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20-11-25 来源:四平日报 作者:魏晓光 |
东辽河,远古时称南苏水。明代称艾河。清代上游段称赫尔苏河,下游段称东辽河。因其为辽河东段,与西辽河对称而得名。东辽河源出辽源市辽河源乡萨哈岭五座庙,因为是辽河的源头也叫辽河掌。北流经辽源市、东辽县,注入吉林省管第一大水库二龙湖。二龙湖水面跨二省三市五县,东辽河水从北岸溢洪闸流出,为梨树县与公主岭市界河。
东辽河左岸为梨树县境,向北流经石岭镇、孟家岭、蔡家、东河,至小城子镇转向西流,经小宽镇,折向西南流,经沈洋镇入刘家馆子镇境内。在刘家馆子流经东五家、西五家、三家窝堡、韩家、乌兰、吴家坨子等村,在大力虎村陈家坨子屯西出境,入辽宁省昌图县界。梨树县境内流长235.6公里,纳汲水河,二道河,三排干,兴(新)开河等水流域面积1154.53平方公里,沿河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是重点产粮区。
东辽河流经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伊通满族自治县、怀德县、梨树县、长岭县、双辽县和辽宁省西丰、昌图、康平等县以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1市10旗县。干流全长360公里(另一说400.4公里),流域面积11306平方公里(另一说11208平方公里),干流大部分流经吉林省内,流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河长321公里。支流较多,大小支流88条,其中较大的一级支流16条,二级支流7条,以卡伦河和小辽河为最大。
百年前东辽河、西辽河的汇合处也并不在现在的福德店,而是在三江口以北。当时东辽河连年涨水,洪水冲出河槽,将东、西辽河的汇流口由三江口下拉40公里在今天的古榆树镇、七家子镇,在长发乡王子村的福德店同西辽河汇流形成辽河干流。
东辽河是一条充满神奇色彩的河流,纵流于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很多城市、乡村的地名都是因它而生。辽源市,就是取东辽河之源之意;东辽县,是取东辽河之意;辽河源镇,更是因地处东辽河源头而得名。据《奉天通志》记载,1915年东辽河水暴涨,地处东辽河西岸下游梨树县管辖的一个小屯被水淹没,灾民们从河西逃难到河东高地上的大明屯,按照风俗地理习惯,人们就把新迁移的地方叫做三江口,这也是现在三江口地名的来历。
东辽河上游的梨树县,解放前饱受水灾之困。清代和中华民国年间任洪水泛滥,每逢大雨季节,山洪暴发,洪水迅猛下泻,进入平原区,溢出河道,淹没大面积农田,历史上东辽河成为沿河人民的一大害河。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掠夺全县农业资源,在梨树县境内北部建立“开拓区”,强行收买民地,征用大批青壮年,成立“勤劳奉仕队”,开挖东辽河引水工程。1945年日本投降时,工程还没有竣工。国民党统治梨树县期间,也修建了一小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继续修建二龙湖蓄水工程和辽河引水工程,直到1950年落闸蓄水,后又经过1966年的扩建总库容达17亿立方米,水库的控制面积占东辽河流域的32%。二龙山水库的建设,对东辽河上游削减洪峰,下游控制泄洪起到了关键作用,东辽河的水患逐年减少。
1975年11月,四平地委组织百万大军治理东辽河。梨树县集中10万余人对东辽河裁湾取直、砌护石坡,填沟造地,东辽河得到根治,结束了自古以来辽水滚地、漫溢、决口、改道的历史,造福人类。( 责任编辑:张旭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