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产业兴旺”排在第一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前提,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关键。产业贵在特色,只有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才能构建独特竞争力。
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是坚持问题导向。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发展的关键短板和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村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规模经营不够,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外流严重,外出务工人员返工积极性不高,缺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一定技能、一定产业发展带动能力的人才队伍,农村活力不够;农村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普遍,热门产业缺乏必要规划研究一蜂而上现象较为突出。只有坚持融合发展,突出特色优势,才能走出一条农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以农民增收、消除贫困为导向。产业是否振兴,最好的检验尺就是农民收入涨没涨。如果有增产没增收,有发展没效益,那就不是真正的产业振兴。因此,在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要重点发展富民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要处理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坚持把小农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上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产业振兴要突出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农业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要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二、三产业优势弥补农业自身短板,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产业体系。
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不仅要融合发展,还要错位发展。要充分考虑本地实际、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乡风民俗等客观因素和条件,尊重市场、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诸多经验乃至教训表明,千篇一律的产业形态不仅无法彰显自身特色,而且容易导致产品积压,难以形成竞争力。因此,应鼓励和引导农民在尊重自身乡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通过差异化的产业布局、生产方式和展销模式,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动乡村振兴。 ( 责任编辑:马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