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四平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四平

  地方资讯
推动全市科技项目工作再上新台阶
让留守儿童 随迁子女在红色文化传
促进建言成果转化落地 助力四平玉
寻访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服务百姓 呵护健康
聚焦基层基础 严格人选选配
层层压实责任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数字梨树监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节约行动
大兴“光盘”之风 节俭文明用餐
优化结构促发展 节能降耗显成效
我市举办“节水中国 你我同行”主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我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软环境建
冰箱新国标即将实施 倡导节能环保
省3a以上景区将一次换乘可达
我省推行企业名称全程电子化登记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梨树县城楞子城址为辽通州治所之说
时间:2020-11-25  来源:四平日报  作者:魏晓光
  

  东辽河,远古时称南苏水。明代称艾河。清代上游段称赫尔苏河,下游段称东辽河。因其为辽河东段,与西辽河对称而得名。东辽河源出辽源市辽河源乡萨哈岭五座庙,因为是辽河的源头也叫辽河掌。北流经辽源市、东辽县,注入吉林省管第一大水库二龙湖。二龙湖水面跨二省三市五县,东辽河水从北岸溢洪闸流出,为梨树县与公主岭市界河。

  东辽河左岸为梨树县境,向北流经石岭镇、孟家岭、蔡家、东河,至小城子镇转向西流,经小宽镇,折向西南流,经沈洋镇入刘家馆子镇境内。在刘家馆子流经东五家、西五家、三家窝堡、韩家、乌兰、吴家坨子等村,在大力虎村陈家坨子屯西出境,入辽宁省昌图县界。梨树县境内流长235.6公里,纳汲水河,二道河,三排干,兴(新)开河等水流域面积1154.53平方公里,沿河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是重点产粮区。

  东辽河流经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伊通满族自治县、怀德县、梨树县、长岭县、双辽县和辽宁省西丰、昌图、康平等县以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1市10旗县。干流全长360公里(另一说400.4公里),流域面积11306平方公里(另一说11208平方公里),干流大部分流经吉林省内,流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河长321公里。支流较多,大小支流88条,其中较大的一级支流16条,二级支流7条,以卡伦河和小辽河为最大。

  百年前东辽河、西辽河的汇合处也并不在现在的福德店,而是在三江口以北。当时东辽河连年涨水,洪水冲出河槽,将东、西辽河的汇流口由三江口下拉40公里在今天的古榆树镇、七家子镇,在长发乡王子村的福德店同西辽河汇流形成辽河干流。

  东辽河是一条充满神奇色彩的河流,纵流于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很多城市、乡村的地名都是因它而生。辽源市,就是取东辽河之源之意;东辽县,是取东辽河之意;辽河源镇,更是因地处东辽河源头而得名。据《奉天通志》记载,1915年东辽河水暴涨,地处东辽河西岸下游梨树县管辖的一个小屯被水淹没,灾民们从河西逃难到河东高地上的大明屯,按照风俗地理习惯,人们就把新迁移的地方叫做三江口,这也是现在三江口地名的来历。

  东辽河上游的梨树县,解放前饱受水灾之困。清代和中华民国年间任洪水泛滥,每逢大雨季节,山洪暴发,洪水迅猛下泻,进入平原区,溢出河道,淹没大面积农田,历史上东辽河成为沿河人民的一大害河。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掠夺全县农业资源,在梨树县境内北部建立“开拓区”,强行收买民地,征用大批青壮年,成立“勤劳奉仕队”,开挖东辽河引水工程。1945年日本投降时,工程还没有竣工。国民党统治梨树县期间,也修建了一小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继续修建二龙湖蓄水工程和辽河引水工程,直到1950年落闸蓄水,后又经过1966年的扩建总库容达17亿立方米,水库的控制面积占东辽河流域的32%。二龙山水库的建设,对东辽河上游削减洪峰,下游控制泄洪起到了关键作用,东辽河的水患逐年减少。

  1975年11月,四平地委组织百万大军治理东辽河。梨树县集中10万余人对东辽河裁湾取直、砌护石坡,填沟造地,东辽河得到根治,结束了自古以来辽水滚地、漫溢、决口、改道的历史,造福人类。

( 责任编辑:张旭庆 )
公主岭市节约网   双辽市节约网   梨树县节约网   伊通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