社发行的二十多本,这是跟吉林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持人:其实我们看着简简单单摆在这的几本书,其实这个材料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应该是挺辛苦的,比如说这个1500个小窍门,这一个一个小窍门都得自己积累起来,这个过程应该都挺难的吧?
  
  刘南白:这些窍门都是大家自己提供的,互相在一块搜集,而且编辑书要很长时间,凡是听到大家谁讲到一些什么,同学聚会或者是亲友聚会,马上我们就记下来。因为这些东西是经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是真的,咱们提供这些东西,一定要让人感觉到,我照它用就好使,这样才有说服力。
  
  主持人:真实生活当中的这些案例才有影响力。李老师您还说这本书,可能有一些话,您想跟大家再分享一下,也是您一直在坚持的一个理念。
  
  李晓群:就在生活中有好多这类方法,比如再举个例子,几个月前一个同志讲说,咱们吃芹菜的时候,不都摘叶吗,以前芹菜叶都扔,现在不扔了都焯着吃,这个挺好。后来他说他看看叶都不摘,老叶都摘了,那干脆前面那一段切下来,也不摘了焯着吃也挺好吃,这就是我们说让方法更流行起来。
  
  主持人: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当中,从哪些具体的小事做起来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来尽我们力所能及的,完成这些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事情。
  
  李晓群:第一个因为长春对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事情,吉林省好多机关政府为我们做了好多事情,比如我们的中国资源节约服务平台,长春发改委立的项,我们现在在高新区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高新区对我们非常支持。我们跟市里的有关部门正在谈,建议国家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博物馆和资源节约展览馆,现在国家展览馆有几十万个,但没有一个叫做资源节约展览馆的,但是国家一时半会也建立不起来,它这个程序很复杂的。我们建议长春市在全国率先建一个长春资源节约展览馆,网上展馆我们自己可以办,这是一个领先的,而且我认为长春一定能办好。
  
  主持人:一路坚持下来,我们公司现在的规模怎么样,发展的怎么样了?李老师,刘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晓群:我们是2006年11月开始办的公司,公司在头五年左右基本上就是公益性组织,为了把这个公司办的更好,到后来逐渐的进行市场化运作。第一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再一个我们公司现在是吉林省工信厅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这是有文件批准的。我们是长春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是长春市节约网络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得了吉林省科技进步奖。我觉得在整个节约网发展中,我回顾起来,科技起这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才有依靠科技,我们才做了这些事情。现在整个社会也要依靠科技成果、管理进步和文化这三条腿,一起才能把这个节约落实的更好。
  
  主持人:最近十九大也刚刚落幕了,在十九大的报告当中,我们习近平主席也提出了,我们未来要绿色发展。李老师能不能再结合十九大,来谈一谈我们国家在节约和浪费这一方面,有什么样新的要求和举措呢?
  
  李晓群:绿色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应该是保护环境和资源节约。那保护环境和资源节约,这两个哪个是基础呢?习近平主席讲了,“资源节约是保护环境的基础,也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里引出的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减少浪费就可以保护环境。
  
  主持人:两位几十年来,尤其是李老师几十年来,都致力于宣传节约,反对浪费。那在未来我们看到两位老师,还有很多大的规划。我们也会在“宣传节约,反对浪费”这条路上一直坚持地走下去。谢谢,那么今天特别感谢两位老师来节目当中做客,也特别佩服两位老师身上的精神和付出的努力,大家能猜一猜我们两位老师今年的年龄吗?刘老师,李老师您今年的年龄是?
  
  李晓群:我是1949年生人,今年68岁。
  
  主持人:刘老师您呢?
  
  刘:我也是。
  
  主持人:两位是同龄!大家能猜得出来吗?在我旁边就坐的,一直侃侃而谈的人68岁的这个年龄了,可能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一点也看不出来。希望两位要注意身体健康,不要太操劳了,再次感谢两位老师来节目当中做客,那好,本期的《我是长春人》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完)

( 责任编辑:王雪 )
公主岭市节约网   双辽市节约网   梨树县节约网   伊通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