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挺过伏旱、扛过台风,2020年梨树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梨树模式功不可没。这种秸秆覆盖地表、免耕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既肥田又保墒,让退化的黑土地重焕生机,在东北地区获得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好地产好粮,夯实粮食生产的土地根基,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18亿亩粮食生产“安全线”;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对于黑土地,更要将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真正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既是一种生产方式调整,也推动了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在梨树采访感受到,随着传统耕种习惯的打破,节肥节药等绿色生产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在这其中,一家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借助托管服务、订单生产等方式,不仅带动更多小农户接触新技术、融入新模式,还推动生产经营走向了集约化、标准化。
确保种粮农民不吃亏、有赚头,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耕地。养护土壤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梨树模式能够落地开花,离不开适用机具跟进、作业补贴、农业收益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也离不开产学研联动的推广模式。让农民从生产实践中尝到甜头,主动护好、用好脚底下这片“饭碗田”,形成稳粮增收和耕地保护的良性循环,手中的饭碗才能端得更加稳当。( 责任编辑:张旭庆 ) |
|
|