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20-11-25 来源:四平日报 作者:任敏 |
关于这种烟囱还有个神秘的传说。据说老人故去七天时,家人如想见其足迹,便取小灰撒于烟囱底部,并用大碗盛上水放置在烟囱通道上。第二天早上,其灰上若有老人的足迹,水也被老人喝去了一些,这表示老人想念家人,回来看望过了。于是,全家人都很高兴,因而民间又把烟囱称为“望乡台”。这个习俗既是人类对亡灵的一种恐惧心理的表现,又是人类对灵魂不灭想法的一种印迹,但这也恰恰说明了“烟囱”在人类生存中的地位,人们把它视为生活与生存的标记,是人们生活兴旺的象征。
透过这种烟囱的神秘色彩,也可以看到它的合理性。早期,满族人住宅的屋顶都是用桦树皮或茅草覆盖,甚至墙壁也多是用树干加工后排列而成。如果烟囱附在墙壁上或设在房顶上,就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把烟囱设在距房三四尺远的地面上,再通过一道封闭矮墙连通室内炕洞,也同样达到排烟效果。做这种烟囱的材料,既不是砖石也不是土坯,而是利用森林中被虫蛀空的树干,截成适当长度直接埋在房侧,为防止裂缝漏烟,用藤条上下捆缚,外面再抹以泥巴,便成为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杰作。
满族走出山林后,这种烟囱也被带到东北的汉族居住区。后来,随着建房材料的变化,逐渐改为用土坯和青砖砌筑,土坯草房的烟囱就好像是一只大酒瓶,砖砌的烟囱多为方形,逐级上敛,似一座小塔。由于这种烟囱距房体有一段间隔,其间有烟道的短墙相连接,俗称为“烟囱脖子”或“烟囱桥子”。
为防止冬季严寒时受冻影响烧炕排烟,有的还在此短墙下留出类似桥洞的空间,以便用柴禾加热利于烟道畅通。有的还在烟囱的底部烟道平面以下留出一个浅炕,俗称“狗窝”,以防逆风冷气倒灌。一些人家的烟囱顶端还往往要套上一只荆条筐,以避免烟囱灌入雨雪,从远处看,好像戴了一只奇形怪状的帽子,别具关东民宅韵味。这种烟囱还有一些特殊的用途,比如把鸡窝搭在常有热气通过的“烟囱桥子”上,使鸡也能住在“炕”上,冬季仍可产蛋。
因为“呼兰”式的烟囱是四平乃至东北农村的一大独特景观,在一些文人墨客题咏东北风俗的诗篇中也常提到它。其中,乾隆皇帝《盛京土风杂咏·呼兰》诗就有“疏风避雨安而稳,直外通中朴且坚”之句。( 责任编辑:张旭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